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化功能的缺失及对策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化功能的缺失及对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形势与政策》课是近年来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设立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具备较强的时效性与新颖性,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注意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社会浮躁思想的影响,本应生动有趣,很吸引眼球的课程却流于形式,学生到课率不高,教师对此感到无奈。如何教好《形式与政策》课,充分挖掘发挥本课程的教化功能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重大课题。只有这样,才能把《形势政策》课建设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才会具有光明的前景。

关键词:形势与政策 教学改革 教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9—173—02

《形势与政策》课是近年来为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设立的一门课程,同时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对于大学生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立场、凝聚力量、增强信心,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课程具备较强的时效性与新颖性,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注意力,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一句话,《形势与政策》课具备与其它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的教化功能。关于教化的含义,在我国许多著作里有描述,中国儒家关于教化的概念,就是教育感化,与教育的概念几乎是一致的。但是在西方人文主义的传统中,它本身不仅仅是一种知识和技术的的传授或能力的培养,更关键的是,教化本身具有同真理的某种深层次联系。教化本身是人的存在性的本质性的转变。《形势与政策》课的根本目的是通过阐述现实和历史上发生的事例和对这些事例的分析来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民族自尊心以及对国家民族、自身命运的深切关怀,从关心国情、立足现实、展望未来等方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因为“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形势与政策》的功能即是教化理论的教化实践,而其效力的最佳判准就是受教化客体的是否认同,就是受教化客体对所教化理论与教化实践的认同度,实质上就是通过“化”资源与“化”的方式与方法取得受教化客体的认同,通过多种化育途径促进受教化者个体的认同转变,促进个体的认同广度与认同深度。

从本课程的特点来说,它具备较强政策性、时效性、新颖性、针对性等特点,吸引了大量大学生的眼球,也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正是由于对这门课程的定位没有达到“精神科学”的高度,本应生动有趣,很吸引眼球的课程却流于形式,学生到课率不高,教师对此感到无奈。许多实践和研究表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在塑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和提升民族情怀和国家自豪感方面却陷入困境,从学校、部分教师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功能认识不足,也没能认识到本课程中包含的强大的教化功能。

中国的教育体制和内容近年来颇受诟病,究其原因就是无论是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都以所谓的“灌输”为主,坦率地说就是填鸭式的教育,特别是人文科学教育与世界潮流的差距在拉大。大学作为学术研究和交流的前沿阵地,应该充分借鉴西方教育中注重个体主动性、个性、自主理性等以“培育”为突出特征的现代教育转型。以传统“灌输”理念为突出特征的传统教育逐渐向注重这种重在“培育”的教育实质上就是伴随着精神科学一起生长的“教化”概念,是对传统教育的超越和发展,标志着我国重教传统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呈现的更新式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预期的效果,关键的是看它所宣传的精神和价值能否被受教育者接受,即被受教育者认同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将这门课程上升到“精神科学”的高度,必须直面现实,找出当今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师队伍、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创新,让这门课程成为大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优秀课程,这门课程的教学才会具有光明的前景。首要的,是让这门课程得到认同。教化与认同是在教育过程中是必须解决一对矛盾,要达到解决这一矛盾的目的,首先要认识到本门课程被认同的困难在哪里。

对本门课程的认同主要表现为价值认同,即表现为社会、学校对本课程的价值认同,还表现为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价值认同。只要得到认同,这门课程的教化功能就能够被挖掘和发扬。我们可以尝试从社会、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等各个方面来考察这门课程教化功能缺失的现象:

(1)社会乃至学校对课程的认识模糊和忽视。由于整个社会的浮躁和道德缺失,大学不可避免地走向教育的庸俗化,大学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前沿阵地早已全面失守,急功近利和道德底线低下的社会思想疾病在大学里蔓延,无论是社会还是大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忽视甚至藐视,导致这门课程整体教育氛围不浓,学校教务部门在安排这门课程时,多采用周末或晚上上课的方式,其根本原因是其他课程排挤掉了这门课的白天授课时间,使得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2)这门课没有正式的教学大纲和教材,使得许多老师和学生认为这是一门非常规也非正规的课程。

(3)由于网络传媒的存在,学生可以在网上获得海量知识,反衬出教师在课堂上授课要么照本宣科,要么内容陈旧不堪。许多老师的观念里仍然认为学生是被教育的客体而不是能够自由思想和主动学习的主体,课堂上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枯燥和空洞被许多学生认定为思想政治理论的这主要特征。在信息大爆炸时代,新闻、信息被完全垄断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学生能够从多种渠道获得甚至比教师得到的更多的知识,但一些老师没有与时代同步,不能站在理论研究的前沿阵地来引导学生思考和评论社会现象和国内外大事。这种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时使学生几乎形成了“老师讲什么,我们就听什么;老师怎么说,我们就怎么做”的思想,致使课堂气氛沉闷。这种忽视学生个体主动性、个性、自主理性的授课方式,导致学生越来越不重视,逐渐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到课率不高,教师深感无奈,对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也是极大的打击。

对上述现象的分析可知,正是因为以下原因造成了这门课程教化功能的缺失:“对教育对象、实际发展、教育方法注意与研究不够,难免脱离实际,教育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复杂性与整体性研究”;忽视“教育客体的情感、意志、思想的形成过程”;忽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性”;“学科创新不够”等等。

针对以上列出的困境和问题,要挖掘和发挥《形势与政策》课的教化功能,增强大学生的认同感,必须进行创新:

(1)在教学内容上,通过“化”资源取得受教化客体的认同,加强对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集中性和指向性。例如可以就大学生最关心的“就业”和“反腐败”问题,“就业”和“产业结构”问题挂钩,让学生深深懂得国家的现状和未来就是大学生们的现状和未来,国家民族的命运和每个人的命运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在教学模式上,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主动性、个性、自主理性,通过多种化育途径促进受教化者个体的认同转变,促进个体的认同广度与认同深度。除了采用教师课堂授课方式,还应该采用包括视频教学在内的多种方式,最能增加学生认同感的方式是就热点问题进行小组讨论并给予成绩,甚至可以请学生上讲台就某一社会现象和新闻事件进行评价。对某些专题,在考察学生的学习思想状态后可以请学生自己制作PPT,自己上讲台讲课,自己发起讨论,教师做的仅仅是维护课堂讨论的方向。从笔者的实际操作过程来看,充分信任学生所具备的能力、激情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上台展示他们精美的的课件和出众的才华对学生来说是新鲜的体验,也会激发出他们的潜能,在这个过程中笔者惊讶地发现学生不仅仅是“被教化”的客体,还是教育的主体,因为学生的思维角度往往与教师有所不同,对老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也是大有裨益的。在讨论中学生的精神得到升华,道德得以加强。另外,学生从竞争到一个学习主题到整个的学习活动开展都是通过自己小组的探讨和研究最终确定方案,也极大的锻炼了大家研究的能力。

(3)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一方面要加强教师的专业训练,让教师们术业有专攻是极其必要的。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形势与政策》课包含大量的内容:国家政策、周边问题、产业结构问题、环境保护问题等等。要所有教师掌握所有国内国际大事的由来和走向显然是很困难的,谈吐清晰、知识面广、分析精辟的教师对学生的吸引力是不言而喻的,教师的授课内容和观点真正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才能增加学生的认同感,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即达到教化的目的。

另一方面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能做到传道、授业、解惑,首要的是师生之间要心理相容,心灵相通。教师与学生建立起民主的、和谐的的氛围是实施教化的前提和基础,在课堂上照本宣科、自言自语是对学生的不尊重。在课堂上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可以使这门课程产生强大的感染力,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其次教师应当具备自己的人格魅力,因为我国大学生还没有机会充分接触社会,有的学生的人生观是悲观的,有的学生的人生观是乐观的,但最终学生是透过教师的精神面貌和言谈举止来看待社会和人生。教师在在教学中有身教示范的作用。这门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人际关系不仅影响着教学的智育功能的发挥,而且还影响着教学中德育的效果。任何教学都是具有教育性的,教学活动既是传习文化知识的过程,又是思想品德教育的过程。如果教师在与学生相处过程中显现出来的是阳光的、向上的、客观公正的形象,学生内心就会人生对社会、和自己都充满信心。正如孔子说的,其身正,不令而行。在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中,不仅是学生享受到教师的关爱,教师也能享受到学生的友谊。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让人感觉到温暖和信任的人际关系,也是美好人生的一种体验,在此基础之上,本门课程教化的目的与功能自然而然能够被实现。如果学生在师生人际关系中见到的是自私、圆滑、冷漠、怀疑,他们就会以为世界是冷酷无情的,从而得到仇恨、势利、自私等道德经验。正如斯宾塞所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4)在教学管理上,确立并完善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领导体制和相关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运行机制,不仅能够实现目标明确、职责分明、有章可循,还可以加深学校对“形势与政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各部门间的协调合作。

参考文献:

[1] 罗久.海德格尔论教化与真理——对柏拉图洞穴喻的一种生存论解读[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

[2]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3] 奚彦辉.化与认同——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机制的深层理论思考[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4] 邵清松.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的思考[J].德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3).

[5]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与现状——兼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基础理论的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2(6).

[6] 殷明明,赵海月,许鸣.理工大学生对形势与政策认知状况的调查研究与实证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7] 谈超群,李忆.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实践与思考[J].教书育人,2012(06).

[8] 崔景明,刘瑞平.“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形式及实践探析[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