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巴拉曼:昆仑山下的沉郁绝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巴拉曼:昆仑山下的沉郁绝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巴拉曼有它特殊的音乐个性,是当地维吾尔族音乐麦西来甫的组成部分,虽然我想巴拉曼的旋律更欢快些,可是,任何人都无法改变它沉郁而悠远的千年古音。

我突然听到一声醇厚深沉的吹奏。

那支巴拉曼多处用胶布粘裹着,这种曾令唐玄宗如醉如痴又在史书中消弭千年前的乐器竟然是芦苇制成。我不肯再错过一次故音相逢的机会,一如过去,我在人群外痴等,直到曲尽人散,情不自禁……

头顶一弯新月走进南疆,月华初凝上昆仑。山中虽然没有传说中的琼楼玉阁,但夜晚竟是一片银白,山间寒澈的湖水仿佛让人找到了传说的源头。

山下的塔克拉玛干在南疆民间的说法是“过去的家园”。我多次走进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心地带考察,对流传于民间“过去的家园”的诠释确信不疑,因为我看到了无数湮埋在沙海中的故园。空旷的瀚海里,给人留下的是对往事无限的缅想,就像巴拉曼,那沙漠中的沉郁绝响

我沿着克里雅河走到昆仑山麓脚的兰干乡玉吉米力克阿卡村,乡间的空场地上正在举行欢快的麦西来甫,场地四周围聚着人群。我突然听到了一声醇厚深沉的管乐吹奏声,情不自禁地脱口惊呼:巴拉曼!这让身边的老人感到惊讶,因为在于田县只有在兰干乡的麦西来甫歌舞中才使用巴拉曼作为伴奏乐器,周边的县城甚至不知巴拉曼是何物,更不用说是一个风尘仆仆游走的外乡人。

相识是一种缘分

我第一次听到巴拉曼音声也是在兰干乡,不过,当时我正从一户人家的院墙边走过。那座院墙很别致,是用玫瑰枝条编结成的篱笆,浓郁的玫瑰香让人禁不住慢下脚步。透过玫瑰墙,我看到庭院中三个沉浸在音乐旋律中的维吾尔族人。出于好奇我留意地观察了他们手中的乐器。后来我才知道那三件乐器中,一件是弹拨乐器无品热瓦甫,又名“牧羊人热瓦甫”,吹奏的管乐器是“巴拉曼”,还有一种乐器称做“对石”。手持对石的艺人每只手中握着两块椭圆形的石头,用手抖击石头,发出有节奏的声音,那种声音与克里雅河中玉石撞击的声音相仿,然而,萦绕耳边不去的是巴拉曼吹奏出的乐音。总之,三件我从未见过的乐器和三位艺人的演奏,让我在玫瑰墙外站立了很久。

篱笆墙上的玫瑰花匆匆谢去,廊檐上的葡萄垂挂下来,只有在这里古老的巴拉曼才像甜美的葡萄干一样被人们精心保藏。

尽管从山上下来很疲累,但我不肯再错过一次故音相逢的机会,一如过去,我在人群外痴等,直到曲尽人散。

这条村间的小路我并不陌生,路径上的沙尘直没脚踝,我跟在他的背后,看着他一双宽厚的脚板带起一路尘灰,我就像一个猎人追踪到他的家门。

篱笆墙上的玫瑰花匆匆谢去,廊檐上的葡萄垂挂下来,季节的变化,让我体味到这户农家洋溢着秋收的气氛。

门是虚掩着的,他好像未卜先知,知道有人尾随而来。但我绝没有想到,得到允许走进庭院时,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我知道你一定会来的”。说这句话时我看到他脸上泛出神秘的微笑。

我从普鲁村下山时,在路上遇到一个牧羊人,曾向他打听村中吹巴拉曼的艺人,没有想到在无通讯工具的乡壤,消息传达是如此地快!况且,他注意到我是麦西来甫场地上最后一个离去的人。我突然发觉,站在我面前的是一个绝顶聪明的乡间艺人。

相识是一种缘分,无论在山上还是山下,沿克里雅河行走总会有与人偶然相识的缘分,这种缘分几乎让我成为家喻户晓的人。但我确实没有料到,他不但知道我的名字,而且知道我从哪里来。

他坦诚地向一位初次见面的朋友介绍他的家人、家境。按照维吾尔族人习惯的称谓,他名字的全称是买提库尔班・托乎提,今年48岁,上过几年小学。他的妻子坎贝尔汗,38岁,生有三个孩子,长子买吐尔逊17岁,幼子阿不都热合曼3岁,他最喜欢的女儿古丽仙12岁,很懂事。

用不带明火的炭火棍将芦苇烫出音孔。灼烧音孔时用力要轻、稳,6个音孔要在一条直线上。

买提库尔班・托乎提家种有6.6亩地,其中4亩葡萄,2.6亩麦子,2头牛,2头驴,4只羊,15只鸡,年收入5000元。生活水平在兰干乡属中上等。在我眼前,这个院落顿时宽敞起来,一切都是那样的透亮,让人毫无拘束。

正是葡萄成熟的季节,买提库尔班・托乎提却让古丽仙为我捧出一罐玫瑰酱,这是一种特殊的礼客方式,它的含义是:你的面前虽然是眼花缭乱,它让你记起玫瑰花带给你的香甜――这是兰干乡流传下来的一句古老的歌词。

一个吹奏巴拉曼的艺人也必须会制作巴拉曼

买提库尔班・托乎提的身边摆放着刚才使用过的巴拉曼,那支巴拉曼多处用胶布粘裹着,没想到吹奏时发出浑厚音响的巴拉曼管,竟然是芦苇制成的。他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并不想让他即刻演奏一曲了事,而是想听到有关巴拉曼来历的典故,倘如我和他同样是一位民间音乐艺人,完全可以在巴拉曼的乐音中交流所要说的话,但我做不到。他将巴拉曼放在了一只圆筒里,那里面盛放着都是不堪再使用的巴拉曼。

买提库尔班・托乎提从房间里取出一把芦苇杆,开始制作巴拉曼,他说:一个吹奏巴拉曼的艺人必须学会制作巴拉曼。从这时起,我一面目不转睛地在看他手工操作,一面听他解释制作的要领,这其中很多是关于巴拉曼乐器原理方面的知识。

制作巴拉曼的材料是芦苇,芦苇材质的优劣与采集芦苇季节及生长的环境都有很大的关系。通常干旱荒漠生长的芦苇苇节较短,苇管细小,表皮粗糙,缺乏韧性;而池塘生长的芦苇最大的缺陷是皮质纤薄,含水量较多,很容易萎缩;质地良好的芦苇要到山地间阴面的坡地上寻找。春天里采得的芦苇容易变形,最好的采集时间是秋天,采集的芦苇要及时地立贴在平整的墙壁固定慢慢风干。芦苇不能长期贮存,贮存两年以上的芦苇便不能再用了。

买提库尔班・托乎提取出一只直径1厘米的芦苇杆,仔细地打量苇杆是否笔直。当他确定了芦苇生长的朝向,在靠近芦苇根的一端,用锋利的小刀削出45度的斜角。然后,他将一根与苇管内径相匹的葡萄藤吹口的一端,并放在碗里浸泡,这根葡萄藤的用途是防止刮削吹口时苇管破裂。加工吹口时,他显得很有耐心,苇管在他的手中不停地旋转着,小刀飞快地刮削芦苇皮,将吹口刮得像纸一样薄,刮削出的吹口长度为3厘米……

买提库尔班・托乎提的快乐更多是通过吹奏巴拉曼来体现的,在这个普通的艺人身上似乎让人体会到了巴拉曼千年不绝的真谛。

链接:

巴拉曼。民间又称皮皮、毕毕、巴拉曼皮皮。汉文史籍中曾译做巴拉满。它还有芦笛、芦管之称。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尤以南疆和田、麦盖提、莎车,东疆鄯善、吐鲁番等地最为盛行。

传说古时候,虫子把芦苇咬了一个洞,经风一吹,发出好听的声音。后来就有人割下有洞的芦苇,用嘴吹起来,也很好听,管上端的芦簧吹嘴 ,是受孩子玩的柳笛的启发改进的,巴拉是维吾尔语孩子之意,巴拉曼意即孩子的玩具。

另一种传说是:从前有个牧人,随手折了一根芦苇,当他挥动苇杆赶羊时,听到了发出呜呜声。后来他拿一段芦苇,并在苇杆上钻了几个小洞,用手指分 别开闭洞眼,竟发出了高低不同的乐音。后经人们不断改进,才成为今天的巴拉曼。

巴拉曼早在西汉时期就已流传在西域龟兹,在公元3世纪开凿的库车库木吐拉千佛洞中的壁画上,就绘有吹奏巴拉曼的图像。东晋末年 ,巴拉曼由“丝绸之路”随龟兹乐东传中原。清《皇朝礼器图式》将其列入“回部乐”。《清史稿》(卷11)载:“巴拉满,木管,上敛下 哆 ,饰以铜,形如头管而有底,开小孔以出音。管通长九寸四分,七孔前出,一孔后出,管上设芦哨吹之。”

现在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民间的巴拉曼,仍保持着古老的形制。管身苇制,采用当地生长的一种旱芦苇制作而成,管体质地坚韧,管长28厘米~34厘米,尾端外径1.2厘米、内径0.8厘米,管壁厚0.2厘米。管的上端削薄压扁后成为双簧哨片吹口,簧片 部分 长约4厘米,为使双簧哨片不致变形,簧哨下方还用两根竹片或木片夹住、用绳捆紧,夹片 两端系以红色绸带为饰。所以巴拉曼的上端呈十字形。管身中下部的正面,开有八个正方形 按音孔,各孔长、宽均为0.7厘米,孔距均为1.8厘米。

演奏时,管身竖置,双手持握巴拉曼,口含管首簧片吹奏。巴拉曼多为民间艺人自制自用,常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巴拉曼音域近两个八度,发音明亮,音色 柔和、优美,富有较强的表现力,最擅长演奏抒情性、歌唱性的曲调,常用于独奏“十二木 卡姆”中的散序、器乐间奏曲、民歌或歌舞音乐片断,是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民间乐队中最富有特色的吹奏乐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