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合理把握主题图的呈现方式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合理把握主题图的呈现方式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主要阐述了主题图的几种常见的呈现方式,即,找准时机,分层展示;故事演绎,激发兴趣;动态体验,关注过程。

关键词:主题图;呈现方式;分层展示;故事演绎;过程

主题图内涵丰富,凝聚了众多编者对教育理念的认识和对数学的理解。它蕴含的数学理念,并不仅仅在于表现形式,更在于主题情境的呈现过程。教材中主题图作为一个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的场景,它的呈现方式对“主题图”的教育教学价值的体现有着相当重要的影响。我们教师在使用主题图时,必须先正确认识主题图,用心领会主题图的内涵,合理把握主题图的呈现方式,使其充分体现出主题图所蕴涵的内涵和价值,真正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在课堂教学中,常见的主题图呈现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找准时机,分层展示

教材中的主题图内容丰富,信息量大。由于小学生自觉寻找知觉对象和知觉范围的能力有限,在面对复杂情境中的丰富信

息,往往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关键。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按各个场景分层展示,每出示一个场景,引导学生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由于教师的合理安排,主题图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学生的探索过程提供思维表象,激励学生探究的热情,促使学生生活经验不断数学化。

如,苏教版国标本小学数学第九册教材“找规律”的主题图,图中包含盆花、彩灯、彩旗等多种事物。在教学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整个主题图,使学生发现并准确表达出盆花、彩灯、彩旗的排列规律,再借助多媒体依次呈现盆花、彩灯、彩旗这三种事物的信息,解决与其相关的数学问题,突出需要学生清晰感知、准确把握的认知对象,淡化了事物所处的背景。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时机,逐一、依次呈现新的认知对象,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减少学生每一次需要注意的对象的数量,使学生持续保持学习的新鲜感,延长注意的有效时间,同时又获得清晰的感知,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和质量。

二、故事演绎,激发兴趣

故事是儿童最感兴趣的学习素材,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情境,会引发学生新鲜、好奇、亲近的情趣,有利于产生积极的情感,帮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顺利掌握新的学习内容。

如,在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小猴子分西瓜”的故事:动物园养了三只小猴,它们既可爱又调皮。有一天,管理员王叔叔拿了一个西瓜要分给它们吃。王叔叔说:我把西瓜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人三块怎么样?猴子们一听可不乐意了:“每人才三块,太少了!”它们吵着要多分一点。王叔叔挠了挠头,装着无可奈何的样子说:“那好吧,我重新分一下,每人四块总可以了吧!”猴子们都欢呼地跳了起来。这个小猴子分西瓜的故事新颖有趣,很自然地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的探究做了很好的铺垫,利用故事引发学生积极地用数学进行思考。

在实际教学中,以故事的形式演绎主题图中的内容,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三、动态体验,关注过程

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之一。教材中的主题图是静态呈现的,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的演示,使静态图变成活生生的动态图。在教学中,我们通过处理,使原本静态的主题图变成了动态过程式的演示,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如,苏教版“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主题图的教学:将一定数量的果汁倒入两种不同的杯子中,已知这两种杯子容量之间用分数表示的数量关系,求每种杯子的容量分别是多少。在教学时,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动态呈现了大杯换成小杯与小杯换成大杯的两种不同的替换过程。通过动态的替换过程,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了等量替换的策略,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主题图,用理性的眼光真正地去领会主题图,在此基础上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主题图让其发挥最大价值,使课堂真正实现为学生发展服务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