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英汉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机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英汉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机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英汉基本颜色词的隐喻的范畴化认知和其认知运作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对基本颜色词的认知理解的过程就是在相似性的基础上,通过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消除本体和喻体之间语义冲突的过程,并因此产生了基本颜色词的隐喻意义。

关键词:基本颜色词 隐喻 认知机制 映射 相似性

一、引言

传统语言学认为,隐喻是一种语言现象和一种修辞格,属于语义和语法的范畴。而认知语言学家Lakeoff和Johnson则认为“隐喻是人的观念系统中跨领域的映射”[1],隐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认知方式,是人类的一种思维和概念化的认知活动。隐喻的核心特点就是“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人类在思维认知过程中,将源域的结构部分地或单向地投射到另一目标域之上,即通过说明另一件能够与其相比的事来描写某事。认知语言学家兰盖克认为,颜色域和时间域、空间域、情感域等一样,都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2]。以颜色域为源域,将颜色域投射到其他实物域、时间域、空间域、情感域、动物域、金钱域等其他非颜色域的事物上,通过对颜色域原有感知和经验来理解和表达其他域的概念或事物,这样就产生了颜色隐喻。本文从认知隐喻角度对基本颜色词进行分析,讨论基本颜色词的隐喻化的认知机制,以及英汉基本颜色词的隐喻异同。

二、基本颜色隐喻的范畴化认知分析

结构语言学家曾用颜色词来说明语言符号是对客观现实的任意切分。这种观点认为,不同语言里的各式各样的颜色词,是由某个语言系统任意决定的,是对光谱的随意切分,与外界系统因素无关,任意一种颜色词具有相同的地位。但是,人类学家柏林和凯调查了98种语言,并对这些语言进行了跨文化对比研究,发现不仅是有序的,而且还是有等级性的:黑/白>红>黄/蓝/绿>粉/橙/紫/灰[3]。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了某一颜色范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颜色,即焦点色。尽管颜色范畴的边界在不同语言中,对不同的人来说是有差别的,但焦点色是共同的。焦点色是颜色范畴中的原型范畴,在人类对颜色的认知过程中,其原型范畴具有普遍意义[4]。

颜色范畴包括基本范畴成员和非基本范畴成员,基本范畴是人们认识世界最直接、最基本的层面,是人们对世界事物进行范畴化的有力工具[5]。基本范畴能让人们在付出最小的认知努力的情况下,获取最大的信息量,从而易于形成隐喻意义。黑、白、红、黄、蓝、绿,这些基本颜色词构成了颜色的基本范畴。在基本范畴之上,还有晚于其产生的、更间接、更概括、更抽象的上位范畴,颜色可以包括所有色系;而在基本范畴之下,同样晚于其产生的,更直接、更具体、更形象的下属范畴,粉红、玫瑰红、桃红等就属于下属范畴。颜色的基本范畴、上位范畴、下属范畴构成了颜色域中的等级结构,人们就是通过这一等级结构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

三、基本颜色隐喻的认知机制

隐喻是认知模式的基本类型,是用一个范畴的认知域的经验概念来解释另一范畴认知域的经验概念。隐喻认知是将源域的一部分特点映射到目标域上,从而使得目标域因源域的解释而得到部分理解,这是跨认知域的一种映射。当人们用颜色域去解释其他本没有颜色的认知域时,便形成了颜色隐喻。颜色隐喻的构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因素:语义冲突、映射和相似性。

(一)颜色隐喻的构成的基本条件

1.语义冲突

语义冲突是颜色隐喻产生的基本条件。Black将“隐喻”定义为本体和喻体之间词义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种新的意义产生的过程[6]。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关系,这种差异关系就叫作语义冲突,指的是在语言意义组合中违反语义选择限制和常理的现象,用以提示听话者不能仅从字面来理解句子的意义[7]。语义冲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本体和喻体两者分别属于不同的认知域。当人们用颜色词语来修饰其他没有颜色的事物时就产生了语义冲突。

例如:“红人”一词,我们知道在人类的肤色中没有红色皮肤的这类人种,但是“红人”一词却一直被人们广泛使用,这是因为颜色隐喻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人们第一次看到“红人”这个颜色的词语时,根据人们的日常生活知识判断,以及“红”和“人”这两个词语的语义选择限制,两者是不能组合在一起使用的,这时便发生了“语义冲突”。但是在具体语境中,“红人”一词又是成立的,并且可以被大众所接受和理解,这时就使得人们不得不从隐喻的角度来解释它的用法。“红色”是源域,“受宠信、受重用的人”是目标域,从源域“红色”到目标域“受宠信、受重用的人”的投射便形成了“红人”这一隐喻,从而使得人们对受宠信、受重用的人有了直观、生动、形象的感知。

2.相似性

隐喻的相似性,就是指源域和目标域这两者之间具有某种类似或相仿的特征或特性[8]。隐喻相似性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客观相似性和主观相似性。客观相似性可以是在形状或外表上、功能上的一种相似;主观相似性是指由于文化、传说或其他心理因素使得说话者或听话者认为某些事物之间存在某些方面的相似[9]。主观相似性是颜色隐喻构成的一个基本条件,是由颜色引起的心理意向与颜色所修饰的事物产生的心理意象的相似度。颜色隐喻可以让我们对事物产生更加形象、生动的感知。

例如,“黑心肠”一词,“黑”是被火熏烤之色,“黑心肠”并非指像墨汁一样颜色的心肠。被火熏烤之后的颜色给人一种“险恶”“阴险”的感觉,在心理相似的基础上,“黑”的意义映射到“心肠”上就形成了“黑心肠”的隐喻义,即,阴险恶毒的心肠。再如“blue blood”一词,“blue”和“blood”没有任何相似性,但两者用在一起的时候,并被人们判断出语义冲突之后就可以进行隐喻推断:蓝色是从植物的靛蓝中提取的颜色,常常与大海和天空联系起来。在西方,蓝色往往因其清凉、冷静,使得人们在心理相似的基础上,用其来形容高贵、出身名门、智慧的人,因此,将“blue”的这种语义特征映射到“blood”上就形成了“名门望族”这一隐喻义。这就是说,在两种完全不同的事物之间,利用某一方面的相似性传达一种特殊的信息。

(二)颜色隐喻的运作基本方式――映射

颜色隐喻运作的基本方式是映射。Lakoff和Johnson 认为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跨域映射”,即: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使得源域的结构系统地转移到目标域上,并成为目标域的一部分。颜色隐喻化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一是将颜色域映射到实物域,如“开绿灯”(给予人方便)。二是将颜色域映射到情感域,如“green-eyed”(嫉妒心重的)。三是将颜色域映射到人体域,如“to be caught red-handed”(当场抓获)。四是将颜色域映射到空间域或时间域,如“a white day”(吉利或走运的一天),“黑市”“白区”等。五是将颜色域映射到金钱域 ,如“in the black”(盈利)。六是将颜色域映射到动物域,如“white elephant”(对自己来说大而无用的东西)。七是将颜色域映射到抽象域,如“green peace”(绿色和平)。

隐喻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辨认”和“隐喻意义推断”。“辨认”是听话人通过语义冲突和所听信息的性质做出对句子需作隐喻理解的判断;“隐喻意义推断”是依据隐喻所涉及的两方面事物之间的关系,对该隐喻的真实意义或者说话人的实际意图做出推断的过程。映射则是该推断过程的基本方式。例如,“绿色食品”一词,“绿色”自古以来就象征着“安全、青春、和平、希望、新鲜”等。当用“绿色”来修饰“食品”时,由于两者的语义选择限制,用“绿色”这个颜色域的词语,来修饰没有颜色的上位范畴词语“食品”,人们首先判断出发生了语义冲突,所以就要做出“接下来要对两者做出隐喻性理解”的判断。“绿色”的语义特征“安全、新鲜”映射到“食品”上,从而形成了新的意义,即“绿色食品”是指“没有污染,对身体没有伤害,可以放心、安全食用的食品”。Lakoff和Johnson认为,隐喻意义取决于源域的意义和结构特。在隐喻认知的过程中,源域――颜色域的“绿色”的意义特征被大规模地、系统地转移到目标域“绿色食品”中,并成为“绿色食品”的一部分,因此“绿色食品”才有了“没有污染,对身体没有伤害,可以放心、安全食用的食品”这层含义。

下面我们以“白衣天使”为例,具体分析一下其整个隐喻认知机制。“白”属颜色域,“天使”属人体域。两者本来并无任何语义关系,并且根据两者者的语义限制和人们的常理判断,两者是不能组合在一起使用的。当人们看到“白衣天使”的时候,首先判断出白衣和天使发生了语义冲突。之后人们对二者进行了隐喻推断,即,“白色”乃“白云、白雪、白花”之色,与“黑色”相对,给人以纯洁、纯净、高尚、完美之感;“天使”本义为“上帝派来的使者”,这里是对医护人员的美称。这时,两者就有产生了心理相似性,在心理相似性的作用下,从颜色域映射到人体域,这就形成了“白衣天使”的隐喻意义,即“纯洁、善良、富有爱心、救死扶伤、童叟无欺的护士”。

四、结语

综上所述,人类对颜色的认知是逐渐发展的。这种认知方式既与人的生理机制有关,又与语言文化的演变密切相关[10]。颜色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思维方式,这就决定了颜色隐喻的运作机制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了基本颜色词的范畴化、基本颜色隐喻的认知构成条件和基本运作方式,得出了对颜色词的理解过程,就是在相似性的作用下,通过从源域到目标域的映射来消除语义冲突的过程,并因此产生新的颜色词语的隐喻意义。本文对基本颜色词的隐喻认知构成和运作方式所做的分析,又一次证明了隐喻是人类的一种认知方式,是人类感知理解世界的一种方法和途径。

参考文献:

[1]Lakoff,G & M,Johnson.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Langacker R.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Grammar Vol1[M].

Stanford: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7.

[3]Brent Berlin,Paul Kay.Basic Color Terms:their

University and Evolution[M].California: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69.

[4]John R.Taylor.Linguistic Categorization:Prototypes in

Linguistic Theory[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5]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

[6]Black,M.More about Metaphor[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7]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8]王文斌.隐喻的认知构建与解读[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

社,2007.

[9]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10]陈家旭.英汉语基本颜色的隐喻认知对比[J].西南民族大学学

报(人文社科版),2003,(12).

(朱笑菲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陈建平 宁波大学国际交流学院 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