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护理干预对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护理干预对重症胰腺炎的临床效果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 探讨护理干预对急性重症胰腺炎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2007年9月~2011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采用系统化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重症胰腺炎患者进行系统优质护理,能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重症胰腺炎 并发症 系统性护理 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1-155-02

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起病急、病情危重复杂,死亡率较高的常见危重疾病,以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为主,其死亡率高达40%[1],为了更好的配合患者的诊治,要对患者进行系统优质护理,我院对重症胰腺炎患者进行系统优质护理,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07年9月~2011年2月收治的60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在17~44岁之间,平均(34.5±4.3)岁,暴饮暴食12例,饮酒14例,既往胆道病史4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在19~45岁之间,平均(35.2±5.3)岁,暴饮暴食11例,饮酒16例,既往胆道病史3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治疗组患者采用系统化优质护理,包括加强基础护理、密切观察病情、早期营养支持疗法、引流管的观察护理、严密观察代谢性并发症,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以%表示, 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治疗组患者并发症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重症胰腺炎时胰腺组织细胞充血、水肿、坏死,胰腺酶性物质大量外渗,刺激释放炎性介质,肠道粘膜屏障损伤,肠道缺氧,细菌进入体循环,因此应该及早治疗并进行早期护理干预,我院对患者进行系统优质护理,效果满意。监测并记录患者的脉搏、呼吸、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患者出现低血压时要及时补充血容量,防止休克发生,在体温超过39℃时[3],应积极降体温,控制胰腺坏死或并发感染。观察患者的腹痛部位、性质、时间及演变过程,患者出现腹痛加剧、腹肌痉挛、血压持续下降时,应考虑中毒性休克的发生,应准备好抢救准备。重症胰腺炎是一种自身消化性疾病,病情重且复杂,一旦出现并发症,出院时间延长,患者容易出现紧张、焦虑、烦躁不安等情绪,护理人员要及时给予鼓励和安慰。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处于高分解代谢状态,腹腔内大量渗出液,循环血量丢失,需要大量的液体补入,应该做好液体通道的管理,记录出入量,就是纠正休克,防止早期并发症的发生[3]。让患者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减轻胰腺负担,促进组织的修复,做好皮肤护理,做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促进血液循环,预防下肢静脉血栓和肌肉萎缩。手术患者术后要对胰床进行清洗,消除坏死的胰腺组织,防治产生胰床脓肿,护理过程中注意了解注水管与吸水管在患者腹腔内的位置,同时保证冲洗量进出平衡,患者出现畏寒、心慌时要减慢灌洗速度,特别是患者在变换时,保护引流管不要脱出。 重症胰腺炎患者需要24h不间断连续用药,应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在应应用静脉留置针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证静脉通道通畅,防止静脉炎的发生。向患者及家属介绍本病的相关知识,解释本病的病因,避免暴饮暴食和酗酒,在康复期间要少量低脂饮食,避免刺激性强的高蛋白食物,预防复发。对重症胰腺炎患者进行系统优质护理,能明显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效果满意值得在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金世龙,张天迹,顾红光,等.急性重症胰腺炎的致死性并发症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24(4):450―452.

[2] 郑家驹.急性胰腺炎的营养支持治疗进展[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2008,9(2):64―67.

[3] 伍雪冰,陈永彤,方文,等.重症胰腺炎的评估与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09,18(6):523.

[4] 高国群.重症急性出血坏死性胰腺炎并发多器官衰竭的临床特点及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0,16(7):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