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效的课堂源于创新的设计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效的课堂源于创新的设计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2013年南通市初中化学教学优秀课评比活动中,如东县实验中学郭玲凤老师(以下简称教者)执教的“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一课荣获第一名。教者的这节课设计精巧、环节流畅、理念新颖、课堂精彩纷呈。听课教师深感:高效的课堂源于新的教学设计

教者首先将本节课的目标定位于:1.知道原子的构成以及构成粒子之间的关系;2.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原子结构示意图,初步学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原子化学性质与结构的关系;3.利用有关探索原子结构的科学史实,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确定的教学重难点为:原子的构成,核外电子的排布(重点);原子的化学性质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难点)。教者以情境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作为教学方法。

评析:教学目标与课程内容相匹配;重难点把握准确;教学方法科学合理、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这里可以看出,教者在对“课标”、教材深刻把握、对学生认知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为达成教学目标而着手谋划的教学策略。

课前,教者借助于多媒体[音乐和五幅ppt(道尔顿、汤姆逊、卢瑟福、玻尔四位科学家的原子观点和相应的原子模型)],让学生在美妙的轻音乐中步入原子结构的探索之旅。

评析:创新设计之一在于创设真实、生动、直观而又富有启迪性的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历时仅100秒,学生心静了,更深层次的内涵是学生从中初步了解到有关探索原子的结构史实,并体验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课堂教学围绕两大板块学科主题、七个分述小标题、四个活动来展开。

评析:创新设计之二在于教者分别用“揭开原子的‘真实面纱’”和“探寻电子的‘神秘行踪’”来替代课本中的“原子的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两个学科主题。其中“真实面纱”和“神秘行踪”的字眼,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而“揭开”和“探寻”两个行为动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了学生的探究愿望。

一、揭开原子的“真实面纱”

活动1: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本53页相关内容。)

活动2:合作探究

(一)初建原子模型

师:下列是几位科学家提出的原子结构模型图,根据自己的理解, 你认为最科学的是( )

生(多数):选C

师:很好,看来大多数同学的认识水平还是挺高的,如果在100年前你很可能像卢瑟福一样成为一名科学家。然而,“原子结构”的模型真如C所示那样吗?现在让我们再一次步入原子结构探索之旅。

教者充分利用课前的五张PPT进行简单讲解,最终同学们一致认可答案D是最科学的。由此发现人们认识事物,是一个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的过程,真理都是排除在错误之后取得的。今天让我们跟着科学家的足迹,走进原子的王国。

评析:创新设计之三在于教者课前进行了充分的预设。一方面借此题来检测自主学习的效果,了解学生在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当多数学生在错选C时,教者并没有直接否定,而是利用课前的序幕资源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科学家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加深了学生对原子结构模型的认识,增强了学生的信心。

(二)走进原子王国

师:观察课本53页图3-9,说说你获得的信息。

生1:原子是由居于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一学生表述,同时另一学生板演归纳原子的构成)

生2:……

(三)细说“臣民”特征

问题情境:

①用第一人称描述原子的构成。(如:“我是某原子,我是由……。”)

②不同种类的原子,质子数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③在原子中的各粒子间的数目关系怎样呢?

生1:我是氢原子,我是由原子核和一个电子构成的,我的原子核内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生2:我是碳原子……

生3:不同的原子,其质子数不同。在原子中,质子数=核电荷数=电子数等

评析:创新设计之四在于创设的三个分述标题新颖生动、富有文学色彩,同时也呈现学科观点的发展线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拟人化的标题也使学生更为亲近原子,学生主动参与,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问题的理解,归纳学科知识,建构学科观念。可见教者是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来创设教学情境的。

二、探寻电子的“神秘行踪”

活动1:自主学习

师:阅读课本54页至55页第一段,思考下列问题。(友情提醒:有疑难就讨论)

(1)核外电子运动有哪些特点?(2)如何表示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3)核外电子排布有怎样的特征?

活动2:合作探究

(1)扫描电子的行踪

(2)识别原子的“身份证”

师:为了形象直观地说明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我们用原子结构示意图来表示。(接着教者讲解原子结构示意图的含义)

师:现在我为大家准备了“真人版”原子结构示意图。来,大家先一起亮个相吧!(五名学生起立,向后转,举卡片示意。)我们先请两个代表来做个自我介绍吧,简单说说你们的核外电子排布情况。

生:(略)

师:现在我们来玩一个“各就其位”的游戏。请五位同学分别将手上持有原子(包含O、He、Na、S、K)“身份证”的卡片粘贴到黑板上1-18号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列表中的空缺处。

(四位同学准确地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而持有原子钾“身份证”的同学却将卡片粘贴于氩原子之后)。

师:非常好,四位同学都找准了自己的位置,而钾原子的位置到底应在哪儿呢?我们暂且不谈。

(3)探寻电子的排布规律

师:请以小组为单位,就黑板上的1-18号原子结构示意图,核外电子排布有哪些特征?展开进行讨论。

(屏幕提示: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__个电子?第二层最多容纳__个电子?最外层最多容纳__个电子?②每一横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何共同特征?有什么递变规律?③每一纵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有何共同特征?有什么递变规律?)

生1:(讨论交流过程中,粘错钾原子的同学主动上台,将钾原子卡片挪到第四排的第一列。(掌声)。

(4)认识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

师:请三个同学分别代表第8列中的三种原子(He、Na、Ar),简单说说你们的核外电子排布特点。

生1:我是氦原子,我只有一个电子层,容纳了2个电子,已经达到最多了。

生2:我是氖原子,我有两个电子层,第一层有2个电子,第二层有8个电子,最外层也已经排满了。

师:化学上把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氦为2个电子)的结构称之为“相对稳定结构”,而其他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不是8,没达到稳定结构,但他们都有达到相对稳定的愿望。你们知道他们是如何实现其愿望的呢?

生1:钠、钾、铝等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较少,原子结构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最外层上的电子。

生2:氯、氧、硫等非金属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接近8个,结构不稳定,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电子。

师:你们觉得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与原子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关系最为密切呢?

生: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集体齐答)

评析:创新设计之五在于以下几点。

①分述小标题时富有创意,能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思考;呈现的内容层次分明,层层推进,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规律。

②将游戏、讨论、交流、讲授、评价有机整合,在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③寓教于乐,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教者恰到好处地设计了游戏“各就其位”并进行即时的检测和评价;而当游戏中持有原子钾“身份证”的同学将卡片粘贴于氩原子之后时,教者并没有做出任何评价,而是让学生带着悬念进入“探寻电子的排布规律”这个环节。

④教者在“神秘行踪”活动2环节(3)中的几个屏幕提示,将讨论气氛推向高潮,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围绕学习目标对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与讨论,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并产生观点的碰撞。同时,粘错钾原子的同学主动上台纠正了钾原子的位置,并获得一阵掌声。这一点也充分体现教者根据预设外的学生反馈信息合理调整教学进程,巧妙利用生成资源的能力。

⑤在在“神秘行踪”活动2环节(4)中,三位同学在对稀有气体原子结构(最外层电子数)特点的分析的基础上,教者抛出“相对稳定结构”概念,要求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对其他原子结构进行分析判断;而教者的一个提问,“你们知道其他原子是如何实现自己愿望的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学生代表举例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阐述对问题的理解,表述清楚、逻辑性强;最后教者的一句提问“你们觉得原子的化学性质主要与原子结构中的哪一部分关系最为密切呢?”全班学生应答声与屏幕上显示的一行醒目的文字“原子的化学性质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关系密切”遥相呼应。突显出讨论的有效和高效;同时也展现出教者设计的精巧和课堂的驾驭能力。

师: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生1:学习时要善于运用比较、分类、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要充分发挥想象力,让微观粒子形象化;遇到疑惑要多与同学讨论交流或向老师询问。

评析:创新设计之六在于教者始终把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让学生去盘点收获。从同学简短而精彩的总结中可以看出,学生在本节课中不仅获得了学科知识、初步形成学科观念,而且在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方面收益颇丰。

课后提升:

(1)以“我是某(氢、碳、氧、钠)原子”为题,写一篇科普习作。

(2)想象当钠原子与氯原子相遇后,会怎样?

评析:创新设计之七在于作业的设计独具匠心。以两个创意题作为学生的课外作业。一方面是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所学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课堂上的“学意”得以延伸,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自主创新能力,同时又为第二课时做准备。

教学板书:

总之,听了这节课,笔者受益匪浅。课堂环节完整,衔接自然流畅;重点突出、难点突破;创设的教学情境以及问题蕴含学科观念层面的联系,能引发思考;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促进了学生思维和学科观念的建构;全体学生全程参与,表现积极踊跃;界面简洁的多媒体课件更发挥了重要的辅助作用。本节课获南通市优课比赛第一名,名副其实。这正源于教者课前独具匠心的创新设计及出色的课堂教学驾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