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张大千的艺术特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张大千的艺术特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张大千是举世公认的当代国画大师,本文从艺术特色的角度,阐述了他在艺术实践层面上的具体作为及其历史价值。这对于提高审美素养和笔墨技巧,研究张大千的艺术,研究当代中国画的发展等问题有所裨益。

关键词:张大千;诗书画印相结合;艺术特色

张大千先生是不世出的画坛奇才,他以精湛的画艺为祖国赢得了世界声誉,成为举世公认的国画大师。研究张大千先生艺术目的,不仅要赞赏他的艺术成就,而且还要研究其艺术道路,以指导我们今后的学习。

张大千先生原名张正权,后改名爰、季、季爰、字大千,1899年出生于四川内江,1983年在台北逝世,享年84岁。(以下称张先生)张先生幼年受慈母及兄长熏陶,潜心书画诗文。及长,东渡日本,习绘画与印染工艺。归国后拜曾熙,李瑞清先生为师(两位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画艺精进,早岁即名扬海内。张先生尤以石涛、、石溪、渐江诸家,摩研深透,落笔乱真,知者咸为称异;又兼及沈周、陈花莲、唐寅等名迹,于山水、花鸟、人物,无所不工,笔路之广,见者莫不折服。加之广游巨川名岳,撷取精英;两涉敦煌宝库,追溯源流,鉴藏宏富,阅历积深,遂熔传统生活为一炉;师古不泥,化之为我,自卓然成一家之体。用笔雄健,设色明丽,画风清雅多变,在当代中国画苑中留下了他丰富的印迹。

1949年,张先生出国海外,萍踪万里,漂泊无定。初至印度,次迁香港,又移南美,曾在巴西建“八德园”,居十数载,复又转趋美国蒙特利,筑环筚庵,于七十年代后期居台湾省台北市双溪摩耶精舍。三十余年来,张先生往来亚、欧、美诸邦,举办画展,声噪国际,被誉为“当代最负盛名之国画大师”,曾被美国纽约世界美术协会推举为当代第一画家,并赠予金质奖章。他为宣扬我国传统文化艺术,作出了卓著的贡献。早在三十年代初,大千先生作品参加赴欧展出时,徐悲鸿先生就曾赞其画“实令欧人神往”,“为国人脸上增色”。张先生以他渊博的识见,令人景仰的成就,赢得了各国艺术界,评论界的尊重,增强中国绘画艺术的世界影响。他的建树,是值得我们纪念的,他的声誉,是当之无愧的。

我们今天研究张先生的艺术道路和艺术成就,首先要研究他的学画门径,张先生主张学画从临摹入手,然后写生,进而写意。这是符合学习中国画规律要求的。因为国画必须要立足于传统基础之上,临摹正是具体的学习传统。张先生对临摹的要求是从勾摩古人名迹入手,把线条练好,也就是要以线描为主要造型手段,注重勾勒。他又提出观审名作,无论古今,眼观手临,切忌偏爱,不可专学一人,也不可单就自己的笔路去追求,这是很有见地的。我们往往从偏爱和自己笔路去选择学习对象,去轻车熟路,这样就容易把自己局限住,不像张先生,临摹的路子很宽,笔路也很宽,从石涛、上溯宋元诸家,以至敦煌晋唐壁画,旁及民间美术、青藏佛画、印度、日本绘画和西方抽象艺术;从白描、工笔、兼工带写到大写意,以至无迹可求的泼墨,泼彩等等,莫不广泛涉猎兼收并蓄,取资我用。这是构成张先生作品传统功力深厚,形成风格多样的重要因素。由此及彼,足可矫今之只重造型不重笔墨的时弊。

张先生对写生的要求是了解物理,观察物态,体会物情,强调要一写再写,把理、情、态充分表现出来;这要求也是很严格的。同时注意生活,从生活中吸取营养,经常不辞艰苦,跋山涉水,游览名川大山。追求石涛画迹,“搜尽奇峰打草稿”曾刻有“三到黄山绝顶人”印章,那时天都峰、莲花峰、西海、白龙潭都收入张先生的画幅,黄山也因此得名。此外,衡岳、华山、泰岱、峨眉、青城以及江南楚粤、桂林、罗浮等山川名胜,无不有他的画痕足迹。每到一处,首先饱游阅览,得山川精灵,然后用传统方法勾取画稿。并重视默识心记,能背画出来。他的写生画稿和所作山水、花鸟很多。莫不理、情、态兼备,不是冷冰冰的自然的翻版。他又说大抵画一种东西,不应求太象,也不应当故意求不象,要在象不象之间,得到超物的天趣,方是艺术。这正是前人所说的“遗貌取神”“不似而似”。他这番话是对写生的重要补充,也是通向学习的第三步“写意”,进入艺术创作的必要前提。

写意,是中国画创作的最终目的和最高要求,也是中国画的根本精神。用张先生自己的话说是“画家自身便是上帝,有创作万物的特权本领,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使”,即所谓“笔补造化天无功”。艺术至此,便完全进入自由王国了。看张先生后期的一些山水画,手辟鸿蒙,变幻莫测,超乎象外,与造物同游,确实以达到化境了。

没有临摹之功,没有写生之力,没有精深学养,是决不能达到这个高境界的,当今那些不务根本,贪求速效,企图运用种种特技,以收欺世骇俗之效的画家,与张先生的探求艺术精神,奚啻南辕北辙,相去何止万里?

张先生说,一个成功的画家,画的技能达到化境,也就没有固定画法能拘束他,限制他。所谓“俯拾万物”“从心所欲”,画的熟练了,何必墨守成规呢?但初学得人,仍以循规蹈矩,按部就班为是。学画难能一蹴而就,必须从规矩入,还须从规矩出。这入就是打进去;这出,就是跳出来。有人死学传统,入而不能出,做了古人的奴隶。有人浅探便止,还未入门便思开宗创派,狂妄自羽,又何异井蛙窥天?这都难望在艺术上真正成就。张先生之所以可贵,能出人头地,正由于他见多识广,既优入古人法度,又能自辟蹊径。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哪家哪派的影响,又都有他自家面目,真可谓驱遗百家,俯拾万物了。

张先生对传统山水画的技法,掌握非常熟练,他从写生中得出来的画稿,用改造自然的方法进行创作,有他自己风格。如华山,他突出一个险字;黄山突出一个奇字;衡山罗浮,草木蓊翳,突出一个厚;青城突出一个幽;峨眉突出秀;剑阁突出雄。总之他画哪里,总是从共性中求个性。这里先研究一下他的《长江万里图》。

《长江万里图》堪谓划时代的巨作。作于1968年,那时他住在太平洋西岸的环荜庵。这画卷留在台湾,此画卷长有十五米,高有五十公分的大作品,从写景来说从岷江上游灌县索桥直至长江出海的上海崇明岛,长达数千里江山浓缩在长十五米的画卷中,从落墨到完成仅破十日之功,可谓一气呵成。全图绢地重色,浅绛与青绿相合,用笔皴擦点染,运用自如。加上大片泼墨和泼彩相交融,画面景观有时烟云缭绕,云山万重;有时悬崖峡谷,纵横交错;有时一泻千里,江静波平。纵横开合,聚散得宜,处理这样宏伟的山水布局,用以寄托深厚的思国之情,寄情山河,缅怀祖国。这不是具丘壑的一般画家所能胜任,必须要有气吞山河的胸襟和饱满的爱国热情,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画学要诣,在这个巨构中得到充分体现。

张先生曾以祖国山河为题材创造了许多杰出的山水作品,如《黄山文笔峰》、《选胜图》、《山村图》、《峨剑夔巫通屏》、《云山图》和《庐山图》等等,在张先生这一风格的作品中,以其艺术水平,占有重要位置。其显著的艺术特色在于,他用狂放的激情泼墨、泼彩,又同时以严谨、工细的方法勾勒、书写、墨和彩有机交融,“泼”与“写”巧妙结合,有张有弛,节奏分明,远观气势雄伟,近看耐人寻味。奔放雄健的格调,明朗的色彩,令人为之耳目一新。由于张先生的艺术造诣高,技术精湛,泼墨泼彩法有强烈的民族特色,也有鲜明时代性。使之在增强艺术感染力上所起的作用较大,因而它的效果也较大。通过对他晚年作品的观赏与揣摩,因此可见,这一切都取决于张先生在中国画艺术上的造诣,取决于他在中国画艺术革新上所作的努力。

张先生在60岁以前,主要用功研究传统创作了大量传统风格的作品,凡文人画、画家画、南宋画、北宋画、工笔画、写意画、水墨、青绿、山水、人物、花鸟、古装、时装,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他是一个全能,世界公认卓著大师。

张先生不仅擅长绘画,而且对诗古文词修养甚深。他读书用功甚苦,知识渊博。他平日指导后辈:“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须有系统、有选择的读书。”他早年和诗人谢玉岑交谊最笃。张先生的文章诗词,一面是曾、李的熏陶,另外就是谢玉岑的影响。张先生早年所作《天女散花图》,自题《三姝媚》一词:

天风吹不断,若娇红飘堕,愁沾怨瑟。云裳拥翠姘,无奈凤恬鸾懒。月姊相逢,曾记得霞绡亲剪。病起维摩烦恼,依然鬓丝羞晚。谁念春光回换,叹几度随潮,泪痕同散。一榻枯禅,任世间儿女,梦葱魂倩。触处花空环佩杳,歌尘栖遍,尽有情缘,弹指余香未浣。

从这首词中我们看出词恻清新,一反李梅庵的汉魏风格。这说明张先生在词学方面,是下过功力的。对他的题画诗,大都是情见乎词的作品,能够诗、书、画、印,都戛戛独造。在当代画家中,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的题画诗文都各有所长,引人入胜,张先生在这方面,根基较深,吸收唐、宋大家的长处,成为自己的风格,因而能在齐、徐诸家之外,独树一帜。

张先生学养之功深,有儒家之学,有释家之典,博通众艺。晚岁浪迹海外,多怀国之思,感触益深。这样一位艺术家,他的艺术特色究竟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1)张先生绘画实境界大,笔力大,气势大咫尺可见千里,斗方而存乾坤,人谓“大千笔力可扛鼎”,真知言也。

2)我国绘事,人物山水花鸟兰竹,分门别类,张先生术业专攻,能兼顾诸艺。诗、书、画、印结合,增加了艺术的深度和广度,史截无多,千古能几。

3)张先生运腕使毫,势大如雷霆风雹,精细则如游丝袅空,观者屏息。故无笔下之功,无以发胸臆之怀抱。

4)张先生在泼墨、泼彩技法上的运用和开拓,墨与彩有机交融,两者合流,终归神韵。他站在一个文化传承的新的有希望的起点上,体验了一种重新聚合的活力。他的画风豪迈奔放,苍茫浑雄,是令人惊绝的艺术创造。

综上所述,张先生的制艺态度是博采众长,虚怀若谷,勤奋好学,亲近自然,勇于创新。从而使他新兴的艺术风格卓然自立。这种契而不舍的求艺精神及艺术大师的创作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参考文献:

[1] 谢家孝.张大千的世界[M].台北时报文化出版社,1983.

[2] 包立民.张大千的艺术[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1986.

[3] 李永翘.张大千全传[M].花城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武建华(1955―),男,河南信阳人,河南省信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系高级讲师,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研究方向:中国现代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