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小儿哮喘的治法和应用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儿哮喘的治法和应用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25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12-0516-01

【摘要】哮喘是当今世界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在未分科的古代,哮喘是成人和小儿均有发生的疾病。据2010年全国31个省,43个城市的普查,小儿哮喘的发病率达1.97%,较10年前明显增加。本文提出的治法及其应用的研究,是哮喘防治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本文用了14法,中药不到百味。治法和用药,皆临证经验,实际用之应手。

【关键词】小儿哮喘中医中药应用研究

一、治法研究

中医学所讲的治法,又称治则,即治疗法则为理法方药之中的重要项目。一般而言,辨证之后,依证立法,然后要依法选方用药。可见治法的确定是否妥当,对方药的选用关系重大。小儿哮喘的病因、病理、病状等不同,所以其治法亦不同,所以其治法亦有多种。提及治法,自然而然想到《医学心悟》提出的汗、吐、下、和、温、清、消、补的八法。实际上早在《伤寒论》中已有关于治法的论述。当代医家所用治法非常多,但其源多八法范围演绎而成。本文总结治疗小儿哮喘治疗之法,也是在继续前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发挥而成。据经验提示,对于指导方药的选用特别有用,兹概括介绍。

1、总治法

立足于整体治疗之法,本文所用如下:

①清热法小儿哮喘,大都有热,此热又有外热和内热之别。临证具体温升高为外热或体温不高而有热象者,如面红、口干等,则属内热范畴,这类热已经超出肺经哮喘之外,所以治法必清。临床治外热多选柴胡、石膏;治内热用黄芩、青蒿。清热法可与其他法合用。

②解毒法有热就有毒,热因毒而起,无毒不起热,小儿哮喘之热与毒有关。毒的范围也较广泛,外邪所犯皆可化毒为病,尤其哮喘发作之实者,共治多选解毒之品。如重楼、苦参、射干、白鲜皮、白花蛇舌草、鱼腥草、黄连、紫草等。

③温寒法小儿哮喘因寒而致者居多,而于就诊时又多化热,但在病初常有寒象,日久发作亦有阳伤而寒者。用药选细辛、艾叶;若哮喘之甚者阳大伤而寒,当用附子、肉桂。

④活血法活血即为畅通血液循环,是解决血瘀的一种治法。哮喘病气机失调,随之血瘀而加重气喘,故哮喘发作。寒热未明均可活血,宜选地龙、川芎、桃仁、降香;病久而瘀者,用丹参、刘寄奴为宜。

⑤调报法哮喘病于肺,气管失利而气机不畅,加重哮喘,哮喘日久反而伤气致虚。所以调气法,重在理顺肺之失调的气机,临床应视气机不调的程度、属性而选其药。如病初肺失宣降者以麻黄、杏仁为首选;病作气逆失调时用苏子、前胡、沉香、枳实。

⑥补益法属于气的范畴,但与调气不同,调理去壅除余,而补益则疗其虚,治其伤。多于哮喘之后期用之,若虚体实证之例亦可兼顾。此法用时要视证而施,如气不足用黄芪、五味子、太子参等;阴不足用玉竹、百合;肺不足用山药、阿胶、蛤蚧;脾不足用黄精、何首乌、芡实;肾不是用海螵蛸、牡蛎、补骨脂、女贞子、核桃仁、白石英;血不是用熟地黄、当归、大枣。

⑦祛风法哮喘发作之急,与风有关,所选药物以僵蚕、全蝎、蝉蜕、赭石为多。

2、分治法

此法重在解决症状,缓解标候。此法从根本方面看与总治法极为相关,所以总治与分治多共一方。说其标本兼顾也可,但分治之法重在解除症候之苦,故医者特别重视此环节。如急视随证用药测易影响总治法的发挥,所以分治对症在于精选其药。

①止咳法咳嗽是哮喘过程中始终存在的一个症状,有的咳嗽很重,甚至比哮喘还要突出,因此止咳法应用亦广。若症见重咳用白屈菜或罂粟壳;中咳用川贝母;轻咳用枇杷叶;久咳用百部、侧柏叶;实咳用锦灯茏、牛胆粉。若难以分咳嗽之性者,亦可诸药相混合用,虽然耗药,但疗效可靠。

②平哮法哮为哮喘的主要表现,总治法中各项均指向平哮之证。如苏子、麻黄、地龙等药。临床结合哮喘之性辨证选药,可增强其平哮作用。例如系一般性哮喘用马兜铃;鼻性用苍耳子;咽性用锦灯笼;胃性用菜菔子;顽固性用桃仁、石韦。

③定喘法哮者必喘,平哮,喘亦缓,但邪实与气虚之喘,尚应佐加定喘之剂则可加速哮喘的缓解。邪实者用白果,气虚者用椒目。

④化痰法哮喘的病理是痰,临床表现亦见痰,故痰与哮喘相关。治疗哮喘化痰为要。痰性又以实、虚、寒、热为多见。所以痰实者用葶苈子、天竺黄;虚者用川贝母、党参;寒者用半夏、草果;热者用竹茹、瓜蒌。

⑤消积法积极以食为多,食积起于哮喘前、哮喘后均对哮喘的转归产生影响。因此,治疗哮喘佐消积法,不仅增食而且促进哮喘的恢复。

⑥通腑法上壅下实指肺机不调,大肠失节,常有大便干燥的表现,故用通腑法解下开上,对哮喘治疗有利,症见实者用大黄、番泻叶;虚者用槟榔、菜菔子;虚实不定者用芦荟,干鲜均可,用量多少、时间长短,看大便。

⑦开窍法哮喘过程每可见有持续发作之重症及并发他症,多发生痰闭清窍的变证,尤其幼小儿易见。所以开窍法的应用不宜迟,常用药物有麝香、冰片、石菖蒲之类。

二、临证应用

对如此诸多之法,临床单用、复用均可取效,而最多的是复用,其所选之剂亦在此列。多种方法联合施治,疗效较理想。

(一)方药

1、小儿治哮灵

(1)组成:苏子、地龙、射干、苦参、白鲜皮、麻黄、侧柏叶、黄芩、剂寄奴、川贝母、甘草等。经科学加工为浓缩片剂、片重0.1g。

(2)功能:止哮、平喘、镇咳、化痰。

(3)用法:每次,3岁内2~4片;3~6岁4~6片;6~12岁6~8片;12~14岁8~10片。1日3~4次,口服,疗程10日。可单服,每可与相关剂伍用。

(4)临床:治疗446例哮喘病儿,其中包括现代医学所诊的支气管哮喘107例,哮喘性支气管炎339例。辨证均属发作期的实热型。经治8日之结果,治愈者255例;其中支气管哮喘69例,哮喘性支气管炎186例,平均治愈日数为9.8天。显效者100例;好转者53例;无效者38例。总有效率达91.47%。

(5)实验:经动物实验,其中包括组织胺加乙酰碱所致豚鼠哮喘作用的影响;二氧化硫至小鼠咳嗽作用的影响;小鼠酚红排泄作用的影响;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影响;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大鼠细菌致热作用的影响,以及毒性、亚急性毒理试验,其结果表明,小儿治哮灵安全无毒、具有明显的止哮、平喘、镇咳、镇静和解热作用。

(6)应用:小儿治哮灵片剂,应用实践,对年长儿童的支气管哮喘,证型偏实,偏热者为宜。本剂单服,或者与相关剂,尤其汤剂合伍更佳。应用中未见有不良的药物反应。

2、小儿哮咳喘

(1)组成:麻黄、黄芩、地龙、射干、川贝母、僵蚕、细辛、白屈菜、苦参、重楼、全蝎、甘草、白鲜皮、石韦、川芎。制成散剂,装入胶襄,每粒含生药3g。

(2)功能:止哮、平喘、抗毒、化痰。

(3)用法:每次服,6个月内半粒;7~12个月1粒;1~2岁2粒;2~3岁3粒;3~4岁4粒;5~8岁5粒;8岁以上6~10粒。1日3~4次。疗程2周。新生儿慎用。

(4)临床:临证治疗30例小儿哮喘,其中哮喘性支气管炎23例;支气管哮喘6例;急性毛细支气管炎1例。结果:显效20例;好转9例;无效1例。与汤剂相比,有效率相似,疗程稍短。

(5)实验:经过动物的止咳、平喘、抗炎的药理实验,结果证明小儿哮喘的止咳、平喘作用较为显著。实验还表明该剂有抗炎趋势。

(6)应用:临床应用实践提示,小儿哮咳喘对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尤其1~3岁幼儿的哮喘、偏寒、偏热或寒热夹杂之例,均有疗效。本剂单用有效,与汤剂合用疗效尤佳。多年实践证明小儿哮咳喘安全、有效,为治疗幼儿哮喘的常规用药。

3、小儿肺热平喘

(1)组成:柴胡、黄芩、牛胆粉、川贝母、射干、地龙、寒水石、黄连、重楼、紫草、甘草等。按胶襄剂制法要求,制成含生药0.25g胶襄剂。

(2)功能:清肺解热,抗毒消炎、镇咳止哮、平喘化痰。

(3)用法:每次服,6个月内0.125~0.25g;7~12个月0.25~0.37g;1~2岁0.375~1.0g;3岁以上1.0~2.0g。1日3~4次。疗程5天。

(4)临床:治疗急性毛细支气管炎30例;哮喘性支气管炎20例。均为急性发作,属实热证。除喘憋症状重者用抗生素治疗外,均服小儿肺热平。结果:治愈2例;显效28例;好转14例;无效6例。两种病证之疗效对比相近。

(5)实验:通过细菌致热的大鼠体温的影响;小鼠自发活动的影响;小鼠戊巴比妥钠睡眠时间的影响;二氧化硫所致小鼠咳嗽作用的影响;组织胺所致哮喘作用的影响;小鼠酚红排泄作用的影响;大鼠左旋糖酐性足肿胀的影响;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小儿肺热平安全无毒;具有明显的解热、镇静、抗炎、止咳、祛痰、止喘等作用。

(6)应用:本剂适于婴儿期所患的哮喘,尤以急性毛细支气管炎为适宜。对轻中度者单服小儿肺热平疗效可靠;严重者宜与其他剂,如抗生素类、汤剂等合伍均宜。应用中未见异常反应。

4、治哮膏

(1)组成:麻黄、地龙、椒目、川芎。共为细面,每包5g。

(2)功能:开肺、定喘、止哮、化瘀。

(3)用法:每次1包,用鸡蛋清调和成糊状,敷涌泉穴(双侧),4小时1次,重者1天2次,或者晚睡前敷,次晨取下。1天1次。疗程7天。

(4)临床:广泛用于小儿哮喘之治,多与其他内服药合用,增强疗效。通过内治药与内治药加外治药治疗对比,对加外治药者疗效高于单用内治药。

案例

1、支气管哮喘

患儿郑某,男,7岁。2006年10月4日就诊。患儿一生后7个月起病,初患急生毛细支气管炎,经住院治疗15天获愈。其后常于外感后咳嗽,伴吼,1年约发作5次之多。此次发作历时10天,症见咳嗽频作,夜间尤甚,咳嗽时哮声明显,有痰色白而粘。病后很少有热,饮食及睡眠,大小便多属正常。多年治疗终未获愈。检查:一般状态尚可。心音纯,肺部可闻哮鸣音,腹软,知苔白厚,知质淡,脉数。有关检验除多种物品过敏外,无其他异常。本例诊为儿童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经用止咳平哮、化痰止喘之法,服小儿治哮灵(苏子、射干、麻黄、地龙等),每次5片,1日3次。合用汤剂,方药有白屈菜10g,苏子10g,前胡10g,僵蚕10g,挂金灯(锦灯茏)10g。水煎日服1剂,分3次服。经治8天,不咳哮止,有少量痰,活动后气粗。病入缓解期,证为脾肾气虚,治用健脾益肾之法,方药用苏子10g,党参10g,熟地10g,菜菔子10g,白芥子10g,沙参10g,款冬花10g,椒目5g,侧柏叶10g。水煎服。连服14天,一般症状消失,病情稳定。本文谓此期是稳定期。对病儿继续治疗,此期临床虽无明显症状,但其形体及精神、活动等仍有虚象。治用固肾抑痰、防哮等法治疗。方药用黄芪10g,玉竹10g,五味子5g,女贞子10g,补骨脂10g,牡蛎10g,何首乌10g。水煎服,连用1个月。患儿一般经过如常,其间虽有感冒,但未作哮。休药3个月。复查,患儿感冒两次,均未见哮喘反复。继用前方1个月。6个月后复查,患儿体质状态明显增强,未见感冒哮喘亦未发作。时至冬日复查,一般情况正常,前方又服用14天。其后历经1年之久,未见反复,入学活动较大,但无任何症状。

2、咳嗽变异性哮喘

景某某,女,5岁。1998年2月28日就诊。患儿于诊前1.5个月,因煎炸辣椒而呛咳不止,其后又因着凉加重。曾以气管炎,肺部感染、气管周围炎等,治疗多处,用过抗生素不下5种,服过中西止咳药14种之多。均未收到止咳效果。患儿咳嗽如旧,甚至有增无减。现症,早起必咳一阵,晚睡前也咳一阵,夜半发作一阵,每次咳嗽少者10来声,多者数分种方解。咳嗽重时伴吐,痰不多,有的说是百日咳。又说是肺门结核,怎么治也不见效。除咳嗽为主外,其他不未见什么特殊,饮食、大便等无何改变。检查:一般尚可,心肺及腹部未见异常,舌苔、脉象无异常。有关检查除外肺炎,百日咳之类。诊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辩证:肺热咳嗽,治用清肺止咳,平哮去痰,佐以化瘀祛风之品。方药:苏子10g、前胡10g、白屈菜10g、地龙10g、麻黄3g、杏仁5g、全蝎2g、桃仁4g、贝母3g、半夏10g、葶苈子10g。水煎服,合用小儿哮咳喘,每次3粒,1天3次。脐中外敷止咳膏,1天1次。经治8天咳嗽大减,继服8天咳嗽顿除。病情缓解,亦药更为苏子10g、前胡10g、白前10g、桃仁3g、杏仁3g、白屈菜10g、冬瓜10g、菜菔子10g、木蝴蝶10g、芦根10g、胆星3g、薏苡10g。水煎连服8天,病情稳定,改用黄芪、玉竹、五味子等稳定期常规治疗。治疗1个月。一般状态好,未见反复。休药3个月,经过顺利,再服黄芪、玉竹、王味子等剂1个月而止。

三、理论探讨

1、历史回顾:在未分科的古代,哮喘是成人和小儿均有发生的疾病。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哮喘的论述,其中《素问》收载81篇论著,除72、73空佚外,余下78篇,从医学各个方面讲述医道,涉及到哮喘的论述从生气通天论第三的“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至示从容论第七十六的“咳喘血泄”,共有31篇,讲了与哮喘类同的理论认识。《灵枢经》也是81篇,其中本神篇第八的“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至剌节真邪篇第七十五“喘喝坐伏,病恶埃咽”也有哮喘类描述为12篇。在160篇论著中,先医从不同年代,不同地域,共同的记录了哮喘病,但《素问》通评虚实论第二十八,则有“乳子中风热,喘呜肩息者,脉何如”的记载,可见小儿哮喘,在古时就是十分突出的问题了。

值得注意的是《素问》的5、19、38、43、63、69和《灵枢经》的23、26、54等篇,提到“喘息”二字,“喘息”在医史上曾是与哮喘齐名的病称。“哮喘”一称,始于元代,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始立哮喘、将喘息、喘满、喘呜、喘咳、肺呜、壅喘、气喘、短气、喘呼、息呜、喘喝、喘渴、息短等诸多病称统一。时至今日,哮喘仍然是常见多发的疾病,可见哮喘这一古老的疾病,经过历史的长河,不仅未灾,而且与日俱增。据2010年全国31个省,43个城市的普查,小儿哮喘的发病率达1.97%,较10年前明显增加。

从古今哮喘的有关文献获知,哮喘的发病仍然居高不下。因此,对哮喘的研究大意不得。

2、本文提出的治法及其应用的研究,是哮喘防治研究的一部分,也是临床治疗的重要环节。哮喘的治法,从较放开的医家,当属清代的陈复正,其在《幼幼集成·哮喘证治》中应用了发散、清泻、消食、补益和开肺等法,涉及到五虎汤等12个处方,以及麻黄、杏仁等40多味中药,几乎治疗哮喘的寒热实虚各型,对哮喘的严重状态提出用牛黄夺命散以行救治。本文用了14法,中药不到百味。治法和用药,皆临证经验,实际用之应手。但在临床工作中,对哮喘的治法远不止这些,就中药而言,直接和间接对哮喘有治疗作用者有百种之多,医者用药如同将用兵,辩证之法,调方遣药都要因人而异,所以,积累的经验大都是各有千秋。本文提供的哮喘治法和应用,虽然形成文体,但难以反映出实际运用的灵活性,医者皆知,病者常变,法随证转,其药必将活然。所以,从字义上看颇费心机,但及门弟子,随诊共医,耳濡目染不及三载则了如指掌,运用亦颇自如。必须指出,组方遣药的前提是辩证,谚有“谈方说药易,明脉识证难”。治疗小儿哮喘,必当辩明证性、病理、症状而立法,再依法选方用药。如此诸多环节均要权衡,若其中之一失当,均可影响功效。因此,“为难亦不为难”,经验之所在。素有读古人书必达古人之意,于有字处会意,尚要于无字处领神。为医者能多临床、多实践,在实践中运用、体会、积累、更新等,让别人经验成为自己的方法,以期有望提高临证治疗水平。

参考文献

[1]黄志杰、姚昌绶、俞小平主编,中医经典名著精译丛书·黄帝内经[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8-421

[2]王烈编·婴童肺论[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142-151

[3]王烈·论哮喘佐用解毒[J],北京中医杂志,2002,21(4):31

[4]王烈·小儿哮喘胶襄治疗小儿哮喘30例[J],实用中医杂志,2003,1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