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实施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意义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临床护理路径在急性脑梗死实施超早期静脉溶栓中的意义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实施超早期静脉溶栓的效果及临床护理路径的意义。 方法 选择68例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干预,并与70例实施常规护理的患者进行比较,观察两组静脉通道开放时间、溶栓药物应用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并采用Barthel Index(BI)评分方法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结果 观察组静脉通道开放时间、溶栓药物应用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为100分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并且21~60分和0~20分两个档次评分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 结论 在临床护理路径中实施超早期的溶栓处理,加强了护士与医生、急性脑硬死患者间的沟通,有利于抓住治疗最佳时间。

[关键词] 脑梗死;超早期溶栓;临床路径;生活能力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2(c)-0140-02

临床路径在20世纪70年代于美国开始实施并且得到发展,实践结果显示其能有效改善医疗质量,减少患者的医疗费用,更合理有效地利用医疗资源,并且逐渐在世界各地的医疗界中开展。我国自从引入临床路径以来,有效地提高了患者就诊的效率[1],尤其是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更是在我国目前紧张的护患关系的改善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脑卒中是神经内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中超早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是关键,对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改善预后十分重要,但是针对超早期实施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护理路径目前在国内极少有文献报道,本研究主要总结本院护理经验,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8年1月~2012年6月神经内科收治的实施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8例,所有患者均经CT检查确诊,随机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68例,男35例,女33例,年龄56~83岁,平均(68.3±4.9)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2.5 h,平均(1.5±0.3)h;临床表现:意识障碍51例,伴有肢体运动障碍23例。对照组70例,男38例,女32例,年龄56~84岁,平均(70.1±5.1)岁,发病至就诊时间0.5~2.5 h,平均(1.6±0.3)h;临床表现:意识障碍53例,伴有肢体运动障碍24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至就诊时间以及临床表现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本研究所有患者均在急诊科实施CT检查明确诊断,其中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如入院指导、床位安排、注意事项交代等。观察组则实施临床护理路径:首先对拟参加本研究的护理人员及相关医生进行规范化的培训,完善并明确各入组人员的具体职责,在患者入院后立即向患者及其家属充分说明入组本临床路径的目的、经过、优点及相关要求,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入院诊断结合已制定好的临床路径实施表,如A护士负责对患者家属实施入院事项交代、入院手续办理、签署知情同意书,B护士立即为患者安排临床路径专属床位,并实施吸氧、生命体征监测、建立静脉通道、抽取静脉血并完善相关检查,立即通知医生,根据临床路径程序,在得到医生口头医嘱许可并核对后立即去无菌室内配置药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其中药物为科室根据临床路径指导预先与药房联系常备于科室内,静脉药物配置完成后将其输注患者体内,之后配合神经营养等其他治疗,并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30 min后退出本临床路径,进入常规治疗过程。

另外,对于实施临床路径的患者,护理人员应在路径表格的相应部位内按照完成时间进行逐项填写,并记录护理效果以及患者病情变化情况。同时对于已执行的使用签字笔画钩处理,因故未执行者则使用红笔打叉处理,对于未执行的项目,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措施。

1.3 临床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静脉通道开放时间、溶栓药物应用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并采用Barthel Index(BI)评分[2]。分析两组治疗效果。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均数的比较使用t检验,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患者治疗情况比较

观察组静脉通道开放时间、溶栓药物应用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随访3个月时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比较

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达100分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 0.05),且21~60分和0~20分两个档次评分的比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 0.05)。见表2。

3 讨论

“时间就是大脑”的说法充分说明了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时间窗的重要性,溶栓治疗的时间窗被认为是溶栓治疗的最关键因素之一,众多的研究都认为时间窗应为6 h内,3 h最佳,然而患者入院后由于院内延迟,未能给予及时的治疗[3]。护理工作中,护士应配合医师筛选病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尽快准备溶栓药物,按医嘱输入溶栓药物,并在用药期间密切关注病情,加强患者护理,预防和及时处理并发症,对脑梗死患者的康复有重要意义[4]。

在对脑梗死患者实施超早期溶栓治疗时,需要医生、护士及患者间进行积极的合作以及相互之间的配合,其中护理人员所扮演的角色除了要做好本职护理工作外,还需要协调医生与患者之间的关系,同时临床护理路径的实施,还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尤其是对于刚参加工作以及实习的护理人员有较大的帮助。临床护理路径改变了传统的护理模式,使护理目标更加明确,护理措施有计划性、预见性和针对性,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留在患者身边进行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指导,并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5]。本临床路径方法将以往由同一位护士完成的工作,分成两部分,由不同的护理人员进行,有效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缩短了患者得到救治的时间,其中观察组静脉通道开放时间和溶栓药物应用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且患者治疗效果提高,还有效缩短了患者总住院时间,另外通过Barthel Index(BI)评分比较,在患者出院后3个月时随访发现,观察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I评分达100分满分的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且21~60分和0~20分两个档次评分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通过临床路径的实施,更有利于患者对医疗护理过程的了解,提高了依从性,在接受诊疗和护理中主动配合医护工作,使各项诊疗护理工作顺利得以进行[6]。所以笔者认为,通过本临床路径实施超早期的溶栓处理,护理人员与医生、患者间的沟通更加及时有效,有效赢得了患者入院获得治疗的最佳时间,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梁佩云,陈建,娥王丽. 进展性脑梗死超早期介入溶栓术的观察及护理[J]. 护士进修杂志,2011,26(7):613-615.

[2] 杨时鸿,梁伟波,覃小兰. 实施临床路径对脑梗死治疗效果的影响[J].广东医学,2007,28(12):1956-1957.

[3] 顾彬,张劲松,赵高年. 急诊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超早期脑梗死临床观察[J].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0,19(9):957-959.

[4] 李琳琳,杨彩云. 超早期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溶栓治疗脑梗死的观察与护理[J]. 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17):59-60.

[5] 韩智琴,方习红,程雪华. 临床护理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齐鲁护理杂志,2006,12(1):20-21.

[6] 郭向群. 临床路径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J]. 中国伤残医学,2010, 18(6):101-102.

(收稿日期:2012-12-17 本文编辑:袁 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