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社区护理干预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目的:探讨社区护理对维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稳定的干预作用。方法 对40 例≥60岁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社区护理干预,观察干预前后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体重指数等的变化情况。结果 经过社区护理干预后,4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体重指数等控制良好,糖尿病并发症降低。结论 加强社区护理干预能够有效控制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提高其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人;2型糖尿病;社区护理干预分析

【中图分类号】R65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114-02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终身性疾病,病程较长、不易治愈和易伴并发症等特点,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心身健康;并极易产生焦虑、抑郁、厌食等心理精神症状,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1]。为此,我们对40例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于2011年1月~6月实施社区护理干预,获得了降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体重指数等,提高生命质量的良好近期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择门诊符合1999年WHO诊断标准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40例,按社区门诊复诊时单双序号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0例。干预组:男12例,女8例,年龄60~78岁,平均年龄(68.2±6.1)岁;病程20~35a,平均时间30a;对照组:男10例,女10例;年龄:60~80,平均年龄(69.3±5.2)岁;病程22~37a,平均时间28a。2组在性别、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卡方检验)差异均无显著性(X2值=236,P>0.05)。

1.2护理干预措施

1.2.1饮食干预: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特别对于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可作为主要治疗方法。饮食治疗的宗旨是控制血糖,减轻体重,改善脂类代谢,通过合适的营养达到最佳健康状态。社区护士按每个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不同的饮食治疗方案,定期检查饮食情况。饮食原则是在合理控制总热量的基础上,合理分配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其占总热量的比例分别为50%~60%、15%、30%。提倡食用绿叶蔬菜、豆类、粗谷物和含糖成分低的水果,这些食物提供饮食中的纤维素含量,可延缓食物吸收,降低餐后血糖高峰,有利于改善血糖、脂代谢紊乱,并促进胃肠蠕动,防止便秘。同时限制烟酒,每日摄入食盐控制在10g以下[2]。

1.2.2运动干预:运动疗法是糖尿病的一种辅助治疗,运动能增加糖的氧化,并增加其胰岛素敏感性,促进降低血糖。运动的选择应在社区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尽可能做全身运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运动时应严格掌握分寸和指征,因年龄大,多半有高血压、高血脂以及糖尿病所特有的微循环障碍,心、脑、下肢的动脉硬化,刚开始的运动量不能过度,运动方式以不感到疲倦为宜,如打太极拳、步行。运动前应用5~10min的热身和放松,每周散步3~4次30min左右,同时指导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锻炼宜在餐后0.5~1h开始,避免高强度运动。如出现呼吸费力、头晕、面色苍白等症状,及时停止运动。

1.2.3药物干预:糖尿病早期可遵医嘱口服降糖药物,对口服降糖药的患者要严格掌握用药时间:如磺脲类药物宜在饭前30min服用;双胍类药物应于进餐时或餐后服用,减少血糖浓度,控制疾病发展。社区护士告诉患者各种降糖药的机理、适应症、禁忌症。当口服降糖药物无效时,应早期使用胰岛素,有效控制血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社区护士教会老年糖尿病患者及家属注射的方法、部位、时间以及胰岛素的储存。特别是首次用药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应注意有无低血糖症状、过敏反应及局部反应等。

1.2.4心理干预:心理疏导是提高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糖尿病病程长,多数老年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情绪容易波动,对机体免疫功能产生不良影响,并直接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对血糖控制不利。常见心理变化如下:自卑感,认为自己是社会无用之人,且饮食受限制,常产生自卑情绪;恐惧感,当病情加重或产生并发症时,老年患者易感到恐惧,表现为情绪低落。我们可根据患者的性格、文化程度及所处的社会环境采取针对性的护理措施,细致周到地对患者进行心理开导,生活上给予关心、体贴和帮助,精神上给予同情和安慰,帮助患者和家属正确对待疾病,建立适合患者康复的社会和家庭环境[3],使血糖得到很好地控制,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1.2.5定期监测血糖:血糖监测是治疗糖尿病的中心环节之一。及时监测血糖的变化,及早调整治疗措施,能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对有条件的患者,社区护士要每周进行1次血糖的监测,个别患者最长每月1次,并及时记录。对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仍于社区综合性自主治疗;对于血糖控制不满意的患者,及时帮助查找原因,并建议定期到医院进行就诊,及时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确定治疗的有效性。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2.6家庭访视:社区护士要定期进行个别入户指导和血糖的监测。根据病情,找出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制定护理计划,并检查措施实施情况,教会患者及家属自我监测血糖、尿糖的方法及用药知识,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1.2.7健康教育:通过各种形式进行社区糖尿病群体健康教育,对糖尿病的预防、治疗及康复具有重要意义。尤其对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通过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举办糖尿病知识专题讲座、播放糖尿病专题录像;鼓励患者及家属互相交流经验;电话咨询解答等强化健康教育,能使患者很快进入角色,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坚持正确的治疗方法和提高预防糖尿病发展及其并发症发生的能力。另外,在社区通过黑板报、宣传栏定期宣教,及时更换内容,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糖尿病防治的相关信息及发展情况,也可以获得较好的效果。

1.3效果评定标准

2组病人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由经过专门培训的社区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进行,采用:①生活质量评定问卷(GQOL-74)[4]测定其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GQOL共包括:躯体功能、心理功能、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4个维度,共有19个因子,能反映被测试者的躯体功能、心理感情、社会功能和物质生活等状况。②临床指标测定。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体重指数。

1.4统计方法:采用SPSS 10.0软件包对有关的数据进行t检验。

2结果

2.1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GQOL-74结果比较,见表1。

表1干预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GQOL-74评定比较(x±s)项目治疗前(20例)干预组对照组t值 治疗后(20例)干

表1显示,2组治疗前GQOL-74 各因子分值均较低,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经治疗后干预组GQOL各因子分值升高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说明经干预后的糖尿病病人在生活质量的改善程度上,要明显优于未经干预的糖尿病病人。

2.2干预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的临床指标结果比较,见表2

3.40 1.98*表2显示,治疗前后2组病人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及体重等临床指标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

3讨论

糖尿病是由于内分泌系统代谢障碍引起的慢性终身性疾病,晚期并发症严重地危害着人们的身心健康,我国糖尿病发病率为2%~4%[5],如何做好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保健工作,提高其自我保健能力和生命质量,是护理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国外报道通过健康教育或社区护理干预使糖尿病患者知识指数和行为指数提高,对血糖和生命质量的影响却报道不一。国内对血糖和生命质量影响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本组资料显示社区护理干预前后对比,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体重等下降,控制率增高,取得了较满意效果。

社区护理是医院护理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从而体现了护理的连续性,对患者的支持更有针对性,不但使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而且在生活质量上也有很大提高。治疗后2组在GQOL-7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在临床指标测定中,干预组各项指标也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0.01)。社区护理干预体现在既是医院护理的延续,又能保证护理的连贯性。凭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防病治病措施,糖尿病是可防和可控的。但如何有效做好社区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保健工作,仍是护理工作者面临的新课题。单纯的药物治疗,并不能长期稳定地控制血糖,必须结合多方面的干预来进行预防和治疗,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灵活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能够让患者做到知与行的良好统一,同时对改善医患关系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主动走向社区开展糖尿病护理干预工作,与患者及其家属面对面的交流,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改善了护患关系,也改变了以往单一被动的护理模式。现在无论病人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还是社区护理人员入户指导,都如同走亲访友,这种新型的医患关系有力地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开展。

总之,社区护理干预可使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体重指数等水平下降并保持稳定,能够提高糖尿病患者的自我保健意识,在延缓糖尿病病情的进展、减少并发症发生、改善患者生命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崔丽娟,孙丽波,纪淑云,等.糖尿病教育对血糖控制及并发症发生的影响.实用护理杂志,2003,19(6):57.

[2]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M].5版.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798-824

[3]侯玉华.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和社区护理干预探讨[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3):183-185

[4]陪凌江,杨德森.生活质量得分评定问卷(GQOL-74).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88-100

[5]第七届国际糖尿病大会简介[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1,9(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