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风俗采风与口语交际比翼齐飞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风俗采风与口语交际比翼齐飞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语文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必备的能力。应在具体的口语交际情境中,培养学生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在课堂上,语文教师精心创设符合生活实际的交际情境,实践口语交际理论,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而教学的结果告诉我们:有时,教师虽然运用多种方式创造口语交际的情境,但是难以达到生活交际的氛围,难以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情感和兴趣,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很好的发挥,课堂难以呈现学生的交际智慧;有时,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娓娓道来,不惊不乱,但在现实生活中常常会发生语塞不畅,无法表达清楚自己的话语中心……

反思口语交际课堂教学,思考综合实践活动,我们不妨尝试实践大语文观,把语文教学引出课堂,走向社会,走进生活,开展风俗采风活动,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口语交际,切实提高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一、确立采风主题,把握风俗的脉搏

口语交际要求学生能围绕主题开展交流,而风俗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风俗是一个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呈现,它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主要汇集于传统节日中,且丰富多样,随时节变化,有的甚至带有神秘的色彩,我们要下一番功夫去挖掘。

为了切实实践口语交际教学,确保风俗采风有序顺利进行,在活动前师生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确立主题,围绕主题初步制订采风的计划,这得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设计活动方案、制定活动规则。如在端午节采风,教师要引导学生共同商议采风事宜,开展活动。

1、讨论采风目的,确立采风主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你了解家乡端午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在实际生活中有什么现实意义――挖掘端午节的精神内涵。习俗内涵的探讨,结论可能众说纷纭,不妨让学生暂且记下自己初步的探究,便于他们在活动结束后做比对,最终明确风俗的深刻内涵。

2、设计采风方案,讨论活动方式。教师组织学生根据各自讨论的主题,分组设计采风方案,讨论采用哪些活动方式:在端午节假期亲自参与节日活动,开展现场采访,了解家乡端午节习俗的寓意;通过图书或网络等途径查询端午节的缘起和各地不同的习俗,进一步了解风俗的历史意义;观看电视等文艺节目,让学生深入体会端午节的时代精神等。

在采风活动中,教师的组织辅导作用不可缺少――引导学生讨论运用多种方式了家乡的风俗习惯。建议学生观看端午节的文艺节目,指导学生深入探究端午节习俗的历史内涵和现实意义,学生最终不难得出爱国主义的主题结论。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节日的一些传统习俗:悬挂艾蒿、洗艾蒿浴、挂荷包等,这是对美好生活的期望,这与吃粽子纪念屈原的意义有着共同的意愿归属,认同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国强则家事兴,美好的生活愿景才能得以实现。

二、文明礼貌交流,呈现风俗的魅力

民族的东西才是最宝贵的。由于历史的原因,再加上时代科技的进步等因素,有的风俗出现了遗失的现状,有的风俗青年一代已经淡漠,尤其是中学生对此会兴趣索然,漠然视之,甚至认为是封建迷信而欲抛弃。开展风俗采风活动,让学生正视家乡的风俗习惯,重拾民族的文化传统,教师有目的的指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实践口语交际必不可少。

文明得体保障交流。民族传统的遗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挖掘去弥补。传统是在民间生活中一代代沿袭下来的,家乡的老人是传统习俗生活的历史教材,是我们风俗采风活动的主要对象,采风时要提醒学生谨记文明得体交流:一声礼貌的称呼,让老人眉笑颜开;亲切虚心的话语,让老人打开记忆的闸门;生活性的语言,让老人精彩呈现家乡风俗的多彩风貌。

耐心专注互动交流。文明得体的语言激起老人们往日生活的浪花,他们的娓娓道来,也许有琐碎的生活细节,学生听起来觉得偏离采访的主题,因不感兴趣而出现躁动,教师要提醒学生切忌敷衍了事,要耐心专注的倾听,从老人们细碎的生活往事中捕捉家乡风俗的影踪,更要随时做好记录。遇有难懂之处,可抓住老人们歇息的间隙适时询问,如喝茶、抽烟等机会,让他们更生动地描绘那些或精彩的或神秘的历史生活场景。

激起学生对家乡风俗传统的兴趣,是文明礼貌交流的关键。教师可以从语文的角度,让学生在风俗采风活动中探究民族传统的深刻寓意。如春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家乡有腊月三十晚上在门口撒麸子和用草灰画大圆等习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寿先生在三味书屋中悬挂一幅梅树伏鹿图,寓意“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封建社会“学而优则仕”――“福”“禄”的生动体现。结合此一说,你能从以上两种习俗中领会出人们何种美好的生活愿望?这些看似迷信的习俗,通过迁移,学生能发现在形式多样的风俗中寄寓着人们祈福盼丰收和幸福生活的美好愿望,他们探究的兴趣自然被激发,定会乐此不疲。

三、合作反思交流,提升风俗内涵

传统的民族文化在生活中一代一代沿袭,我们在对比中能发现,不同时期的风俗具有差异性,在传统文化的承继中,有沿袭又有创新,常常赋予时代的特色,民族的传统才能得到代扬光大。我们开展风俗采风活动,要引导学生在批判中继承,通过形式上的改革创新,为风俗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首先,引导学生创新风俗形式。“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之情中,我们不难读出对逝者的思念之意。家乡的圆坟、烧纸等活动,今学生有的会以封建迷信所为而难以认可,但风俗中追思先人的意义不能摒弃,如何让学生自觉加入到纪念的行列?我们不妨从风俗采风的活动中再回到课堂,引导学生合作交流,探讨新的纪念方式:结合时令启发学生,他们定能想到在墓前植树绿化,既美化环境又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之情;结合保护环境和安全的观念,启发学生用敬献鲜花这种时代的新方式表达对先人的哀思……

其次,引导学生革新风俗内涵。清明节已经被国家定为法定传统节日,追悼先人是其传统的内涵所在。开展风俗采风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在关注传统的同时,

启发他们共同反思时代赋予节日的新内涵:追悼先贤,追悼英雄。在采风活动中,教师指导他们付诸行动――纪念那些为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的先哲贤人,纪念那些为民族国家的和平独立作出牺牲的伟大英雄,鞠躬致敬,默哀致思。让一颗感恩的心,伴随学生生活的每一天。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的语文教学在立足于课堂的基础上,本着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的原则,在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能力,在风俗采风活动中切实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让风俗采风与口语交际比翼齐飞,为学生的人文素养融注生活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