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教学中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中,如何冲破旧教材的束缚,打破传统教学方法,将新课程理念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出来,这是每一个教师的责任和义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我认为要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关键是让学生“动”起来,即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实践活动完成学习过程。“动”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开拓视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那么如何让学生“动”起来?下面就教学中的实践谈点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有“动”的欲望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上好一节数学课,教师首先应当为学生创设一个有趣的情境,把学生的注意力牢牢吸引住,使他们产生一种“蠢蠢欲动”的感觉。教材《丰富的图形世界》一章中提供了很多好的素材,给教师留下了较大的自由发挥和创设教学情景的空间,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为学生创设一种气氛,使学生产生兴趣,萌生“动”的欲望。如《展开与折叠》一节教学,首先给学生放一段包装盒的生产过程录像,然后提出如何做一个五棱柱形状的包装盒?由于从生活实际出发,学生十分感兴趣,甚至有的学生边看边用纸试做起来,一个个都跃跃欲试。我们也可以借助课本内容开展游戏。新教材中有许多好材料,只要我们充分利用,让数学的趣味性体现出来,给学生创造一种充满情趣、可接受的学习氛围,学生定会产生探究欲望。

二、动手操作,主动探究

让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制作、画图或实验等活动获得具体、直观、感性的经验。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挂有这么一条标语:“我听见了就忘记了,我看见了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这就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课本中充满了实践性的材料,比如“做一做”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让学生亲自动手做,经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学生都爱动手操作、爱自己发现、爱探索,我们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操作,不仅能对相关知识有一定感性认识,而且通过实验对有关知识进一步探索,又可达到理性认识。如“展开与折叠”中,“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你能得到那些图形?” (第11页)我让学生课前准备好几个正方形模型(纸做),上课时让大家自己动手用不同方法剪开,通过实践操作、分析讨论,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平面图形,并且按规律一一列出,懂得了原理,印象十分深刻。接着我马上把第11页的(2)、(3)两问拿出,很多同学没操作,由前面实践就得出了结论,然后又用模型进行了验证,从而使认识得以提高。这种既动手又动脑的活动,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不仅对知识有了全面理解,又提高了自主探索的积极性,切实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三、合作交流,动脑动口

新课程倡导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在新课程教学中,我们应该以多种方式为学生创造合作交流的机会,给他们提供一种发现、创造的氛围,使他们在交流与合作中,积极开动脑筋、自我鉴别、知识互补,总结规律与思想方法,使理解更加丰富.如《截一个几何体》教学,“用一个平面去截一个正方体,截出的面可能是什么形状?”每个学生通过自己实际操作,得到的结果都不十分全面、各有差异,这时教师把学生分成几组,进行合作交流,大家经过互相交流、讨论、切磋,得到了较完整的答案,并且通过进一步探究,还发现了截面图形与正方体的面的关系.在教材中的“议一议”教师都可以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去完成。合作交流要注意,合作是以独立为基础的,要求每个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发表见解;合作中要互相帮助和启发,防止只听不说的现象,提倡不同见解的争论,这样有利于澄清认识,增强理解,还有助于情感体验。

四、以提问促进学生反思

在操作活动、探究、交流过程中,学生形成的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方法,最后需经过学生积极反思而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与思想方法,否则学生的活动就失去意义,成为昙花一现。新课程学生的探究、交流活动后,应当让学生进行反思,即让学生“想一想”。教师可以采用提问形式帮助学生梳理所学到的知识、建立符合个体认知特点的知识结构,逐步形成反思的意识。这个阶段是师生的思维融会贯通,学生认识水平发展的阶段,教师应抓住时机,做好问题解决的提炼。

通过实践,我发现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动”起来,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当然,由于刚开始实践阶段,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和矛盾,只要我们不断探索,让新课程的特点体现出来,定然会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