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初中生攻击性状况调查与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初中生攻击性状况调查与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目的 了解初中生攻击性的总体状况,为后期对高攻击性学生的介入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抽取云南某中学全体初一、初二学生为被试,运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进行施测,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 初中生攻击性处于中等水平(M=2.5),攻击性在父母关系(F=9.19,P

关键词:攻击性 总体状况 影响因素 Buss-Perry攻击性量表 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8(c)-0221-03

攻击性是指促使个体发起攻击行为的内在心理特征,即人格系统中所包含的产生攻击行为的内在可能性。攻击性是人类与生来的一种心理本能,在后天可以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果个体的这种本能无法通过合理的渠道得以宣泄,就会表现为外在破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攻击。[1]本研究中的攻击性包含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和敌意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身体攻击和言语攻击属于攻击性的外部表现,愤怒属于情绪表现,敌意属于认知表现。为预防青少年犯罪,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家长、学校、社会各界都需要对攻击有所了解。由于攻击行为与青少年犯罪、自残、自杀、打架斗殴、厌学等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掌握攻击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总体状况及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研究过程

1.1 被试

本研究选取云南某中学初一、初二全体在校学生为被试。共发放问卷1965份,全部收回。经分析,剔除无效问卷139份,得到有效问卷1826份。有效率达93%。其中男生894人,女生932人。

1.2 研究工具

被试基本情况表,包括被试的性别、年龄、年级、是否独生子女、是否单亲家庭、学业成绩、家庭经济状况、父母之间的关系、父母职业、父母文化程度、受同学欢迎程度等。

Buss-Perry攻击性量表(BPAQ,Buss-Perry Aggression Questionnaire),布斯(Buss)和佩里(Perry)于1992年对敌意评估问卷(Buss-Durkee Hostility Inventory,BDHI)进行改进修订而成。改进后的BPAQ包含四个维度,分别是身体攻击(physical aggression)、言语攻击(verbal aggression),愤怒(anger)、敌意(hostility)。该量表目前已经成为测定个体攻击性最权威的测评工具之一。

量表总共包含29道题目,采用5点计分方式(1=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一般,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其中,身体攻击题目包括2、5、8、11、13、16、22、25题;言语攻击题目包括 4、6、14、21、27题;愤怒题目包括1、9、12、18、19、23、28题;敌意题目包括3、7、10、15、17、20、24、26题。其中第9题和16题为反向计分题目。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55~0.94,重测信度为0.81。[2]

1.3 施测

在学校心理老师及班主任老师的帮助下,在同一时间统一发放问卷,通过学校广播向被试作统一的讲解说明,然后被试开始填写问卷。

1.4 收回问卷

填写问卷时间约20分钟,20分钟以后由各班班主任统一收回问卷。

1.5 数据处理

问卷数据输入spss19.0进行进一步的处理。

2 研究结果

2.1 描述性统计分析

对云南某中学初一、初二学生攻击性及各因子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攻击性量表的计分范围是1~5分,得分越高表示攻击性越高。通过表1可以看出,云南某中学初一、初二学生的攻击性总分处于中等水平(M=2.50)。攻击性的各个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身体攻击、敌意、言语攻击、愤怒。

2.2 攻击行为的特点分析

(1)攻击性得分的性别差异分析。

对云南某中学初一、初二学生攻击性得分的性别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虽然男女生在总攻击性上的得分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攻击性各维度上的表现各不相同。具体而言,男生的身体攻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女生的愤怒和敌意得分明显高于男生,男女生的言语攻击得分没有显著差异。

(2)父母关系与攻击性得分差异分析。

对云南某中学初一、初二学生攻击性得分在父母关系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攻击性总分及各个维度与父母关系差异显著。其中,攻击性总分、身体攻击和敌意均达到了十分显著的差异程度。在言语攻击维度上,生长在不同父母关系家庭的学生没有显著差异。但总体而言,生长在父母关系非常融洽家庭的学生攻击性最低,而生长在父母关系较差家庭的学生攻击性最高。

(3)攻击性得分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分析。

对云南某中学初一、初二学生攻击性得分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见表4。

从表4可以看出,独生子女在总攻击性上的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但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愤怒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并无显著差异,仅在敌意维度上,独生子女得分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

(4)攻击性得分在年级上的差异分析。

对云南某中学初一、初二学生攻击性得分的年级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初二学生的总攻击性得分显著高于初一学生,但在攻击性的各个维度上表现略有不同。其中,初二学生在身体攻击、言语攻击、敌意三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一学生,但在愤怒维度上的得分与初一学生无显著差异。

(5)攻击性得分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分析。

对云南某中学初一、初二学生攻击性得分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见表6。

从表6可以看出,总攻击性与学习成绩的好坏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攻击性总分从低到高依次为中、好、差。在身体攻击维度上也出现了相同的情况。敌意得分与学习成绩的好坏也存在显著差异,但得分排行发生了变化,从低到高依次为好、中、差。在言语攻击和愤怒维度上,学习成绩的好坏没有显著差异。

(6)受同学欢迎程度与攻击性得分差异分析。

对云南某中学初一、初二学生攻击性得分在受同学欢迎程度上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见表7。

从表7可以看出,在攻击性总分及各个维度上,受同学欢迎程度都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攻击性总分、身体攻击、愤怒和敌意都达到了十分显著的差异程度。总体而言,在攻击性总分及各个维度上,不受欢迎的学生得分最高,很受欢迎的学生得分最低。

3 讨论与分析

3.1 初中生攻击性的总体特点

问卷调查发现,云南某中学初一、初二学生的攻击性水平总体上趋于中等,较少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攻击性。从具体维度上看,初中生身体攻击和敌意得分超过了攻击性平均分,其中,身体攻击得分最高,而言语攻击和愤怒则低于攻击性平均分。可以说,初中生的攻击性主要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架、斗殴),这就是青少年暴力事件频发的原因。同时,由于初中生的认知发展水平有限,对问题的认知肤浅片面,很容易形成错误的认知,从而产生敌对和愤怒情绪。因此,在实践中因引导初中生合理宣泄攻击冲动(如开展体育竞技运动),并帮助初中生全面地、深刻地看待问题,避免感情用事,冲动鲁莽。

3.2 初中生攻击性的性别差异

总体而言,男女生的总攻击性得分并没有显著差异。这与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结论有所不同。在具体维度上,男生的身体攻击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而女生的愤怒和敌意得分显著高于男生。这说明,男生较常使用身体攻击,而女生不常有攻击表现,通常只有情绪表现。这首先是由于男女生理特点的不同,男生在身体力量方面占优势,倾向于用暴力解决问题;其次,女生心理上较男生成熟,不易冲动行事;再次,社会文化传统对男女角色的期待不同,男性被赋予勇猛、果断的特质,而女性被赋予温柔、文静的特质,加之书刊、影视等媒体对男性英雄主义的宣传,对女性柔美的赞扬,导致男性崇尚暴力,而女性则尽量压抑自己的攻击本能。虽然很多研究表明,女生在言语能力上更有优势,但在用言语作为工具表达攻击性上,男女之间并没有明显的差异。这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也是一致的,男生虽不擅长言语表达,却掌握了更丰富的低俗词汇。而社会对女性的期许使女性在公共场合说脏话会面临比男生更大的心理压力,这也就压抑了女性通过言语来表达攻击性的行为。

3.3 攻击性在父母关系上的差异

总攻击性、身体攻击、愤怒、敌意得分与父母关系存在显著差异。父母关系非常融洽的学生攻击性最低,父母关系较差的学生攻击性最高,而父母关系紧张疏远的学生攻击性低于父母关系较差的学生。父母关系紧张疏远多见于离异家庭,子女一般和父母中的一方生活,虽然家庭成员缺失,却比父母同在一个屋檐下经常恶言恶语相向家庭的孩子攻击性稍低,这可能是因为父母一方的离去,也同时带走了家庭的紧张氛围。由此可见,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恶劣的家庭环境可能造成孩子性格孤僻自卑,难以被同伴接受;同时,父母的争吵甚至家庭暴力使孩子耳濡目染地习得了攻击行为,而且,父母长期闹矛盾,也会常常有意无意地将自己的怒气撒到孩子身上,使孩子受到双重的伤害。

3.4 攻击性在是否独生上的差异

数据显示,独生子女的总攻击性和敌意得分均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独生子女在家庭中受到更多的关注和照顾,没有兄弟姐妹与之竞争父母的爱和衣服、食物等其他资源,有强烈的自尊心和自我中心感,我行我素,不善于体察别人的情绪情感,不擅长与别人合作,也不习惯委曲求全,顾全大局,当自己的切身利益受到威胁或是尊严受到挑衅时,会采取比较激烈的方式来反应。相对而言,非独生子女更加合作,也更加宽容,会倾向于采取较温和的方式来应对问题。

3.5 初中生攻击性的年级差异

初二学生的总攻击性、身体攻击、言语攻击及敌意得分均显著高于初一学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初一学生刚刚进入一个新环境,对老师、同学及周围环境的陌生感还未消除,归属感暂未建立,这时,为了融入新环境,尽快被老师和同学接纳以消除心理上的紧张和不安全感,初一学生会尽量表现自己友好、合作的一面;而初二学生对学校环境、老师和同学已经非常熟悉,不需要刻意表现自己以求被集体接纳,因此,不会刻意压抑自己的不良行为。

3.6 攻击性在学习成绩上的差异

攻击性在学习成绩上存在显著差异。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攻击性最低,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攻击性最高。在初中阶段,学习可以说是生活的重中之重。学习成绩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在家庭和学校的各种“待遇”。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会受到家长和老师更多的关爱和鼓励,会得到同学的羡慕,会收获更多的友情,会有更多展示自己的机会,自我评价较高,攻击性较少。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受到家长的责难,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忽视,会表现出更多的攻击行为来得到他人的关注,或者自暴自弃。

3.7 攻击性在受同学欢迎程度上的差异

攻击性在受同学欢迎程度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很受同学欢迎的学生攻击性最低,不受同学欢迎的学生攻击性最高。许多研究表明,同伴关系对青少年具有重要影响。不受同学欢迎的学生可能为了引起同学关注而做出一些哗众取宠的行为,也可能会结交同样不受同学欢迎的同伴,从而产生更多的攻击行为。

综上所述,影响初中生攻击性的因素主要有三点: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其中,生理因素主要是指男女性别差异,家庭因素主要体现在父母关系以及是否独生两个方面,学校因素包括年级、学习成绩以及受同学欢迎的程度。从生理因素看,男女的攻击性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从家庭因素上看,父母关系的好坏对初中生攻击性具有极大的影响。这对家庭教育是一个警示。除父母关系外,是否独生对初中生攻击性也有一定的影响。独生子女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独生子女比非独生子女对他人更具敌意,可能是由独生子女“唯我独尊”的成长环境所造成的。要改变这一状况,家长和老师都需要重视独生子女的社会性发展,有意识地培养独生子女的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和奉献精神。从学校因素上看,攻击性在年级上存在差异主要是初一、初二对环境的适应和熟悉状况不同,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自然解决,部分适应不良的学生可能也会需要帮助。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在学校甚至家庭里的待遇都有天壤之别,出现学习成绩越差的学生攻击性越高这一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学生在学校受同学欢迎的程度与学习成绩之间存在显著的关联。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较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受欢迎。而不受同学欢迎的失落、愤怒、孤独等负面情绪导致了更高的攻击性。由此可以看出,在学校因素中,学习成绩是影响攻击性的核心因素。

4 结论

影响初中生攻击性的因素主要有生理因素、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在生理因素中,攻击性的性别差异并不明显,男生和女生在攻击性水平上大致相当,只是表现形式不同。在家庭因素中,父母关系对初中生攻击性影响巨大,是否独生主要影响了初中生对他人敌意水平的高低。在学校因素中,学习成绩是影响初中生攻击性的核心因素,同伴关系对初中生攻击性也具有较大的影响。每一个学生都有不同于他人的优点,个人独有的禀赋,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都应改变“唯成绩论”的观点,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使学生不因成绩的好坏而遭受差别待遇。

参考文献

[1] 徐德淼.大学生内隐攻击性表现方式的性别差异实验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

[2] 冯晓阳.初中生自尊与攻击性关系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