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语文课堂上的个性解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语文课堂上的个性解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1年4月,我们学校开展了语文公开课教学比赛,有十二位教师参加了。笔者以评委的身份听了老师们的课后,不禁回忆起2009年10月自己在全县课改基地校上的示范课——《一面五星红旗》。这是一堂很多教师以为成功的课,但是,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同许多教师一样,犯了同样的错误——对学生不敢真正放手。

一、为个性解读确保时间

我们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上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但是,我们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放手,怎样来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总是担心一放手就收不回来。(特别在公开课上,更是如此。)所以,课堂上我们似乎是把时间留给了学生,让学生去反复品读。但是仔细想一想,其实学生的读都是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的,是在教师“设计好”的情感中进行“有感情”的朗读,充其量学生只不过是在完成教师交给的朗读任务而已,学生的主观意识并没有得到发挥。一堂课下来,几十个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如出一辙。这样的朗读,这样的理解是缺乏个性的,是没有生命力的。

不禁回想起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老师执教的《爱如茉莉》(网上视频)。在那堂课上,薛老师把如何落实个性解读诠释得淋漓尽致,让我豁然开朗,如坐春风,并初步认识到,什么是“真正的放手”。

课文讲的是日常生活中,作者父母之间互相体贴,互相关爱的事例,这种爱如茉莉般清新、淡雅。那么,如何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悟出属于自己的情感体验?薛老师先交给学生学习方法:“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就是从一个句子、一个词,或一个字中去揣摩人物,捕捉人物的内心情感。接下来,把足够多的时间(15分钟)留给学生,让学生细读文本,找出自己有感觉的字、词、句,并把感受写在笔记本子上。课堂上先是一片读书声,继而是一片宁静,只有学生翻动书本和笔记本的声音。这十几分钟里,学生足以能让自己静下心来细细体会文本。教师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引导、概括,并适时进行朗读指导,让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文本中所表达的情感。这十几分钟,就是实现个性解读的重要环节。可以这么说,没有前面宁静的十几分钟,就没有后面精彩的个性解读。

二、为个性解读搭设平台

在课堂上,许多教师都喜欢逐一地、详细地讲解课文的各个段落,把一篇完整的课文分解得支离破碎。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曾经说过:“一篇文章从整体上看很美,把它一段一段地拆开就不美了。就像一个很美的花瓶,把它打碎了,一个一个的碎片就不美了。”

在教学前,我们可以先从整体上把握好课文的主旨,也就是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主要意思和价值取向,然后根据主旨设计问题。注意课前设计要解决的问题不要多,俗话说“多则惑”。那么,怎样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读到最应该读的地方,思考到最应该思考的问题上?找到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切入口很重要。因为个性解读犹如一颗颗散落的珍珠,教师必须拥有一根串珠的线,而这根线就是对每一篇课文或每一节课作个精当的“主问题”设计。这个问题可以起到以一驭十、提挈全篇的作用。而且,所设计的问题要注重情感性,要让学生愿意读书,愿意动脑,愿意表达。要让学生一看到问题,就很清楚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

这种“主问题”的设计,其实就是为学生搭设了一个实现个性解读的平台。因为问题的落脚点并不是在答案上,而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实现学生的独立思考、感悟和表达。

三、为个性解读创设情境

薛法根老师的“让课堂返璞归真”(《小学语文教师》2009年增刊),文中薛老师提到了“宁静是一种美”。

“宁静是真,是除却浮华之后的质朴与本真。阅读需要学生个性的静心思考、潜心感悟。课堂教学就应该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在静静的阅读中酝酿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思考。一提问就期待着学生马上能给你个惊喜,或者一有问题就立刻让学生小组讨论,期待着‘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难免是浮躁的。”不经过独立的、深入的阅读思考,就不可能产生个体独特的思想;没有各自的思考,小组的讨论也就没有了思想的碰撞,更难以激发智慧的火花。宁静之中的阅读思考更能锤炼学生的阅读品质、思维品质,静静的阅读能使学生的思维更趋深刻,更趋严谨。

现观许多的语文课堂教学,从领导到教师,从听课到评课,都在反复强调朗读的重要性,要求在朗读中品味,在朗读中感悟,以读代讲,唯读独尊。似乎没有了频繁的朗读,这节课就不会是一节优质课,在评比中就会被打入“冷宫”。教师们也好像不喜欢甚至害怕安静的课堂,总觉得那是令人尴尬的“冷场”。于是在备课时,花了相当大的功夫在设计如何朗读上,上课时也花了相当多的时间让学生朗读课文。于是,课堂上书声琅琅,高潮迭起,再加上老师的煽情,几乎没有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时刻了。

这样的语文课,表面上看似热闹,有激情,但却如薛老师说的,多了浮躁,少了宁静。“宁静,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一种状态,也应该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境界,这样的境界应该是本色的 ,是一种返璞归真。”引导学生用笔表达,用笔交流,或许我们能看到学生从笔尖流出的智慧。相对于喋喋不休的言说,或者简单地重复别人的答案,静静思考、写作更能让人沉浸到阅读的美好境界中去。

总之,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都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要始终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这样,才能真正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

(责编 张亚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