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澄迈县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效果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澄迈县水稻秸秆还田技术效果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对秸秆还田技术和常规施肥两种处理田块的土壤养分情况进行分析对比后发现:秸秆还田技术可有效改善土壤地力结构,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其中土壤容重较常规耕作区下降0.08g/cm3。有养分机质、碱解氮、速效钾含量则分别增加0.18%、4.76mg/kg、4.08mg/kg。秸秆还田区和对照区土壤有效磷含量变化不大;秸秆还田后水稻亩产量较试验前和常规耕作区分别增产15kg、30kg;在水稻经济性状上,秸秆还田技术有效提高结实率0.20%,千粒重0.2782g,但与常规耕作区相比,每穗粒数平均下降4粒。

关键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

中图分类号:S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9-0070-1

1 试验材料与试验设计

供试品种:II优128。

试验处理:处理1:对照处理,即常规耕作施肥,无秸秆还田;处理2:秸秆还田+施腐熟剂+常规施肥,其中每亩秸秆还田量300公斤;尿素和腐熟剂亩用量分别为5公斤、2公斤。

每处理重复三次,共6个小区,每小区面积55.0m2。各小区按随机区组排列,且每小区边沿铺地膜作埂。各处理小区水稻施肥及日常田间管理措施一致。试验各小区水稻成熟时单打单晒,分小区计产。

试验实施:本试验于2010年3月3日在澄迈县瑞溪镇罗浮村罗浮洋进行,试验田面积495m2,中等肥力土。3月12日水稻收割,3月13日3个秸秆还田处理区以24.75公斤秸秆量覆田(秸秆长度15cm),且同时整个试验田灌10cm深的水泡田;3月16日各秸秆还田小区施尿素和秸秆腐熟剂后翻耕。3月25日水稻移栽插秧,插秧规格20cm×30cm。7月5日水稻成熟收割、土壤及植物样品采集。

测试指标:土壤容重、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pH;植株经济性状(每穗粒数、亩产有效穗、千粒重、结实率、株高)、各小区水稻产量。

2 试验结果分析

2.1 常规耕作与秸秆还田两处理间土壤养分差异

由表1可知,水稻收割后对照区的土壤容重增加0.03g/cm3,为1.41g/cm3;秸秆还田区容重在试验后低于试验前0.08g/cm3和对照区0.11g/cm3,即表明水稻秸秆还田能够提高土壤的孔隙度,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性能。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含量水稻秸秆还田后呈现上升趋势,分别高于试验前0.18%、4.08mg/kg、4.76mg/kg,而对照区有机质含量和碱解氮量在水稻种植后,出现了下降趋势;对照区和秸秆还田区两处理间速效磷含量和pH的变化不明显。

表1 试验前、对照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间土壤养分差异

2.2 常规耕作与秸秆还田两处理间水稻产量差异

由图1可知,对照区和秸秆还田区的水稻产量与试验前产量相比均出现一定的上升趋势,其中秸秆还田区的实际产量最高为490 kg/亩,均显著高于对照区和试验前的产量15kg/亩、30kg/亩。以上分析表明水稻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

图1 试验前、对照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间水稻实际产量差异

2.3 常规耕作与秸秆还田两处理间植株经济性状差异

表2表明水稻秸秆还田后植株株高为102.7cm,低于常规耕作区5.5cm;结实率和千粒重这两项指标表现为秸秆还田区分别高于对照区0.2782g和0.20%;每穗粒数以对照区较高为144粒,高于秸秆还田处理小区的4粒。

以上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促使植株在一定程度上的矮化,提高作物的抗风、抗病能力;增加水稻结实率和单粒重,实现水稻种子质量上的优化。

表2 对照处理和秸秆还田处理间植株经济性状差异

3 结论

(1)试验结果表明与试验前土壤容重和养分值相比,秸秆还田区土壤容重降低0.08g/cm3,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分别增加0.18%、4.08mg/kg、4.76mg/kg,即秸秆还田技术可有效促进水稻土中团粒、微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土壤地力条件,增加土壤孔隙度和有机质含量,同时秸秆还田促进土壤中微生物活动,释放出大量的氮、钾。但同时通过比较发现秸秆还田对土壤pH和养分磷的作用较小。

(2)本试验还表明秸秆还田技术有显著的增产效果,其中秸秆还田区的亩产达490公斤,显著高于常规耕作区和试验前产量。

(3)研究结果显示在植株经济性状上,秸秆还田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矮化水稻植株5.5cm,提高水稻的抗台风和病虫害能力;秸秆还田区水稻结实率高于对照区0.20%,千粒重增加0.2782g,但每穗粒数则出现下降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