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注意之我见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注意之我见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注意是记忆、思维的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本文通过对注意的含义、功能、种类、品质等的研究,力图探讨如何运用注意规律,优化教学过程,改善教学效果。

关键词:含义;外部表现;功能;种类;品质;应用

一、注意含义

注意是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是人们获得知识、掌握技能、完成各种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的重要条件。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一般来说,注意的外部表现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适应性动作出现。人在注意状态下,感觉器官一般是朝向注意对象的。当我们注意一种声音,会“侧耳细听”;在我们专注于回忆往事,思考问题时,常会“眼神发呆,若有所思”。二是无关动作停止。当人们集中注意时,就会高度关注当前的活动对象,一些与活动本身无关或起干扰作用的动作会相应减少甚至停止。因此,一个认真听讲的学生不会总是东张西望,交头接耳,或者玩一些与活动不相干的东西。三是呼吸运动变化。人在注意时,呼吸常常是轻缓而均匀,有一定的节律。但有时在紧张状态下高度注意时,常会“屏息静气”,甚至牙关紧闭,双拳紧握。

三、注意的功能

注意有选择、保持和调节监督的功能,这使我们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生活和学习能够次序分明、有条不紊地进行,从而进一步提高活动的效率。

四、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过程中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的参与,可以把注意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一)无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无意注意一般是在外部刺激物的直接作用下,个体不由自主地给予关注。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新异性、活动和变化都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例如,正在上课的时候,有人推门而入,大家不自觉地向门口注视;大街上听到警笛鸣叫,行人会不由自主地扭头观望。另外,无意注意的产生也与人对事物的需要和兴趣、人当时的情绪状态和精神状态有关。

(二)有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也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我们工作和学习中的大多数心理活动都需要有意注意。工人上班,学生上课,交警指挥交通,都是有意注意在发挥作用。有意注意在实现过程中需要有持久的意志努力。

(三)有意后注意:指事前有预定的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一方面类似于有意注意,因为他和自觉的目的、任务相联系着;另一方面类似于无意注意,因为它不需要人的意志努力,在活动进行中不容易感到疲倦。它是一种更高级的注意,这对完成长期性和连续性的工作有重要意义。但它的形成需要付出一定的时间和精力。

五、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指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够清楚地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它反映的是注意品质的空间特征。扩大注意广度,可以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在生活中,排字工人、打字员、汽车驾驶员等职业都需要有较大的注意广度。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注意对象的特点、 活动的性质和任务和个体的知只经验。

(二)注意的稳定性: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保持时间的长短。这是注意的时间特征。但衡量注意稳定性,不能只看时间的长短,还要看这段时间内的活动效率。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表现是注意的分散。

(三)注意的分配: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和活动。它在人的实践活动中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如教师需要一边讲课,一边注意学生的课堂反应;司机需要一边驾车,一边观察路况。

(四)注意的转移:指根据活动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例如,在学校课程安排上,如果先上语文课,再上数学课,学生就应根据教学需要,把注意主动及时地从一门课转移到另一门课。良好的注意转移表现在两种活动之间的转换时间短,活动过程的效率高。

六、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

(一)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如果是认真听讲,注意教师的教学活动,也会有相应的外部表现。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外部表现,既能够判断学生是否在专心听讲,又能够了解自己的教学效果,从而保证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正确利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尽量减少刺激物对学生的影响:教室内部的布置和周围的环境,师生的衣着和行为,教师讲课的声音、板书以及直观教具的出现等,都可以成为学生无意注意的对象。如果处理不当,就会分散学生对讲授内容的注意;反之,就会增强学生对内容的注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利用刺激物的特点来组织学生的注意。一方面,要尽量消除分散学生注意听课的因素,如保持教室周围的安静,教师内布置要简朴,尽量有学习的氛围,冬天风雪大的时候应关紧门窗,夏天日晒的时候要拉上窗帘;另一方面,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学生注意听课,如:采用多样的符合学情的教学方法,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

2、凡需要学生注意的对象和操作的活动,尽量赋予它们无意注意的特性

(三)要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1、提高活动的目的性:教师要帮助学生把模糊的抽象的学习目的转化为清晰的具体的学习目的,把单纯得到考试成绩的暂时兴趣转化为追求运用知识的永久兴趣,在讲授新课时,明确新课的目的、任务和意义,学习目的明确了,有意注意就维持得更长久。

2.激发学习动机: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成功,充分肯定学生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对每个学生的进步予以及时的肯定,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这是使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上的有效手段。

3、给予信号,适时提醒 :当学生注意力开始分散时,教师可以凝视做小动作的学生,突然停止讲课或摇头示意等,也可以一边凝视学生,一面走近他,对注意力涣散的学生,予以适时提醒。

4、提出问题,强制注意:教师的提问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问应面向全班,然后指名让不注意听讲的学生回答。提出的问题应与正在进行的教学活动有关,以激发其听课的积极性,使其注意力转移到课堂。

5、加强对学生的组织性与纪律性的教育:这是维持有意注意的心理基础。目的是使学生能够自觉地依靠有意注意去协调内心世界与外部行为,使其言行举止有意化、自动化。

6、培养学生抗干扰的习惯:养成抗干扰习惯的学生,在遇到干扰时,就懂得用语言提醒自己注意,能习惯性地运用实际动作来支持有意注意。

7、把学生看成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情感、需要和价值观,相信学生自己能教育自己,发展他们的潜在智能。教师把学生当做学习的主体,学生也就会成为有意注意的主人。

(四)有意后注意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教师要事先设计好注意转化的方案,有目的地促使学生的注意转化为对学习既心驰神往、又视其为乐事的有意后注意的形式。要引导学生自觉进取的学习动机,并依靠这种动机调整自己的注意,使自己经常处于最佳的有意后注意状态。

(五) 要善于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

在教学中,如果片面地或过多地要求学生依靠“有意注意”来学习,往往容易引起疲劳并导致注意力分散。单纯依靠“无意注意”就难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当根据注意力转化的规律来组织教学,使学生的两种注意规律有节奏地交替进行,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振宇:《心理学教程》,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6月版

[2] 王小明:《学习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9年2月版

[3] 彭聃龄:《普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3月第三版

[4] 王雁:《普通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版

[5] 冯忠良、伍新春、姚梅林、王健敏:《教育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7月第二版

[6] 莫雷:《教育心理学》,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10月版

[7] 张旭东、刘益民、欧何生:《心理学概论》,科学出版社发行处,2009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