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化朗读教学提高课堂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现在讲求课堂效率,向40分钟要质量。于是,课堂上就少了教师们的侃侃而谈,多了琅琅书声。但是教师一味地让学生读书,学生读得口干舌燥,却茫然不知其味,真可谓“读书不得要领,劳而无功。”
指导学生朗读,就要有效朗读,突出课文重点,斩除其不必要的多余环节。同时要让学生真正通过“读”而理解要点、培养语感、训练思维、积累语言。在《特殊的葬礼》这一课的教学中,对如何提高课堂效率、指导学生有效朗读,我有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把握教材特点,明确有效朗读的目标
朗读不是没有目的的乱读、傻读,朗读是为了感悟和解读文本。但有的老师只是把朗读当作课堂教学环节中的一环,或者把朗读作为教学过渡的一种形式,所以,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形:当学生在朗读时,老师忙于写板书,或者思考下一个教学步骤,根本不注意学生读得怎么样,有的老师甚至连学生读错了也没有发觉,更不用说有没有读出情感了。教师在备课时要全盘考虑,从最能达到教学效果的方面来精心设计朗读,让学生的朗读有明确的目的。朗读是为了读准字音,还是为了体会感情?是对课文大致了解,还是对某些关键词句细细品味?老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特殊的葬礼》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它追忆了塞特凯达斯瀑布由于人类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从昔日的雄伟壮观到今日的逐渐枯竭的生命历程。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爱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的思想感情。
纵观整篇课文,每个部分各有侧重点。课文第三自然段要求学生抓住“流量最大”“汹涌”“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这些词语读出瀑布的雄伟壮观。课文第五自然段,则要求学生通过“无奈地低下了头”“奄奄一息”这些词语体会塞特凯达斯瀑布的“逐渐枯竭”。课文第七八自然段,则要求学生读出严肃而沉痛的葬礼气氛。显然,教者只有全面把握住教材的内涵,明确读书的目的,选择恰当的读书形式,才能使得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插上想象的翅膀去想象瀑布的雄壮、瀑布的枯竭,有效朗读的目的才能达到。
二、发挥主导作用,培养有效朗读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学生须能读,才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这里的“训练”就是指必要的指点。朗读是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走进文本需要教师的引领。让学生自己摸着石头过河未尝不可,但如果过不了河,教师只是眼睁睁地看着就不妥了。教师要适时点拨,在“疑无路”时适时提醒,让学生看到朗读的“光明”,领会文章的内涵,并掌握读书的方法与规律。
《特殊的葬礼》的读书活动中有多次精当的点拨。首先应体现在朗读指导上。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对课文的内容有了一定的感知,也积淀了一定的感情基础,但表达得还不到位,到了“不愤不启”之时,教师可及时激勋:“同学们读得很精彩,不禁引发了老师的兴趣,我也来读一读,行吗?”教师声情并茂、字正腔圆的朗读,把课文读“活”了,将学生的思维激活了。学生再读时,瀑布的雄伟壮丽就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了。恰到好处的示范,起到了作用。对于字词的理解也要指导有方。如指导学生理解“奄奄一息”这个词的意思时,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了塞特凯达斯瀑布水流枯竭时的样子,学生一下就明白了“奄奄一息”就是指气息微弱、生命垂危的样子。接着指导学生抓住这个词,读好这段话。学生抓住这个关键词语边读边悟,用童心来感受塞特凯达斯瀑布身处暮年时的悲哀。教师在读书指导中,引导学生“咀嚼”“品位”教材的语言文字,既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又训练了能力。
由此可见,学生的读书是离不开教师的“导”的。“导”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读书,因此“导”要讲究科学性、针对性、艺术性,以此让学生通过读提高自学能力、理解能力和交流意识。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学的特殊目的就是发展智力,培养聪明人。”近年来,教改中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呼吁“把语文的基本训练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联系起”。的确,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已成为当今语文教学的一个热门话题。其实,在我们的课文中常有令人神思涌动的空间,关键是教师能否发现这些空间,让学生朗读和思考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引感、深化主题。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可通过设计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读,在训练中舒展自己的所思所感,在潜心会文中步步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在教学完《特殊的葬礼》后,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葬礼是在1986年举行的,那塞特凯达斯瀑布现在怎样了呢?”问题一提出,我并没有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引导学生想象:“同学们,你们想象一下,瀑布现在应该怎样呢?”学生经过思索后,有的说瀑布可能永远消失了,它只能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有的学生却说葬礼唤醒了人们,人们积极植树造林,保持水土,瀑布恢复了往昔的生机与气势……通过想象,尽管学生的答案不一,但学生进入了课文的意境,此时此刻学生再读课文,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感悟中朗读,明白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因为有了深刻的情感体验,在思维活跃的空间里,在人情入境的朗读中,学生对爱护地球、保护环境的意识也更加强烈了。
四、讲究读书形式,强化有效朗读的效果
“精读”的目的明确了,主导和主体的位置摆正了,读书的形式也要讲究。对小学生而言,形式多样的读书活动能激起他们读书的热情,调动他们读书的积极性。反之,单一的读书形式则会使他们“倒胃口”,影响读书的效果。
读书的形式很多,有范读、自由读、个别读、齐读、默读、引读、领读、分角色读……至于选择哪种形式,要从实际出发,因文而异,因人而异。
《特殊的葬礼》的第二课时教学,怎样让学生每一次读书都能全神贯注、感情充沛,丝毫没有消极倦怠之意呢?看来只有教师激发读书的动机,恰当地选择读书的形式,做到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教学第二、四自然段时,老师先采取的是先自由练读后看瀑布课件的形式:学生开始读时还没有什么韵味,一看瀑布的视频资料,真有点“惊人”的效果。视频资料起到了潜移默化的点拨、指导、启发作用,调动了学生读书的潜能。课堂上没有说教,没有读书技巧的讲解,但却引导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读书感悟的过程。“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地反复练读,学生读出了课文的基调和韵味,读得声情并茂。接着,又采用“擂台大比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情。学生兴致高涨,课文中抽象的文字在学生头脑中逐步转换成了鲜明的视觉形象。这样的训练既巩固了“读”的效果,又使学生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教学《特殊的葬礼》,课堂上我采用的教学手段主要就是“读”,“读”贯穿了教学的全过程。但是这一节课,学生读得兴趣盎然,既读懂了文意,又读出了文气,读出了感情,教学目的达到了,课堂的效率提高了,学生不是茫然而不知其味,而是通过朗读体会了文章的言中之意、言外之情,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