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市场巨无霸“双重人格”症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市场巨无霸“双重人格”症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有必要将市场巨无霸的行为纳入一个更加法治的轨道,使政府规制与市场运作各归正途,使市场事务与公共事务分流而治,使国家真正步入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多少年来,央企集纳全国最优质的经济资源谋发展,开创了中国市场经济创制以来的奇迹。

从经济份额的角度看,中国石油的国内原油产量占全国的57%,天然气国内年产量占全国的80%,炼化产品占据了全国4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中国移动控制着4.57亿户的移动通讯。全国发电量的55%,民航运输周转量的82%,水运货物周转量的89%,汽车运输周转量的48%,高附加值优质钢材的60%,水电设备的70%,火电设备的75%,由央企提供。

从赢利的角度看,2008年,在国有企业创造的利润当中,80%都是由央企创造的。根据统计,2006年一年,央企就实现利润超过1万亿,同时利润超过100亿元的有19家,另外有19家企业进入了《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500强,比2003年增加了10家。

这些公诸报端的数据显示了央企对市场的操控能力与巨大盈利,因此有人称之为“市场巨无霸”。

然而,最近数年人们却观察到市场巨无霸的一些不太安分的行为:对国家发展的谋篇布局有时候不买账,有的触犯了国家安全戒条,有的触碰了经济秩序底线。

这类事件虽然不多,但却让人记忆犹新:2005年,世界范围发生能源危机,石油安全问题第一次严峻地摆在中国政府和民众面前,国际石油价格飙升、国内石油供给短缺,国内大城市的加油站排起了长龙,给刚刚进入汽车时代的中国上了一堂严肃的能源短缺课。可是在这种状况下,作为央企中坚的石油企业,并未如人们期待的那样想方设法稳定国内的用油秩序,而是拿国内石油到国际市场上去倒腾,这样运作目的似乎仅是为了赚钱,但它承担的国家能源安全的责任,这时候不该好好体现吗?

对几大石油巨头,在地方政府中即使是强势人物,也不愿多置一词加以评论,地方担心的是不要在用油之时来个雪上加霜。不过,《望》新闻周刊曾发表文章,点名批评石油巨头的利己主义,指责它们在有利可图的时候,以“市场”身份谋取最大利益;而在面对竞争的时候,则以“管理者”面目出现维护自己的行政垄断地位。批评者认为,这是一种典型的央企“双重人格”症。

2007年下半年,全球大米供应趋紧,国内粮油价格飙升,恰恰在此时,国内企业的大米出口大量增长,其中作为央企的中粮油扮演的角色也可想而知。在此种情况下,商务部不得不发文,明确禁止粮食企业不能借道香港出口粮食,以保证国内粮食安全。

2009年,中国各大城市的房价“突飞猛进”,有人说相当大比例的中国人买不起房;经济学家们警告,中国不能重蹈日本和美国的房地产悲剧,以免陷入房地产泡沫引发的经济危机;中央政府也表示要压抑增长过快的房地产价格。就在这种氛围中,创造地王奇迹的行列中有不少央企的身影:如北京广渠门15号地块以40.6亿元成交,央企背景的中化方兴是创造这一地王的主角。

央企是十分重要的,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都重要。正因为央企的重要性和特殊性,人们对其行为的要求就更高,就会给予特别的关注。尤其在创富上,人们就要求你更加文明,在保证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协调发展中,你的行为尤其不能造成负面作用。

现在,社会上迷信市场的人指责市场巨无霸的垄断行为伤害了市场有效的竞争,迷信政府调节的人倾情为市场巨无霸的政治效用辩护,其实这都还没有触及到问题的经济实质:市场巨无霸的垄断可能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深层伤害。

这类的伤害,既涉及到对有效竞争的遏制,涉及到对市场精神的打击,也涉及到对经济资源的倾斜性布局可能导致的不平衡发展。这并无关乎意识形态的问题,仅仅关乎经济发展的稳定、协调与可持续性问题。

假设当政府必须输送大量的经济资源却无法满足市场巨无霸不断增长的需要之时,情况会是怎样呢?会不会陷入左支右绌的局面呢?

有必要将市场巨无霸的行为纳入一个更加法治的轨道,使政府规制与市场运作各归正途,使市场事务与公共事务分流而治,使国家真正步入稳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人们注意到“推动垄断性行业体制改革”,出现在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件之中。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政治学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