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巧借“通感”指导朗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巧借“通感”指导朗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朗读把干涩生命的文字变得丰满、鲜活,让文字背后飘渺的世界变得逼真可感。朗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语文素养。然而在现在我们的语文学习中,它却在逐渐淡化,成为了很多人遥不可及的技能。

审视我们的语文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很多无效地朗读指导。我们曾经见到这样的朗读指导:有位老师在教学《燕子过海》时,学到“燕子一定是太疲倦了,看见我们的船,就像雨点一样落下来”一句时说:这句话是写燕子很累了,所以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读出很累很累的语气。很累很累的语气是什么样,我想我们老师也无法准确地说不清,再有如果此时学生刚刚上完一节轻松地音乐课,哪会有很累很累的感觉,又如何会将这种感觉带到文章中去?

还有老师指导学生读《桂林山水》中优美的写景语段,说:桂林山水写得非常地优美,让我们把这一段美美地读一读。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见过桂林山水,面对的只不过是一些很抽象的文字罢了。在这样的学生面前,“美美”两字成了徒有虚名的“美丽外表”。

类似这种读出什么什么感情的朗读指导,我们时常在一些朗读指导课上会听到。我不禁心生困惑,不顾学生阅历积累、情感体味,而盲目让学生读出什么什么感觉,似乎是空谈。那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呢?

第一,借助视觉“通感”,运用想象调动画面感。

学生朗读时,如果大脑中缺乏画面、缺少意境,内心里便会缺失体验,从而无法将自己与文字融合,声音单薄无力,缺少韵味和内涵。运用想象激起头脑中的生活画面,诱发学生的视觉印象。此时抽象的文字后面的浮现出了画面,逐渐清晰,甚至活动起来。这时候再趁机让学生朗读,由声音承载的意境就会从单薄走向丰富。

如《林海》一课,有一句:“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再如《赤壁之战》中的一个教学片段:“火光照得满天通红,浓烟封住了江面,分不清哪里是水,哪里是岸。哭声喊声混成一片,曹操的人马烧死的,淹死的,不计其数。”这两个教学片断都可以调用视频资料,丰富学生视觉印象,而后指导学生带着画面感来朗读

为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留心生活,积累生活画面。同时,教师也应当有预设的精选画面视频,丰富学生的视觉印象。为有意境的朗读做好铺垫。

第二,巧借情感“通感”,发挥联想迁移情感,实现体验共鸣。

例如《爱莲说》一文,要指导学生读出对莲花的喜爱之情,不能单纯强调读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学生非作者,如何体味作者心情,但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调动自己喜爱自己某件物品时的感觉,提示学生带着你那种感情感觉来读。反复的读,学生自然会较容易地融入文中,通过声音传出喜爱之感。

第三,巧借技巧“通感”,运用范读熏陶,实现抑扬顿挫。

叶老认为“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声情并茂、和谐婉转的范读,能够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自然的、娓娓动听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与作者神气相通、心灵感应的境界。在优美的旋律声中学生顿觉身临其境,神思遐想,似与作者心灵相通,进而不由自主地伴随着配乐轻声朗读。在现今网络多媒体发达的时代,心情愉悦、紧张、低沉、悲伤等等,或节奏轻快缓急的优美泛读材料非常丰富,给学生创造条件,经常范读熏陶,有针对性模仿,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在各种朗读模仿中,实现朗读技巧的领悟体味。要比我们教师抽象的说教指导,更便于学生练习朗读。

金克木先生说:“不会读,书如干草。会读,书如甘草。”通过朗读教学,学生在朗读中“得他滋味”,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语言,“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在声情并茂的节奏、和谐婉转的韵律中获得读书的乐趣和美感,提高语文素养。

总之,在朗读指导中,我们教师不能盲目抽象地说教,而要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的生活画面和情感体验,泛读听读的积累,打通学生生活画面、情感体验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才能实现朗读指导的有效性。希望“通感”能架起这座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