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危险因素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作者单位:472300 义煤集团跃进矿医院(李雪霞);郑州市卫生学校(李平);郑州市中心医院(雷龙涛)

通讯作者:李平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发生周围神经病变的相关危险因素,从而为临床预防和治疗提供帮助。方法 75名2型糖尿病患者依据电生理学检查是否具有神经传导异常,分为DPN组与DM组。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压(BP)、吸烟、饮酒、合并糖尿病肾病(DN)、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DPN组年龄、HbAlc、FBG更高,病程更长,另外吸烟、合并DN和DR的比例也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bAlc、FBG、吸烟、合并DN、合并DR是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糖、吸烟、微循环障碍是2型糖尿病神经病变发生的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糖、戒烟、改善微循环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关键。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周围神经病变; 危险因素; 预防; 治疗方法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患病率大约为30%~40%,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是导致糖尿病足及非外伤性截肢的主要原因,其发病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影响因素较多。目前临床对DPN的治疗以对症治疗为主,尚无特效的治疗药物或方法,因此早期诊断DPN并积极干预治疗以延缓或防止其进展至关重要。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对2006年10月~2007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分泌科、河南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分析,筛选出其中75份完成神经传导电生理检查且资料较完整的病例进行统计分析。根据肌电图示有无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分为糖尿病组(DM)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组(DNP),DM组28例(男15例,女13例),DNP组47例(男25例,女22例)。

1.2 入选标准 (1)所有2型糖尿病参照2003年ADA推荐的诊断与分型标准;(2)目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尚无明确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以下3项:①明确的糖尿病病史;②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③除外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表现应具以下特点:(1)神经病变累及部位以下肢为主;(2)主要以影响感觉神经为主;(3)双侧对称性神经病变;(4)肌电图示神经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其中(4)是必须具备的条件。

1.3 方法 分别对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空腹C肽(FCP)、糖化血红蛋白(HbAlc)、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吸烟、饮酒、合并糖尿病肾病(DN)、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等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结果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士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样本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对发生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可能起作用的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HbAlc、LDL-C、FBG的水平以及吸烟比例、合并DN和合并DR的发病率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DNP组患者合并DR、DN、吸烟、饮酒比例明显高于DM组,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2.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以2型糖尿病有无合并周围神经病变为因变量,对可能发生作用的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应用向后逐步法,显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下列因素有关:HbAlc(OR1.173,P0.032)、年龄(OR1.078,P0.041),吸烟(OR1.521,P0.019)、合并DN(OR1.427,P0.024)、合并DR(OR2.498,P0.009),见表2。

表2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的各危险因素的

Logistic回归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DNP组的年龄明显大于DM组,说明DNP的发生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DNP组的病程、HbAlc、FBG均高于DM组,随着病程的延长,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持续对机体造成损伤而引发神经病变的发生。DNP组的LDL-C水平高于DM组,高水平的LDL在氧化、糖基化等化学修饰后,不易通过肝细胞的LDL受体代谢,而容易被单核细胞、巨噬细胞、血管内皮细胞或血管平滑肌细胞通过其清道夫受体摄入,LDL中的脂质过量沉积于这些细胞内形成泡沫细胞,导致动脉粥样硬化。logistic回归显示,年龄、HbA1C、吸烟以及合并微血管病变是DPN发生的危险因素,提示长期高血糖是导致DPN发生的直接原因,而由其造成的微循环障碍又成为DPN发病的因素。

DPN的发病机制可能主要为:(1)醛糖还原酶(AR)活性增高。糖尿病时长期高血糖状态可使葡萄糖的多元醇通路活性增强,使AR活性增高,AR是多元醇通路的限速酶,它依赖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PH)将葡萄糖还原为山梨醇。高血糖状态下,多元醇通路被激活,山梨醇大量产生,在神经细胞内积聚,可引起神经损害和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相关的神经传导速度降低[1,2]。(2)微循环障碍。高血糖可使神经营养血管的基底膜增厚,管壁内脂肪和多糖类沉积,影响微循环;此外高血糖时血小板黏附和聚集能力增强,组织纤溶酶激活物减少等而使血液呈高凝状态,导致神经组织灌注不足,神经纤维缺血、缺氧和功能异常,促使神经营养障碍和变性[3]。(3)长期高血糖引起神经髓鞘蛋白糖基化,被巨噬细胞吞噬而使神经髓鞘脱失,神经髓鞘抗原暴露。T细胞介导免疫炎症反应过程,参与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病过程[4]。(4)神经营养因子及维生素的缺乏。神经营养因子能够有选择的营养各种神经元和神经纤维,缺乏会影响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或损伤后的修复再生,进而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病变[5];糖尿病患者限制饮食,因此维生素摄入减少,同时消耗增多及利用障碍,使营养神经的维生素(尤其B族)缺乏,在某种程度上诱发神经病变的产生。

根据糖尿病神经病变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治疗应归结为四方面[6]:一为病因治疗;二为根据发病机制治疗;三为对症治疗;四为避免风险因子和并发症。

药物的联合使用能减轻糖尿病神经病变患者的痛苦,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而继续探讨发病机制以减慢和预防发病过程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参 考 文 献

[1] 王吉耀.内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978-992.

[2] 何敏慧,李红.2型糖尿病伴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醛糖还原酶mRNA水平测定.浙江医学,2004,26(3):167-200.

[3] 相爱霞,陈成华.糖尿病神经病变研究进展.国外医学内分泌学分册,2004,24,(6):424-425.

[4] 余传霖,叶天星,陈德源,等.现代医学免疫学.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8:386-387.

[5] Mustjoki S, Alitalo R, Stephens RW, et al. Plasminogen activation in human leukemia and in normal hematopoietic cells. APMIS,1999,107(1):144-149.

[6] Ziegler D. Treatment of diabetic neuropathy and neuropathic pain: how far have we come. Diabetes Care,2008,31 (Suppl 2):S255-261.

(收稿日期:2011-0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