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豁痰开窍活血通络法治疗脑梗死38例临床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豁痰开窍活血通络法治疗脑梗死38例临床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豁痰开窍活血通络治疗脑梗死临床疗效与机制。方法:7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观察临床疗效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组38例,愈显率为73.6%,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38例,愈显率为44.7%,总有效率为71.0%。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豁痰开窍活血通络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本法还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其疗效可能与该法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改善微循环、抗脑缺血、保护脑神经细胞作用有关。

关键词 豁痰开窍 活血通络 脑梗死

AbstractObjective:To investigate clinical effects of treating infarction by Huotan kaiqiao huoxue tongluo therapy.Methods:76 patients randomly divide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observe the change of clincal effective and lipid.Result:the treatment group for 38 cases ,cure rate for 73.6%,the total rate for 94.7%,Control for 38 cases,cure rate for 44.7%,the total rate for 71.0%.Have a significant differen ce(P<0.05).Conclusion:Effects of Huotan kaiqiao huoxue tongluo methods in treatment group i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It has good effects of lipid.

KeywordsHuotan kaiqiao;huoxue tongluo;Infarction

我们于2006年8月~2010年5月以豁痰开窍活血通络法治疗肝肾阴虚、风痰阻络型脑梗死患者38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设对照组进行疗效对比观察,现总结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入选者均为我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发病时间均在1周以内,共76例。以偏瘫伴或不伴口眼歪斜、语言不利等为主要临床表现,无意识障碍,经详细询问病史、神经系统检查及头颅CT或MRI证实,无严重心肺肝肾等重大疾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8例,男20例,女18例;年龄42~75岁;伴有高脂血症25例,高血压病10例,冠心病10例,糖尿病5例。对照组38例,男19例,女19例;年龄41~77岁;伴有高脂血症23例,高血压症16例,冠心病9例,糖尿病7例。两组年龄、性别、病理、临床表现、合并症等方面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诊断治疗及辨证标准:西医诊断标准符合1995年中华医字会第4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标准[1],中医辨证分型参考《中风病诊断与疗效标准》[2]辨证属于脾肾阳虚,风痰阻络型患者。

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拜阿斯匹林100mg,口服1次/日,抗血小板凝集,入院24小时内血压高于正常患者予以降压药依那普利或氨录地平口服,以控制血压,空腹血糖宜控制在5~9mmol/L之间。同时予以辛伐他汀每晚20mg口服以调节血脂、稳定动脉粥样斑块,伴颅内压高者予以20%甘露醇静滴,1次/日以减轻脑压,依达拉奉30mg,静滴1次/日,清除自由基、保护脑细胞、并指导早期肢体功能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豁痰开窍活血通络法。

采用自拟方:丹参、黄芪、地龙、赤芍、水蛭、怀牛膝、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菖莆、远志、羚羊角粉、鸡血藤、土元、炙甘草、全虫,1剂/日,将1剂中药采用自动封装中药煎药机煎成160ml 2袋用,早饭前晚饭后各服1袋,另配合针灸,1次/日,以“石氏醒脑开窍针刺法”为主,取内关、人中、印堂、三阴交为主穴,严格按醒脑开窍针法技术操作要领操作。配合患侧肢体穴位,上肢:肩、曲池、手三里、支沟、外关、合谷,下肢:环跳、委中、阳陵泉、足三里、丰隆、太溪、太冲,绝骨,常规进针,针刺得气后留针半小时。

两组均为2周1疗程,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

疗效判定标准:疗效标准参照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3]制定。①基本痊愈:病残程度0级别,分数降低≥90%;②显著进步:病残程度1~3级,分数降低46%~89%;③进步:缺损评分减少<17%,治疗总有效率为基本痊愈+显著进步+进步之和。

统计学方法:计数资料采用X2>/sup>检验。

结 果

疗效:治疗组38例,愈显率为73.60%,总有效率为94.7%。对照组38例,愈显率为44.7%,总有效率为71.0%。治疗组愈显率及总有效率方面均优于对照组,具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两组血脂疗效比较:血脂疗效标准参照1995年7月卫生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的标准治疗组25例,总有效23例,总有效率为92%,对照组23例,总有效率15例,总有效率为69.5%。治疗组降脂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讨 论

脑梗死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老龄化增加、生活节奏加快,发病率迅速增高,且致残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治疗不当,只保住患者生命,留下很大的后遗症,病人生活、生存质量不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失,这样的治疗并不能算是成功的治疗。为了更好的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最大限度的减轻并发症和后遗症,中医药,针灸的参与治疗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脑卒中患者的状况,为病人和社会节省了大量的物质财富。节省了大量的社会资源。

我们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医辨证施治,发现其效果远比单西医治疗为优,有不少学者都认为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已经显示出明显优势[4,5]。

我们在临床上依据中医辨证结合本病特点,对风痰阻络型患者采用豁痰开窍、活血通络法治疗收到明显效果,方中取黄芪,气味甘,微温,入肺脾经,重用黄芪,补气通络,祛瘀而不伤正,如《别录》所谓“逐五脏间恶血”。生用而非炙用之意在于,取其力专性走,周行全身,以助推动诸药之力,为君药。

川芎等,性味辛散,活血行瘀,擅长祛风,可行血中之气,祛血中之风,并引诸药上行头目。张元素称川芎“上行头目,下行血海,能疏肝经之风”。水蛭等,破血逐瘀,重在祛瘀活血,与君药黄芪相配,起到补气活血,逐瘀通络的作用,为臣药。

羚羊角、全蝎等,入肝经,同属平肝熄风药,长于熄风止痉,3药合用,平肝熄风,通络止痛,用于改善口舌歪斜之征;石菖莆等,化浊祛湿,重在开窍,与羚羊粉等合用,更具清热豁痰之功。上述药物,熄风豁痰并用,共为佐药。全方十几味药,本方在补气活血,化瘀通络基础上,配伍熄风解痉及豁痰开窍之品,针对本病的特点,标本并重,攻补兼施,共奏补气活血,熄风豁痰之功。

“醒脑开窍针刺法”是国家中管局科技推广项目,内关穴为八脉交会穴之一,通于阴维脉,属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有养心安神、疏通气血之功。人中穴为督脉、手足阴阳之合穴。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达巅,故泻人中可调督脉,开窍启闭以健脑宁神。三阴交穴系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之交会穴,该穴有补肾滋阴生髓的功能。髓主精,精生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与脑有益。“石氏”认为中风病的关键性病理改变为中风所致的“窍闭神匿”。内关、人中、委中、极泉、尺泽等穴可开窍醒神通络,补三阴交即可生髓醒脑,又可滋水熄风,补泻兼施,则收到标本兼顾、相得益彰之效。近年实验研究证实,针刺三阴交,丰隆等穴具有降低脑损害程度、促进缺血损伤的神经元恢复作用[6]。针刺还能使患者血管扩张、血流速加快,脑血流增加、明显改善脑部供血情况,促进病灶侧大脑组织细胞的恢复[7]。另外,早期积极正确的针灸治疗,将使80%的脑中风患者功能得到明显改善[8]。这些都为本法治疗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和实验依据。本法亦有很好的调脂作用,从而说明本法在治疗本病同时,还能降低和减少本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此外还要重视中药、针灸的协同作用。

总之,我们认为中药加用针灸是本病首选及最佳治疗手段,活血通络法则贯穿本病治疗始终,是在中医辨证基础上必须配合的治法。本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运用和推广价值,值得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中华神经科学会.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脑病急症协作组.中风病诊断与疗效评定标准[S].北京中医药大学,1996,19(1):50-60.

3 全国第4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学杂志,1996,29(6):381-383.

4 王朝霞,方习红,一鹏.祛痰化瘀胶囊治疗痰瘀阻络弄脑梗死急性期100例[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9,7(4):408-411.

5 杨克立,黎立芬,杨小恒,等.活血通络汤治疗脑梗死急性期316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医急诊,2008,17(1):13-14.

6 任秀君,马惠芬,王晓宁,等.电针对高血脂合并脑缺血大鼠血脂及神经生长因子影响的试验研究[J].针刺研究,2007,52(1):24-26.

7 钟奇,马瑞林.针刺对所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血管流量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1991,12(80):23-26.

8 夏淑义.针灸治疗脑卒中痉挛偏瘫进展[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9):791-792.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例)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血脂疗效比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