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东北秧歌教学中技能训练的重要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东北秧歌是一种广泛流行在中国东北广大群众中的舞蹈,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东北秧歌特色鲜明,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主要特征是活泼、泼辣、火爆、幽默、生动,动作特点是“俏、哏、浪”,三者中又相互交融,展现出丰富的舞蹈语言。身韵教学是中国古典舞教学的重要组成,身韵教学加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特性,在东北秧歌教学中也应加入这种身韵教学。东北秧歌中又一个重要的表演道具就是手绢,上下纷飞的手绢花,多种手绢花技巧,将东北秧歌的“俏、哏、浪”等特点演绎出来。东北秧歌舞蹈表演时要刚柔相济,哏中有俏、稳中有浪,要到达这样的艺术表演效果,必须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才能真正表演出东北秧歌的神韵。
关键词:东北秧歌;身韵技巧;手绢花训练
中图分类号:J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9-0104-02
中国舞蹈艺术历史悠久,在多民族的共同生活相互促进之下,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多姿多彩内容丰富表现形式多样,经历千年的积淀形成独具东方特色的艺术风格,是中华传统艺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更好的传承发扬中国传统艺术,高校舞蹈教学是块重要的阵地,肩负着挖掘、整理、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民族民间舞蹈的任务。建国以来经老一辈舞蹈艺术家对中国民族民间舞的发掘整理研究形成了民族民间舞蹈艺术体系。作为东北地区的高校更应将本地区的民间舞蹈东北秧歌继承和发展起来。在当今的舞蹈教学中,对东北秧歌的舞蹈训练较充分,但细致深入的将中国传统舞蹈的精髓与之融合的基本功训练有所缺失,我们应重视东北秧歌中的技能训练,以更好的展现东北秧歌的神韵。
东北秧歌是一种广泛流行在中国东北广大群众中的舞蹈,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同时具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在中国现代民族民间舞蹈教学中是一个重要的内容。东北秧歌特色鲜明,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主要特征是活泼、泼辣、火爆、幽默、生动,动作特点是“俏、哏、浪”,三者中又相互交融,展现出丰富的舞蹈语言。东北秧歌中又一个重要的表演道具就是手绢,上下纷飞的手绢花,多种手绢花技巧,将东北秧歌的“俏、哏、浪”等特点演绎出来。东北秧歌舞蹈表演时要刚柔相济,哏中有俏、稳中有浪,要到达这样的艺术表演效果,必须有扎实的舞蹈基本功才能真正表演出东北秧歌的神韵。
一、东北秧歌中身韵训练的重要作用
东北秧歌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长期生活在东北地区人民生活劳作的艺术表现。东北的民俗民风都融进舞蹈中,那种热情、活泼、狡蔫、泼辣、敦厚的感觉都会在其中。要想将这些丰富的思想感情,性格特征表演充分,仅仅从舞蹈形式上来分析是不够的,肢体一要配合气息和身韵来协调完成,否则将使舞蹈仅限于表演而没有灵魂。东北秧歌的神韵“俏、哏、浪”还需要身韵气息技能训练的配合,最终才能达到形神兼备。
身韵是身段练习的称谓,将舞蹈的基本特征和美感相融合,训练学生对身体的控制力和表现力。身韵教学是中国古典舞教学的重要组成,身韵教学加强了民族民间舞蹈的特性。在东北秧歌教学中也应加入这种身韵教学。身韵训练的基本内容是:提沉训练、冲靠训练、含腆训练和移的训练。这些内容在东北秧歌中都会有充分展现,特别是在表现东北秧歌的“俏、哏、浪”中更是能准确的表达。东北秧歌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脚、膝;腰、肩等部位,细致分析东北秧歌的动作我们就能看到身韵训练的内容。
(一)脚和膝的特点
东北秧歌的伴奏多以2/4拍和4/4拍为主,乐曲中大量使用符点音符,导致伴奏乐曲的节奏重心后移,伴奏节奏变化多样。在这样的伴奏下,下肢动作要求干净利落,“出脚要快、落脚要稳,膝关节带哏劲。”东北秧歌的下肢发力主要由膝带动,脆而快的膝部颤动,需要控制和力量,也是舞蹈“哏”的主要特征。膝部特殊的律动源自于东北秧歌传统的高跷表演,要想在高跷上保持平衡,势必有膝的微曲,以保持身体平衡。
在膝关节带动下,脚下动作灵活多变,具有丰富多样的“俏、哏”特点,脚下步伐有压脚跟、跨步动作、踢步动作等。脚下动作的起落要很好控制,气息要运用的得当,不能憋气。中国古典舞的身韵内容提沉训练对身体节奏的控制在这里得以使用。东北秧歌脚下动作中踢步最为灵活,踢步上下动律脆快,气息要调整顺畅,提沉的身韵技巧在这种小动作中有很好效果。在乐句中,完成吸气与吐气的过程,脚下步伐左右交替完成,起伏感随之而来,舞蹈的情绪也烘托出来。
(二)腰与肩的特点
腰与肩的动作要带上哏劲,腰、肩、胸之间相互配合非常重要。腰部动作上,身韵技巧训练的含、展、冲、靠、腆、移都能运用得上。东北秧歌的腰实际上更多的是旁腰的运用和控制。东北秧歌中的肩部非常灵活,发力在胸腰表现在肩部。秧歌中很多身体姿态都有“∞”字,肩部为“∞”字肩是左右肋骨的上提与收缩;秧歌中的挺身是冲的速度加快。秧歌中“浪”的特点要运用上肩部旁移,肩部的左右旁移在舞蹈中是多种舞姿都会用到的,乐句中要有胸的提沉起伏。从东北秧歌舞蹈姿态细节分析,我们就可以充分感受到中国古典舞身韵训练的技巧运用了,也正是有了身韵技巧的支持,才把东北秧歌“俏、哏、浪”的舞蹈特点烘托准确。
二、手绢花训练的重要作用
和很多民间舞一样,东北秧歌有特殊的舞蹈道具,其中运用广泛的有手绢、扇子和红绸。在东北秧歌中手绢的技巧多种多样,是舞蹈中最具特色的道具,能够代表东北秧歌的特色。舞蹈中手绢与舞者的舞姿相配合,增加了舞蹈的技术性和观赏性。
东北秧歌中的手绢最初是四角形的,后来随着表演的需要,改进为八角形的,上面有珠片装饰,与舞蹈演员的服装很好的相搭配,营造了热闹喜庆的舞台效果。手绢作为东北秧歌道具的使用,对舞蹈的要求更高了,为了能够将手绢花与身体的动作、动势、快慢、感情相协调,舞蹈演员的头、眼、手腕、肩、腰、胸、腿、脚等部位都要很好的控制,从而产生身体一致的运动线路和运动规律,完成舞蹈美的表演。
小小一方手绢在舞者的手中上下翻飞,能够表现出多种多样的手绢花技巧。其中较基础的手绢花技巧有:腕花、片花(立片花、顶片花)、立挂、顶挂、小出手、抛绢等等。将这些手绢花技巧与手臂身体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风格多变的手绢花技巧组合。
(一)腕花
腕花是东北秧歌中最基本的一种手绢花,在舞蹈中的运用也是最常见的,这种手绢花看似简单,实际上对手腕部位的灵活性和控制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腕花的技术特点是“提、环、绕、压”,将手指做兰花指姿态,从手绢边缘捏住手绢的1/3,第一步是提腕,掌心向下向外手腕上提;第二步是环,将手自外侧向内画立圆摆起;第三步是绕,将环的力量用在手绢上,使手绢在手上紧凑的绕紧;第四步是压,将已经在手上绕紧的手绢掸开,为下一个腕花做准备。腕花可以单手做,也可以双手同时进行或交替进行,如手绢花的姿态组合,交替花、蝴蝶花、缠头花等。腕花训练使舞蹈中的手绢花与音乐节奏密切配合,每个手绢花都清晰独立的存在,特别是在群舞的舞蹈中,艺术效果丰富鲜明。
(二)片花
片花技巧相对于腕花花型更大,手指拿捏手绢的方式与腕花相同,要求手腕的灵活性更高,速度也更快。片花根据手臂的高度不同而技巧要求有所差别,片花主要分为体前片花和头上片花。体前片花的技术特点是:“立、绕、立”,第一步, 立掌指尖向上手心向外;第二部是向内或向外绕绢(向内绕绢为里片花,向外绕绢为外片花);第三步是再次回到立掌手手心向外持绢的状态。体前片花的要求是,手腕绕出的花始终是一个与身体平行的圆。头上片花技术要求是一样的,腕花的效果是成八字形的立圆。片花技巧多样,速度较快,对舞蹈风格的渲染作用很大,片花还可以和立挂与顶挂两种手绢技巧相衔接,更加增加了手绢花技巧的难度,对舞蹈情感的渲染,舞蹈技巧的探索都有重要作用。
(三)立挂与顶挂
立挂与顶挂是手绢花技巧中观赏性非常强的动作,也成为了东北秧歌标志性的难度技巧,观众比较喜欢看到的舞蹈技巧。立挂与顶挂这两项手绢花技巧是以片花为基础的,可以与体前片花与头上片花相衔接。立挂要求舞者对手绢的控制力高,手臂与手的协调动作,舞者的反应速度有关,在里片花的基础上,舞者可以直接将手绢花转为立挂,手指仅拿到手绢的一角,快速的跟着手绢向内旋转的方向,让手绢保持与身体平行的平面快速旋转。顶挂可以在头上片花的基础上转为正转,手绢向耳前的方向快速旋转,手绢与地面平行。立挂与顶挂要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顺利与其他手绢花衔接,完成舞蹈中的手绢花组合。这种手绢花技巧,受到观众的喜爱度高,在舞蹈中经常会有所展现。
(四)小出手与抛绢
东北秧歌中手绢花的技巧中,难度最高的就是对手绢的抛接技巧训练,这种技巧源自于东北秧歌的地方传统,具有一定的杂技技巧,难度相当高,要对手绢的重量、力度、速度、飞行线路有极好的控制。小出手,是根据音乐的鼓点节奏,将手绢抛出,在体侧向内立绢旋转,然后用手接住。名为小出手,就是手绢不能抛的远离身体,一定要向身体方向旋转,动作小巧秀整。抛绢的技法众多,难度也各异,有平抛绢、后抛绢、下抛绢、回旋绢等。抛绢大多是手指夹住手绢用腕子的力量将手绢成平面抛出,手绢的线路力度由舞者来控制。抛绢中最难度最高的是回旋绢,要求舞者在出手抛绢的时候,腕子要有一个带回的力量,手绢在空中划个弧线再回到原位。抛绢在东北秧歌中历史悠久,现在很多东北秧歌的舞蹈都延续这这样的难度技巧,给观众带来良好的视觉体验。
东北秧歌作为北方地区艺术文化的重要体现,应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扬,综合研究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技巧,融合身韵训练技巧加强手绢花技能训练,才能使对舞蹈的训练和学习更加系统化、完整化。从多个舞蹈文化层面去发掘整理东北秧歌这项舞蹈艺术瑰宝,让东北秧歌舞蹈艺术在龙江大地上更加大放异彩。
参与项目名称:《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技能训练研究》,课题性质: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课程编号:GBB1211063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
[2]李瑞林,战肃容.东北秧歌[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
[3]甘志耿.黑龙江古代民族史纲[M].哈尔滨:黑龙江省文物出版社,1982.
[4]潘志涛.中国民间舞教材与教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5]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