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技法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技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钢琴前奏曲是一种抒情器乐独奏小品。它的曲式结构相对简单,但其主题、和声、织体的运用却需要娴熟的作曲技巧来驾驭。

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奏曲》音乐形象鲜明,构思精巧,情感真挚。为主调音乐范畴。以创作时间来分,可分为三个阶段,包括:

第一阶段:《升c小调钢琴前奏曲》op.3之2。创作于1892年;不同寻常的和声与机械式的钟声巧妙的结合,体现出拉赫玛尼诺夫忧郁的音乐个性。

第二阶段:10首钢琴前奏曲op.23。创作于1902—1903.年;使用丰富的旋律和创作技法,与高超的钢琴奏法结合在一起,这是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创作进入了最快乐、最多产的开始,展示出更为广阔和丰富的音乐画面,包涵了更多地人生沧桑。

第三阶段:13首钢琴前奏曲op.32,创作于1910年。表现了拉赫玛尼诺夫的作品正在走向成熟,和声色彩丰富,织体灵活多样,创作技法更加娴熟,几乎达到完美。

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技法有着独特之处。单一动机、单一主题。作品形式短小。个性鲜明。有的带有练习曲风格,有的具有夜曲特征,有的带有幻想曲色彩。速度、色彩、气氛和情调各不相同,具有鲜明的浪漫色彩。

从主题旋律上看,拉赫玛尼诺夫直接引用民间音调作为主题旋律加以展开或者创造性地使用特性音调作为主题旋律;从和声上看,借鉴使用西方音乐中的传统和声,在表现上更加自由、灵活,和声语言更加色彩化、民族化,已与近现代和声技法中的“线性思维”十分接近。从曲式结构上看,基本沿袭欧洲传统钢琴前奏曲的结构原则,但在实际创作中渗入了民族的审美意识;从伴奏织体上看。经常出现很多的支声旋律。这些旋律或长或短,有时在低声部与其他声部作对位处理。错综复杂的音型成为其织体的主要特征。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奏曲》是俄罗斯民族音乐作品中的佼佼者。 一、宽广流畅的主题旋律 拉赫玛尼诺夫极为重视且擅长于旋律的写作,人们常用“抒情性”或“歌唱性”来形容他的音乐,他是继柴科夫斯基以后,个性最为鲜明的俄罗斯旋律大师。他的旋律质朴、真诚,具有非常强的音乐感染力。

拉赫玛尼诺夫创作的《24首钢琴前奏曲》,富于俄罗斯色彩,旋律优美流畅且富于表情,歌唱性的曲调焕发着勃勃生机,尤其是带有悲伤性的、宽广的、流畅的主旋律,使人紧扣心弦;拉赫玛尼诺夫旋律创作的过人之处还在于旋律在不断发展时的扩展。也很重视复调旋律的写作,他在前奏曲中多次采用两条以上旋律线相结合、或在声部间把各自不同的旋律相结合的形式,这种形式经常在高低声部中见到,它能够更深层次地表现作曲家复杂的思想感情和精密的立体思维,这一点。正是拉赫玛尼诺夫钢琴织体的鲜明特色,各个声部共同构成完美的结合。

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奏曲》,每一首旋律都各有特色。每首前奏曲都围绕着一个或两主题旋律进行。这种方式明显继承了前辈们的传统写法,强调主题的对比、交融。旋律发展倾向扩展和长时间的发展,变化、模进、对比、临时转调、意外进行等。

拉赫玛尼诺夫著名的《#c小 调前奏曲》作品3之2,原作是《五首幻想音乐小品》中的第二首。拉赫玛尼诺夫创作这首作品时年仅19岁。这是一首非常新颖的作品,一首感心动耳、一鸣惊人的杰作,展现出作者鲜明的个性。《#c小调前奏曲》采用多种多样的技法,例如清淡的华彩、经过句、八度音、浓密的复调织体、轻快机敏的断音、大量宏伟的和弦等,使乐曲获得非常多样的色彩效果。后来成为拉赫玛尼诺夫在每次钢琴演奏会上必须重复演奏的名曲,并有了“#c小调先生”的别号。

第一部分的主题即所谓的“命运主题”,钟声形象的音乐出现,仿佛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现实世界。主题庄重而有力。贯彻全曲的3个音A、#G、#C如同坚定的脚步,强健有力,向着光明迈进。这一主题是作者受莫斯科克里姆林宫钟声的灵感而创作的。有大、中、小各种钟声交错鸣响的效果。副动机则在不同的调性中心上模进扩展,从而形成紧密而连贯的态势。

《#c小调前奏曲》Op.3之2主题:

在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奏曲》中,很多都采用了民间舞蹈作为主题动机,例如作品23之5,作品32之3、之7等。

拉赫玛尼诺夫《g小调前奏曲》,作品23之5,是与#C小调齐名的前奏曲,主题旋律集民间舞蹈与俄罗斯歌唱性旋律为一体。营造出热情奔放的气氛。

《g小调前奏曲》,作品23之5主题:

第一部分最先出现的主题气势雄伟、庄严澎湃。复三部曲式的次级结构为单二部曲式。音乐表现出了俄罗斯民族民间舞蹈的主题素材,复杂的节奏型与短暂出现的跳音一唱一和,表现出热闹的场面。

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作品中,经常会出现双音旋律,让听者耳目一新。《b小调前奏曲》Op.32之10是拉赫玛尼诺夫自己最钟爱的作品之一。被称为“回故乡之路”。这首抒情风格的钢琴作品,带着浓烈的悲剧色调和不祥之感。据说《b小调前奏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于瑞典象征主义画家勃克林的一路画作《回归》。其独特的织体结构与乐思组织手法,在句子气息、隐伏与支声的旋律、和声织体及多声部层次等方面都对演奏者提出了独特的技术要求。

《b小调前奏曲》Op.32之10

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的主题旋律呈示都具有综合性与对比性。综合性包括歌唱性与舞曲性的综合,叙事性与抒情性的综合,欢快因素与悲伤音调的综合,民歌、舞曲等多种体裁风格的综合。对比性则包括调性色彩的对比、速度力度的对比、节奏的对比、音乐形象音乐性格的对比。这就是24首前奏曲相互凝聚的依据。

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奏曲》中,各有新意,正如密尔斯坦所说: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旋律,不仅带有柴科夫斯基的民族色彩,还有着肖邦的浪漫情结、舒曼的内在意境。 二、丰富多变的曲式结构类型 拉赫玛尼诺夫的钢琴前奏曲大多数篇幅短小,但从前奏曲的曲式结构上却显得非常复杂。从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中。会找到由一个主题展开的起伏不断的曲式结构,让人完全信服于他作曲技巧的高超和自由变换作品结构的能力。

拉赫玛尼诺夫的《24首钢琴前奏曲》中,各类型曲式的应用统计如下:单三部曲式共十五首,复三部曲式共两首,乐段的变化重复共三首,写法自由的三部曲式共一首,单二部曲式共三首。

《降E大调前奏曲》作品23之6,再次回到第四首前奏曲牧歌般的情调上。无论是独特的副部旋律还是十六分音符的伴奏都有着非常完美的结构。《降E大调前奏曲》是以单一主题的呈述——衍展写成的,是首自由的幻想曲,格调高雅,令人爱不释手。

《降E大调前奏曲》作品23之6曲式结构如下:

全曲的主题出现了三次。在曲式上意味着主题的原始呈示、展开和再现。前两句写法类似于重复结构的乐段或复乐段,随后是乐思的不停延展、壮大。A主题呈示,是三个乐句的陈述,而非两句或四句的整齐乐段,第1-13小节,是上下结构的转调乐段,从第9小节后半部起转入g小调;由于句法结构十分灵活,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衔接又十分紧凑。B中部。第14-22小节。主题材料的衍展。其短暂停留的长音又暗合了一个bB-C-bE-F-G依次上行的五声音阶,但它却又分别属于bE和bA两个调性中。从终止式上看,S-D的和声进行为下一乐段做准备。A1主题再现,第23-32小节。主题再次在主音持续音上以弱奏出现,宁静而又安详,体现出更为细致的内心活动。第33-43小节,全曲的结束,感觉心理的诉说意犹未尽。所以将这个仍在持续的进行,直到最后5小结如“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作为结尾。

拉赫玛尼诺夫1910年创作的《e小调前奏曲》作品32之4。是拉赫玛尼诺夫所有钢琴前奏曲中结构最为复杂的一首,难度极高,充满了戏剧色彩,似乎包含着文学艺术的灵感。丰富的音符相互交叠,变化无穷,出乎听众的意料之外,停顿多样,让人不知所措。它在三部性曲式回归原则的基础上,融合了三部曲式和奏鸣曲式的结构方式。它以单一主题在不同调性上展开的自由变奏用乐段集结的形式加以合成,结构庞大、气势辉宏、技术艰深,带有很强的交响性。 三、独具个性的和声语言应用 进入二十世纪。各种乐派纷起。虽然他们之间在思想倾向、音乐风格、写作方法上各不相同,但都是从传统和声的基础出发,在和声手法上各自标新立异。和声技法发生了史无前例的变化,附加音、复合和弦、四五度结构和弦、自由组合和弦、变音和弦等,和声手法不断扩张。

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中,和声的作用巨大。基本在沿用传统和声的基础上,在和弦使用的范围与处理的形式等方面新发展和新突破的成果。由此可以看出,拉赫玛尼诺夫最主要的和声技法是立足于功能性。增添于色彩性,将和弦与和弦外音相结合,加入了变音体系等手法的简单的近现代和声技法,下属功能组变音和弦等。

1、变音体系的复杂应用

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浪漫派晚期是音乐思潮达到高峰状态的时期。晚期浪漫派偏爱的手法之一,就是将和声序进复杂化、线条化。拉赫玛尼诺夫同样也受到音乐思潮的影响,线性的和声思维渗透到他的作品中来。例如音阶进行时,先上行后下行的线条或先下行后上行的线条与和声序进、立体化的内外声部线条的紧密交织,营造出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这种线条思维不仅使结构张力自由,也为立体化的音乐表现提供了丰富的空间。

《降E大调前奏曲》Op.23之6是单主题的、展开式的单三部曲式结构。

这个例子中的平滑声部为隐伏式的,隐伏在内声部中D—bE-E-F-E-F-#F-G-bG-G-A的半音进行。这种半音的进行方式,与近现代的和声技法非常相似,可以说是一种线性的创作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与拉赫玛尼诺夫和声的功能性、色彩性相融合,必然形成了具有拉赫玛尼诺夫性格的和声音乐。

2、持续音的复杂应用

拉赫玛尼诺夫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使用持续音时,达到几乎全曲建立在主持续音上的程度,随着作品中调性的复杂。持续音的功能不能明确判定,继承了由“点”向“面”和声进行的传统方法,持续音经常与多重线条相结合,有的还与半音线条、平行和弦相合。

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中,持续音的写法也是其创作的一大特色,在一定意义上,在一段时间里。某个和声的持续不断使用,他常用来描写踌躇不前的印象。并且将持续写法复杂化,成为持续音型等形式。

《d小调前奏曲》Op.23之3

这是一首风格典雅的小步舞曲,华丽古朴,谐调有趣。带着凌乱又忧愁的色彩。结尾处的d小调主持续音,具有较复杂的持续音型。四个声部的密度中,可以清晰的透出持续性的复杂音型。

3、下属组变和弦的大量应用

拉赫玛尼诺夫和声技法最富特色的细节是在变化音和弦中,绝大部分是下属功能组的。下属和弦,即只起下属功能作用、有大量四度音程导音的和弦及特色鲜明的转位。下属、(Ⅳ)、Ⅱ级、Ⅵ级、Ⅶ级(重下属)、Ⅱ的各种变体等。

《#c 小调前奏曲》主题中副动机三个六声部的和弦都带有导音四六度,和声旋律走向是低音隔三度进行。典型的手法是和弦以及使功能和声连接模糊的低音进行,只有在拉赫玛尼诺夫的音乐中这种和弦才成为典型的收束乐汇,所以这种和弦可以被认为是这位大师的风格特点之一。

《#C 小调前奏曲》Op.3之2

这样丰富多彩的和声技法与和声语汇,不仅是为了以表象的稳定与内在的紧张造成情绪上的剧烈反差,还是为了在单纯的旋律与丰富的和声之间形成立体的织体对比。 四、缜密绚丽的伴奏织体 与其他许多作曲家的钢琴作品相比,拉赫玛尼诺夫的前奏曲表现出了作者更加缜密细致的思维线条。因此纵横穿插的声部,错综复杂的音型成为其织体的主要特征。连续不断的和弦宣叙调与旋律重叠八度的织体手法,都是他的钢琴前奏曲中形成风格的画龙点睛之笔。

庄严的《降B大调前奏曲》作品23之2,与第一首形成鲜明的对比。是一首炫耀技巧的作品。是本作品集中织体最复杂、色彩最绚丽、技巧最艰深的一首,通篇气势宏伟,描写了俄国人民在节目庆典时的欢乐气氛。全曲为三段体,第一段激烈的主题在右手出现,以强有力的六连音琶音为伴奏音型开始。之后以这段乐思为中心来发展主部,不一会激烈的主题在右手出现,接下来气势勇猛的进入中间部,增强了装饰性的要素。中间部的结束插入了一段华彩式的乐句,左手为一段抒情旋律,在分散琶音与和弦中奏出,右手则为快速奏出的主部主题。再回到第一主题。结束部有豪华、快速的八度下降音型等。 《降B大调前奏曲》作品23之2 伴奏织体主要以六连音式的单音分解和弦为主。旋律声部以八度与三度音程相辅相成。由于和声织体,以及各部分的巧妙运用和衔接,使音乐形象典型明快,有着深刻的内涵和想象,发人深思。以自然音为主,就不显得复杂,音乐更加质朴生动。给人以独特的美感。是钢琴作品中的精品。

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激情和奔放情感在高潮时的织体写法上,可以说是他前奏曲个性化的特殊写法。

旋律从双音扩展为加入半音级进内声部线条的加音八度,低音则在强有力的主持续音的基础上加入了类似于乐队中的钢管声部做支持。伴奏织体形成了乐队式全奏的效果。在音响上可以表现出宏大的气势和力量。

拉赫玛尼诺夫《24首钢琴前奏曲》中宽广流畅的主题旋律、丰富多变的曲式结构、独具个性的和声、缜密绚丽的伴奏织体,无限的创作源泉、独特的创作风格,为我们打造出一个撼人心弦的音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