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语文教师教学机智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新课改下,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教学机智应该是建构性的教学机智。目前对于建构性教学机智的研究还不全面,很多研究者的论著中都是简简单单把教学机智理解为教师处理课堂上没有准备而突发的教学情况的能力,所做的研究也只是针对个别实例进行研究,但是随着研究慢慢深入,很多老师已经体会到对教学机智的理解应该是范围更加广的机智,建构性教学的机智就是在建构性教学的基础上调动课堂气氛和调控课堂的智慧和能力。真正成功的教师也是拥有这种建构性教学机智。

关键词:建构性教学机智; 问题意识; 创造性;

传统的教学认为教学机智是教师处理课堂上没有准备而突发的教学情况的能力。新课改下,笔者认为语文教师的教学机智的培养不是仅限于培养处理课堂教学活动突况的能力,而且还拥有建构性教学机智的能力。

语文教学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工作,需要一点一点训练和积累,来不得半点儿马虎。在沸沸扬扬的课改大潮中,我们的语文教学理念确实更新了不少,但有多少真正转化为教学实践了?通常一节课下来,语文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课,学生被动的记笔记,课后教师常常感到这样的课堂教学活动是扎实而保险的。很多语文教师往往还是采用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他们不愿意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的活动,认为学生听课记笔记就是最好的参与。而这种课堂往往是沉闷的,学生成为了收录机,其实这就是传统语文教学的缺陷和弊端。

针对上述情况,笔者认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有建构教学机智的能力。要培养建构性教学机智,首先要明白什么是建构性学习,它注重学生的经验与学习兴趣,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转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分依赖课本、被动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观念。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不难发现建构性学习是一种观念,因此我们要培养建构性教学机智首先是观念的转变。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强调活动与意识相统一的发展原则,个体的亲身参与教学活动才能正成功真实现教学活动。

那么如何培养建构性教学机智呢?笔者和课题组的同仁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这个问题:

一.备课时注重学生的兴趣,创造性地创设课堂情景。

可以说要每堂课都让学生参与、交流合作不是靠临时就能想出来的,首先它要求我们语文老师在备课时就下功夫,就是教学活动正式实施前的课堂准备,这是最重要的环节,教师要发挥自己的机智创造性的创设课堂情景,让学生能参与到你的教学活动中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来说更是如此,例如讲授《落日》这一课时,课前我们老师就可以去准备一些二战的日本国侵略中国影像资料引起学生的爱国情感,这时候准备和选择影像资料的时候就要发挥老师的机智了,对于《落日》这一课我们准备的影像资料是要有针对性的,笔者认为准备的影像资料要突出八年抗战的持久艰苦的特点,这样学生才会明白“落日”的来之不易。又如在上《唐山大地震》这一课时,老师一进入课堂就投出一个问题: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准备一下,向大家介绍自己看过的电影《唐山大地震》,顿时课堂气氛就活跃起来,等学生介绍完影片的内容,再让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在构思和选材方面与影片有什么区别,这样学生就能主动的去分析文章的内容结构了。

从以上两个教学实例看出创设课堂情景一定要做到两点:

首先,要有创新的思路,能拥有好的点子,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俗话说一节好课的虎头也就是看开课的前五分钟老师能否让人耳目一新,这也是为什么名师不管到哪开课都能引起学生共鸣的基本前提。

其次,创设的情景不仅仅要和课堂有关,而且能贯穿于课堂的始终,这也是许多老师没有注意到的,往往开头的情景只是为了调动课堂气氛,而与后面的课堂教学没什么关系,如以上第二个教学实例如果只让学生介绍自己看过的影片,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挖掘课文中巧妙的构思和典型的选材与自己看过影片选材方式的区别,那像这种创设情景就是不成功的。

总之,创设情景的方法有多种,适应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故事法(适用于导入新课和新课简介)、图画法(适用于领会课文的主要内容)、多媒体操作法(适用于系统理解课文)、表演法、直观法等等。至于教师无论采取哪种情景创设方法,备课时一定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因为创造性的点子必须是能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不能只激发一时的兴趣。

二.培养问题意识,真正建构起参与性的课堂活动。

“问题意识是创新的基石,教师要引导学生更好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发问,在发问中学会探究,若能做到这点的话,问题意识的增强必将催开更多创新之花。”

美国学者布鲁巴克曾说:“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提出问题。”教学研究表明,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就是问题。

培养问题意识,不是简简单单的提问就解决问题,前一段时间,教育界就新课改中存在的问题指出:一些教师的教学设想不够成熟,课堂提问过于频繁,问题数量过多,重复提问等等情况。对此笔者认为应该有以下培养问题意识的机智。

1、相对于简单的问题,比如概念性(词语解释,基础字词)完全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甚至可以让学生让当小老师讲解给全班听,毕竟课堂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传授知识的功能,也承载着培养学生交流和协作的能力。

2、懂得如何引导学生解决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首先、提问必须遵循激发兴趣、启发思维、难度适度这个原则,如《项脊轩志》中课后第三题问题,教师大可这样改个方式提问引发学生兴趣,如“为什么同样是写对三个女人的回忆,却笔墨不一呢”。但这一题,意在使学生从语言的细微差别上,体会作者的细腻情感和表达上的曲折变化,学生虽然议论纷纷,往往一下给不出比较全面的答案,在这时老师要启发学生的思维,如从平时的写人记事上入手,谈谈大家都是运用什么写法,这样写法又有什么好处,慢慢引导学生给出合理的答案。

其次、在提问的过程中一定遵循鼓励和引导的办法。学生对问题给出错误的答案,教师不能简单的说“你答错了”或者“你先坐下”,应用足时间和精力慢慢引导出答案,哪怕是,老师也要敏锐地捕捉到,让每次交流都伴随着激励。实在没办法的情况下最好能给出“你回答的答案很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先听听其它同学还有什么看法”的说法。

3、鼓励学生自行地发现文中的其它问题,这也是教学的最基本的意义所在。重视学生的提问,笔者认为能发现问题的课堂才是真正成功的课堂。这也是教师临场教学机智的一大考验。

三.懂得课堂调控的技巧,创造性的重建课堂的新秩序。

新课改已经进行了多年,许多的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确实发生变化,开篇中提到的那种沉闷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少了,也懂得如何尊重学生的个性,都在积极的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但随之而来的问题也出现了,许多教师开始困惑课堂纪律和课堂失控这两个问题,给了学生过多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时间和机会,再也不是一个人唱戏,所以课堂也就热闹了起来,这样就往往出现了课堂教学的失控和学生自由过了头没了纪律。

新课改本是摸着石头过河,不是口头上喊喊口号这么简单的事情,不能认为放手就是新课改、提问就是新课改、热闹就是新课改。这些还远远不够,它需要我们去摸索,能把握好课堂调控技巧,能创造性的重建课堂的新秩序。

首先,懂得课堂调控的技巧,老师们都有所体会,课堂是千变万化的,总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而这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往往与课堂的教学目标是不一致的,往往出现不太和谐的音符,这时要求教师具有课堂调控的技巧。

有调控就有失控,那什么是课堂失控?课堂失控亦即教学失控,而所谓的教学失控,是指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使教学机制不能正常进行,导致课堂教学没能达到预期的目标。按类别可以分为:量的失控、度的失控、法的失控、情的失控和知的失控。这里笔者主要谈谈法的失控。法的失控是指教学中因个别学生违纪、教学教育方法不当、使学生产生对抗的情绪,师生矛盾阻碍了教学。为了避免法的失控,教师在教学中一旦遇到违纪现象,要及时简短的正面教育或者冷处理――课后解决。课堂教学在面对法的失控时,在短时间内想维护自己的师道尊严,往往使矛盾过于激化,结果使得教学活动面临尴尬的场面。记住“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贵在启发”,启发学生,而不用强硬手段压抑学生。尽量避免长时间和学生正面冲突,有时候甚至可以“吃点亏”,之后再启发引导学生,使他自己认识到自己的不对,这样才是真正的教育者。

其次,该如何创造性重建课堂新秩序呢?

前面已经提过,我们许多教师在新课改下,面临在创建民主、自由课堂秩序时,往往苦恼于自由过了头。那么该如何创建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主要是部分老师对“师道尊严”把握的不够到位。课改之前,过份强调“师道尊严”而导致课堂沉闷。课改后,又过分放纵学生,把自己应有的尊严扔在一边。导致自由过了头。师就是师、生就是生、学生尊重老师这是千古不变的真理,课改再怎么发展,这一点永远不能变。课堂教学活动中,当老师在口头授课时,这时学生必须尊重老师,安静下来,认真听讲。这不仅是尊重师长的表现,也是尊重发言者的表现。因此,当“闹哄哄”的讨论时,老师可以适时让学生起来发言,而在这名学生发言时,其它学生也必需以尊重的态度认真倾听。这也与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是不违背的。平等、民主不是放手,更不是放纵,而是一种新的调控技巧、艺术。这也需要我们老师根据不同班级情况夺取摸索发现,不过前提仍是“师道尊严”、互相尊重,不仅是师生之间也是生生之间。

总之,为了避免其它因素影响教学,它就需要教者平时多问勤学,不断总结教育教学经验,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教学艺术技巧,不断加强教学中应变能力的培养。还是那句话,新课改是摸着石头过河,作为一名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应具备以上的教学机智,这样才能让教学活动开出更多的创新之花。

参考文献:

刘徽《教学机智论》

朱群娣《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意识》

徐杰《教学艺术技法指南》

刘云燕 王景《教学智慧18讲》

林国清,福建宁德市民族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