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倾听 让教育回归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倾听 让教育回归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学习,作为一种静谧安详、澄和专注的自我体会,是从身心向他人敞开、接纳异质和未知开始的,是靠“被动的能动性”实现的。在佐藤学看来,“倾听是学习的基础。教师往往想让学生多多发言,但实际上,仔细倾听每个学生,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指导,远比前者重要……倾听,是让学习成为学习、让教育回归教育的最重要的行为”。倾听,使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声音”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众声的喧哗”;使传统的“标准答案”的信仰产生动摇,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成为主题;使传统的“教师中心”走向边缘,学生主体的“众神狂欢”成为可能。倾听,让学生实现从夸美纽斯“印刷术”隐喻的模仿式学习向苏格拉底“产婆术”隐喻的变革式学习跨越,借用乔姆斯基的话说,成为“理想社会中理想的说话人和听话人”。索伦·克尔凯郭尔在《非此即彼》中指出:“耳朵是最由精神决定的器官。”岂止于此?耳朵也“决定精神”;也毋宁说,是否倾听、倾听什么、如何倾听……将决定我们胸襟的宽度、精神的厚度,乃至人生的高度。风流不在谈锋健,袖手无言味正长。“有时候,教师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而问题之肯綮在于,教学何以倾听?

1.氤之以爱,氲之以心。马丁·布伯说:“一切真实的生活乃是相遇。”相遇是赤诚相见,不带任何杂念。视对方为工具、手段与对象的“交往”是浅薄的,又岂能与对方在灵魂深处相遇?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与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它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教育需要触及人的心灵,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成其为教育。”最远的“教育距离”就在身边却彼此相隔。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才是真正的教育。《庄子·人间世》道:“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因此,倾听更重要的是一种心心相惜、一种心领神会、一种感情倾注。夏丐尊说:“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不成其为教育。”倾听,须臾“氤之以爱、氲之以心”以濡染。上德若谷,甘处谷底,才能把教育托举得更高一些;上善若水,宛若深潭,才能让孩子啜饮生命的甘泉。当爱的芬芳弥漫,才能让学生在寂然无声的浸润中获致心灵的安顿,在“天堂不远处筑起自己的小屋”,才能让教师在“大写的人”的书写中捕捉属于自己的“春天”,缔造“第56号教室的奇迹”,敏锐地把握学生学习的脉动,静心地捕捉学生认知的差异,积极地创设思维碰撞的情境,有的放矢……爱,就在理解的尽头。于是,当倾听成为一种关心情愫和爱的絮语时,就不再局囿于“耳朵”或听觉,而是弥漫于人的整个身心——关爱、关切、关联……

2.屈己之先,尊人之见。诗哲泰戈尔说:“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教学,作为“我-你”“在场的相遇”,是“敞开”与“接纳”、“承认”与“包容”,是相互理解与自我生成,是寓于“生活深处”的高峰体验。灵魂不应束之高处,教育不应“爬梳剔抉”,“兼容并包”才能呈现“万紫千红总是春”的胜景。因此,倾听,须臾“屈已之先、尊人之见”以延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认知与表达的个别性,交流每一个学生的形象和思考的个别性,开拓课堂语言的多样性、多层性。”康德说:“一个人只有当他尊重、热爱所有的人性与自由,同时自己的自由与人性也受到所有人的尊重、热爱与支持时,他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人。”费孝通说:“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尊重差异的教学才会产生真正的学习。而倾听“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能得到关注的学习。倾听,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的心情、想法,并与之心心相印。教师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润泽的教室。”“关上教室的大门,教师就是国王。”“屈己尊人”、“民主内生”的教学“微改变”,恰如滋润人心的化雨春风;无论学生的水平如何,都体验着被尊重的感觉,都饱含着说的勇气和冲动,都期待着“可以跳摘的苹果”;克莱蒙·马修式的胸怀、包容与理解,恰如一缕阳光直射“池塘之底”,盼来了“放牛班的春天”。

3.洞以机敏,察以智变。倾听学生的叙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很多教师并不缺少倾听,但他们只是摆出一副倾听的姿态,仅仅是用“耳朵”听声甚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对学生的发言不置可否,未能让学生的声音在自己的内心激起哪怕是微小的涟漪。与其说他在倾听学生,不如说是在倾听自我。这种以己度人式的倾听对教师、对学生、对教学又有何益?当教育进行时,“生命”不在场,学生的声音被拒斥、遗忘和漏听,教师对回荡于他四周的生命之维也就充耳不闻了。要知道,学生的自然天性和潜能不是等待成人挖掘的宝藏,而是主动寻求生长发育的精神种子。因此,倾听须臾“洞以机敏、察以智变”以“耳治”,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杜威说:“教师不仅要感受儿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意义,而且要注意身体所体现出来的各种理智状况,如思想状态、认知理解等。”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应秉持教学机智,俯下身去,察言观色,用倾听触摸不言之声,把隐藏在沉默背后的声音转化为语言,洞察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学契机。如,从学生微妙的表情变化中、喃喃的低声细语中、细微的肢体动作中。读取其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对学习参与的程度、对学习方式的体认,进而不断调整教学活动,而非沿着预设毫无顾忌地“潇洒走一回”。

倾听,也许赋予不了教学以“成功”,但它呼唤和希求的却是一种进步和成长的张力。当“条条框框”成为映在黑板和教科书上的“现实的单壁影子”,当课堂中的“无关事件”——心灵的倾听因有浪费时间的嫌疑而成为一种需要克制的“奢侈”,真正以未来的名义定义的“倾听教学”,应是“池塘之底”如堂吉诃德般立足大地的星空仰望与田野拓荒,更应是“池底之蛙”如“放牛班”的“春天”合唱般“唤起蛙声一片”……

(作者单位 江苏省震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