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研究生的学业成长和就业路径已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时代课题。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注意借鉴与创新,形成自己的特色。传统培养模式难以适应国际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要求。探索创新的培养模式,培养既能进行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研究,又能从事对外贸易实际业务,具备独立从事外贸研究、决策和业务活动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重要且迫切。

关键词:国际贸易 研究生 培养模式

研究生培养模式是遵循高层次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需要,为研究生构建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总体运行方式。它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的问题,它的构成要素包括培养目标、入学方式、课程学习、导师指导、科学研究、学位论文、培养评价等环节。硕士生作为本——硕——博这一高层次人才链条的中间环节,有着其自身的独特性,即同时具有为博士生教育提供合格生源及为社会提供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的双重功能。长期以来,我国国际贸易硕士研究生教育主要定位于培养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或教学工作能力的教学科研人才,而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相对较弱。

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重庆市最早设立的国际贸易本科专业,自1994年开始招收国际营销专业本科生,1995年开始招收国际贸易专业本科生,2012年开始硕士研究生招生。本专业硕士点现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金融与投资、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国际商务研究、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研究5个研究方向。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已经成为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在重庆以及西部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优势专业。作为一所地方院校,在我国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大背景下,“培养什么样的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以及“如何培养”需要认真思考。我们应该针对当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变革传统培养模式,构建符合自身特点、凸显自身优势的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培养模式。

一、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不清晰

培养目标是指通过培养活动使作为培养对象的研究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所要达到的基本要求和规格标准。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学术型人才。而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的就业范围越来越宽,人才的应用性、实践性特点突出。重庆工商大学招收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旨在培养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较强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高水平国际经贸专业人才。从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培养目标来看,定位不太清晰,不能准确区分本科与硕士之间的课程内容及考核要求,在培养学术型还是应用型人才的定位方面也不太明确。

2、生源质量不高,来源单一

在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各高校研究生扩招的双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应届毕业生选择继续深造。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2012年才开始计划招生。根据我校近几年经济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招生情况来看,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第一志愿报考比例较小,生源中大部分都是属于调剂录取,生源质量不太高。以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招生为例,2011年我校产业经济学专业招收32名硕士研究生,只有一名学生是第一志愿录取,应届毕业生22人(其中本校应届毕业生8名),6名同学本科毕业于一本院校。2012年招收的19名产业经济学硕士研究生中,只有本校两名应届毕业生是第一志愿录取,应届毕业生12名,4名学生本科毕业于一本院校。

3、课程体系特色不突出,实践能力培养体系不完善

课程教学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环节之一,通过课程学习,研究生可以掌握本专业领域坚实广阔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了解学科发展前沿。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国际经济合作》、《国际商务专题》、《国际贸易理论前沿》等。从课程设置来看,课程体系不太完善,特色不突出。基础课程、部分专业基础课程存在着与本科生课程内容上的重复,没有凸显研究生教育在课程内容纵向层面上的要求和特色。在当前国际贸易专业研究生的教学过程中,偏重于传授知识,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较少,这都导致研究生实践能力较差,从校园走向社会到适应社会、融入社会所需的时间偏长。

4、指导模式限于传统的“师徒式”

目前,包括我校在内的很多高校,对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采取的是一对一的“师徒”模式。这种方式保证了研究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都有导师亲自指导。研究生入校后,通常是按照自己导师的课题项目来进行学习和科研。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导师基本上都是本校教师,高校教师是学术型的研究人员,实践经历和专业实践教学能力相对缺乏。导师多数只精通一个学科,一对一的“师徒”模式使学生的学科视野和学术氛围受到限制,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进行跨学科和交叉学科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相对较弱。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人才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5、科研条件较弱

研究生的科研学术能力是评判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主要立足于导师的科研项目。对于导师科研项目较多的学生而言得到锻炼的机会自然较多。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我校国际贸易学科科研力量相对较弱,老师不容易申请到国家级的课题和项目。然而,地方院校并不缺乏科研项目,一些地方社会的企事业单位很需要地方院校的科研支撑。但我校国际贸易学科与本地企事业单位合作并不广泛。有限的科研经费,将限制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开拓探索性,致使一些学生在研究生学习期间参加科研实践较少,独立承担科研和解决实际能力问题的能力较差。

6、培养质量评价体系不完善

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包括对培养过程和培养结果的评价,考核制度与学位论文质量评定是两种常见的评价方式。我校在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规定了课程考核、中期考核和学位论文答辩等质量监督环节,但是这些环节的评价制度不太严格。研究生只要通过入学考试,经过规定年限的学习、研究工作、论文答辩,一般都可以获得学分,顺利毕业,几乎没有被淘汰的。这不能造成研究生学习研究的压力,研究生没有危机感,很多环节都是得过且过,影响了培养质量。

二、对现有培养模式改革的建议

1、目标定位以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为主

进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必须用卓越的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来引领整个改革活动,因此培养目标的明晰至关重要。培养目标的定位要考虑到学生的现行就业与将来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研究生应该是一种具有理论素养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专业是一个应用性很强、适应面很广的经济学科专业。在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确立上,应该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为目的,培养具有在本门学科上掌握较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宽广的专业知识、能够独立从事国际经贸理论和政策方面的研究工作,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专业领域实际问题的能力、具有创新意识与独立担负专业技术工作的能力的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在素质方面培养研究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创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团队合作精神。

2、加强学科建设,拓展生源来源

优秀生源是培养高质量研究生的前提和基础。考生在报考院校时,倾向于选择教育质量、办学层次和水平高的综合性重点大学,地方高校对考生的吸引力相对较弱。作为一所地方院校,我校研究生招生第一志愿上线生源总体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校应以学科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的提高,坚持不懈地提高自己的办学质量。大力发展特色教育,靠国际贸易特色学科、特色专业的知名度去吸引考生。此外,在研究生生源的选拔上,学校应加大力度做好宣传工作。可以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以及参与全国研究生招生现场咨询会等特色宣传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我校国际贸易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利用招生专业目录等宣传材料,详细介绍招生专业情况、导师情况、学科建设情况等,为学生报考提供充足完善的信息。

3、开发特色课程,完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课程设置在硕士研究生培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校国际贸易研究生课程体系的建构,应以学科知识为主线,课程结构包括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及实践课程,课程设置要强调“新”,突出“实践性”。及时把本学科及相关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更新到课程内容中,使研究生能紧跟学科发展的前沿,培养创新意识,提高创新思维。借鉴国外大学的成功经验,加大实践教学环节,为提升研究生应用能力开设专门的实践课程,强化学生适应行业竞争与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培养。

4、加强导师队伍建设

研究生指导教师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要责任人,他们的学术水平、科研基础以及责任心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研究生导师队伍是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和研究生培养水平的根本保证。我校国际贸易专业硕士生导师来源单一,皆由本校国际贸易学科教师担任。国际贸易学科的实践性、应用性强。应用型人才的实际工作能力,必须要有实践经验的老师指导,否则只是纸上谈兵。因此,根据国际贸易学科发展的特点,学校除了为研究生配备校内指导老师外,还可以聘请研究机构、相关产业部门和相关行业的科研及管理人员担任兼职导师,建立双导师制。校内导师具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主要对研究生进行学术指导;校外导师对实践部门的现实问题有清楚地了解与认识,负责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由一支既有较高学术含量,又有专业职业背景和丰富实践经验的导师队伍来共同来指导和培养研究生。这样不仅让研究生学习掌握了专业理论知识,更能够在专业实践中得到应有的锻炼,从而拓宽就业渠道,更好地应对就业。

5、重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科研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更是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当前高校研究生科研实践的机会主要来源于导师的相关项目和课题,导师有高水平的科研能力和项目支撑,研究生创新能力就有了源头活水。学校应积极支持导师队伍利用各种科研资源,争取各项基金以及一些大项目、大课题,开展创造性工作。此外,科研经费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学校应加大对研究生科研经费的投入力度。借鉴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设立研究生科研创新基金,为研究生创新思想的实现提供良好的平台,让研究生有更多的参与科研实践的机会。再有就是充分利用校外优质资源,通过与企业相结合进行企业项目研发与科研成果转化来吸引企业资金的支持,作为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有力补充。

6、完善质量保障体系,确保培养质量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是研究生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石。目前,我国研究生的培养只有形式上的“严入”,学生只要通过了入学考试大关,几乎都能拿到学位,“严进宽出”的培养模式,客观上影响或降低了研究生教育质量。因此,必须建立和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加强对培养过程各个环节的监督和管理,使研究生始终处于规范的培养氛围之中,真真踏实地开展学习研究活动。美国研究生教育质量之所以突出,是与其较高的淘汰率是分不开的。学校应借鉴美国的成功经验,落实淘汰机制。不管是在课程的学习上,还是学位论文的送审与答辩过程中,都应有严格的考核标准,一旦达不到规定标准,就实行淘汰处理,以保证研究生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苏红.地方院校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

[2]王青霞,赵会茹.应用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初探[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

[3]胡玲琳.我国高校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从单一走向双元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04

[4]程斯辉,王传毅.研究生培养模式:现实与未来[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

[5]王运峰等.高校研究生导师队伍风险管理探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12).

【基金项目】重庆工商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研究项目(项目编号:YB201113)

作者简介:胡伟辉(1977—),女, 湖南桃江人,重庆工商大学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