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治治疗现状与进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幽门螺杆菌感染根治治疗现状与进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幽门螺杆菌已被证实是导致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菌,对幽门螺杆菌感染进行早期的检查和积极的根治,对于降低胃炎、消化性溃疡、肠化生以及胃癌的发生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下就对目前,临床上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治治疗现状进行阐述。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致病机制;根治治疗;

1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

自幽门螺杆菌被证实为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菌之后,临床对其致病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目前临床对于其具体的致病机制尚没有明确的定论。临床上目前存在着以下几种关于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观点。

1.1幽门螺杆菌的定值性

定值性理论来源于幽门螺杆菌的特殊产物脲酶、外膜蛋白粘附素和动力等。这些特殊产物能够使幽门螺杆菌定植于人体胃部内数十年之久。所有的幽门螺杆菌菌株都能够产生脲酶,并且能够催化分解尿素产生氨,从而使胃部内的PH值升高,幽门螺杆菌反复重复这一过程,使得其能够抵抗胃部的酸性环境而得以长时间的生存。而幽门螺杆菌产生的外膜蛋白粘附素,该类物质的抗原结构与人体内的血细胞抗原结构十分相似,因此,其能够帮助粘附在胃粘膜上的幽门螺杆菌进行免疫逃避。在幽门螺杆菌定植于胃部中期重要作用的还有鞭毛和和鞭毛蛋白,幽门螺杆菌依靠它们能够穿过胃黏液层进入患者的胃粘膜表面,从而导致患者患病[1]。

1.2幽门螺杆菌的毒力

幽门螺杆菌的毒力主要体现在免疫损伤、产生细胞毒素以及与细胞毒素相关的蛋白物质、泌酸机制以及幽门螺杆菌产生的一些其他致病因子有关。免疫损伤的主要原因是,幽门螺杆菌在发生感染之后,会与宿主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患者的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细胞因子的表达上调,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炎性免疫调节网络,并且通过其他的分泌途径,导致机体产生特性性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对局部组织造成损伤,从而导致患者发生胃肠疾病[2]。幽门螺杆菌能够产生细胞毒素以及与细胞毒素相关的蛋白物质,而这些物质具有改变离子通透性的作用,从而使得细胞空泡发生变性,进一步导致胃黏膜损伤,从而形成溃疡或糜烂。幽门螺杆菌在感染后所具有的泌酸机制,会使得生长抑素的合成受到抑制,从而导致出现高胃泌素血症的发生。幽门螺杆菌在感染后,还会产生氧化酶、过氧化氢、脂肪酶等物质,均具有一定的致病性,通过一系列的机体反应和作用,最终导致患者发病[3]。

2 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

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幽门螺杆菌感染后导致的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进行判断。幽门螺杆菌感染致胃炎饿消化性溃疡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上腹饱胀,胃烧灼感、疼痛、泛酸,嗳气,口臭等,发生消化道出血时,会伴随有黑便现象[4]。

在对以上临床症状进行观察的基础上,临床还有以下几种辅助诊断的方式:①活检组织检查,该检查方式为侵入式操作,因此,在临床上不易被接受。但是该方式是通过胃镜取得胃粘膜标本进行检查,因此其敏感度100%[5]。②尿素酶检查,该诊断方式的重要依据是幽门螺杆菌是人体内唯一可以产生大量尿素酶的细菌,并且能够将尿素进行分解,产生氨和二氧化碳。基于幽门螺杆菌的这些特性,临床上有13C-尿素呼气试验法、活检组织尿素酶试验法、分析化学法15NC-尿素派出试验法等方式,均取得了一定的效果[6]。③血清学抗体检测,主要包括补体结合实验、凝集实验、免疫印迹技术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方法。④尿液抗体检测,该方式具有无创性,适用于普查以及大规模的流行病学检查[7]。⑤ 粪便康源检测,国外的相关文献报道中可见该方式的临床诊断面敢赌和特异度均较高,可达到90%以上,并且该方式也具有无创性[8]。

3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治治疗

临床上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治指的是采取康幽门螺杆菌药物治疗1个疗程之后,停药4周时间之后在采取组织活检或者是尿素酶依赖性试验度患者进行检查,其结果为幽门螺杆菌阴性,同时由于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的疾病临床症状消失,没有出现复发[9]。对于幽门螺杆菌的再感染指的是在经过幽门螺杆菌根治治疗6个月的时间之后,患者再1次感染了相同的或者是不同的幽门螺杆菌菌株[10]。杜宇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主要有以下的方式:

3.1切断传染源

临床上从人的唾液、粪便、牙菌斑中均分离出了幽门螺杆菌,便给幽门螺杆抗菌感染具有明显的家庭聚集性,这说明,幽门螺杆菌的传播可以是口-口和粪-口途径进行的。因此,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创造良好的环境卫生是切断幽门螺杆菌干的重要方式[11]。

3.2药物治疗

临床研究发现,由于幽门螺杆菌定值在胃粘膜表层,粘液的下层,使得一般的抗生素类药物很那达到,并且部位的酸性环境也会是药物的作用下降。种种因素导致幽门螺杆菌很容易产生抗药性,有研究报道,幽门螺杆菌的部分基因对甲硝唑、克拉霉素等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这种种原因,给幽门螺杆感染的根治治疗带来困难[12]。临床上,对于幽门螺杆感染的治疗需采取联合用药的方式进行。最常用的联合药物有铋剂,质子泵抑制剂和抗生素。铋剂其主要有保护胃黏膜、抑制胃蛋白酶、杀灭幽门螺杆菌,促进溃疡愈合的作用,常用的药物有枸橼酸铋雷尼替丁、果胶铋、次枸橼酸铋等。但是该类药物在使用中需注意控制用量,过量使用会导致诱发神经系统疾病[13]。质子泵抑制剂抗幽门螺杆菌的机制尚不明确,但是其可以使胃部内的酸性环境保持,同时增强抗生素的活性。常用的药物有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半托拉唑等。最常使用的抗幽门螺杆菌抗生素药物主要有阿莫西林、甲硝唑、克拉霉素、四环素、替硝唑、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等[14]。

3.3根治方案

幽门螺杆菌的首次分离是在1983年,自幽门螺杆菌被从人类的胃粘膜中首次分离出来之后,临床的大量研究证实,幽门螺杆菌是引发胃炎、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主要致病菌,同时也是胃癌的主要致癌原之一。因此,对于幽门螺杆菌的根治性治疗,对于保证患者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目前临床上对于幽门螺杆菌的致病机制尚且不明确,但是临床不断改进幽门螺杆菌的检验方法,使得其在感染初期就能够被确诊,使患者达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目前,临床上应用的集中根治幽门螺杆菌的方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根治效果,其根治率可达到80%左右。

临床上对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根治方案主要有三联疗法、四联疗法和序贯疗法等。三联疗法指的是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或者是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一般的治疗时间为7天。对于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三联疗法中抗生素的选择,可以通过药敏试验决定,或者是根据临床经验结合患者体质进行选择[15]。针对对甲硝唑和克拉霉素具有耐药性的有门路杆菌感染患者可选择其他抗生素代替。其中铋剂联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作为临床治疗的一线治疗方案进行使用。四联疗法指的是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一种铋剂和两种抗生素,此方式能够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同时还可以避免继发耐药性[16]。序贯疗法是一种分阶段的治疗方式,其在第一治疗阶段主要采取的是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一种抗生素进行治疗。在第二治疗阶段采取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两种抗生素进行治疗。临床实践表明,序贯治疗法的幽门螺杆菌根除率交三联疗法高,同时其极大的降低了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具有更好的安全性[17]。

如果患者采取以上的治疗方案进行初次治疗之后,再次出现幽门螺杆菌感染复发,则需再次采取以上方式进行治疗,但是再次治疗时要更换新的抗生素。并且在进行治疗时,需注意患者在采取以上方案进行治疗的前2周时间内不得使用其他抑制幽门螺杆菌的药物,一面对临床治疗效果产生影响[19]。针对,进行了多次治疗,但仍然出现复发的患者,应该让患者停止用药2—6个月的时间,是机体内的幽门螺杆菌会恢复到活跃状态之后,再次给与药物治疗,方可提高再次治疗的效果[20]。

参考文献:

[1]张万岱,姚永莉.幽门螺杆菌感染中西医治疗的进展[J].2010广东省中医、中西医结合脾胃消化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1:17—19.

[2]包云光,应爱娟,赵婵.小儿慢性胃炎内镜表现与病理组织学改变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8,23(7):526-528.

[3]刘舒舒,周力,张永宏.胆囊组织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8,28(11):769-770.

[4]许秀荷,黄丽萍.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6):545—546.

[5]孟灵梅,周丽雅.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关系的10年随访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9,29(6):361-362.

[6]张爱军,许琳,下青.含莫西沙星的序贯疗法作为二线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观察[J].中华消化杂志,2009,29(12):838-839.

[7]谷海瀛,李凡.幽门螺杆菌动力在胃黏膜定植中的机制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8,31(7):733-735.

[8]李桂英,李甲芬,郑振义,等.儿童尿液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的临床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08,26(10):859-861.

[9]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第j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若干问题共识报告[J].胃肠病学,2008,13(1):4246.

[10]陈志威,蔡铭慈,黄晓璐,等.”C呼气试验临床应用:现状与展望[J].中华消化杂志,2009,29(6):431-432.

[11]闫伟,曹建彪,王健恒,等.受试者1=作特征曲线法分析粪便幽门螺杆菌特异性抗原试验的诊断效率[J].中华消化杂志,2010,30(3):154-157.

[12]裴方俐.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10,16(21):3286-3289.

[13]张奕,智发朝,张万岱.人体不同节段小肠腔菌群和膜菌群的研究[J].胃肠病学,2006,11(11):127-128.

[14]胡伏莲.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溃疡再认识[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11,16(3):362-363.

[15]蒋正立,李晨瑜.我院2007年至2009年口服消化系统药物应用分析[J].中国药业2011,20(19):1036-1037.

[16]舒徐,吕农华,祝荫,等.根除幽门螺杆菌对胃窦黏膜萎缩和肠上皮化生逆转影响的前瞻性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9,29(12):799-801.

[17]黄衍强,黄宏思,黄赞松,等.桂两地厌克挖霉素耐药的幽门螺杆菌基因分型研究[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0,33(1):37-41.

[18]邵伟,方富昌,王伟,等.舟山海岛地区幽门螺杆菌耐药性流行病学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9,29(6):407-409.

[19]周玉贵,宣世海,崔亚林,等.与克拉霉素耐药相关的幽门螺杆菌基因23SrRNA序列分析[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0,33(3):259-261.

[20]苏爱平.许翠萍.以埃索美拉唑为基础的两种方案根除幽门螺杆菌疗效比较[J].中华消化杂志,2009,29(7):486-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