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刘庆喜:痴迷发明的老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刘庆喜:痴迷发明的老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内蒙古包头市二二厂附近的一个偏僻小院里,坐落着刘庆喜曾经生意红火的厂房,如今,只有院子角落的一片菜地里的嫩芽焕发着生机。然而就是这样一处略显破败的院子,孕育着痴迷发明的刘庆喜的许多梦想。如今,他的梦想因为获得了国家专利就要实现了。

“我的这项发明如果被用于家具和包装箱制造,完全可以取代木材,四五十年可以节省一个小兴安岭。”前不久,刚从山西太原归来的刘庆喜信心十足地介绍着自己的得意之作。这项名为葵花秆剥皮去芯机的发明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他还与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学的化工与环境学院达成合作意向。此次去太原,正是中北大学邀请刘庆喜前去考察和洽谈的。

刘庆喜是个爱折腾的人,即使已经68岁,即使被查出患有肾癌,他也没有停止“折腾”。

1964年,已经参加工作的刘庆喜考入包钢技校学习机械制图,只学习了一年,就开始了,但这一年的学习对他来说却受益终身。

改革开放初期,刘庆喜开了一家木器加工厂。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用氧化镁、氯化镁、玻璃丝、混凝土以及添加剂加工制作的一款“玻璃丝”门大受欢迎,这款门的特点是造价低、不易变形,而且生产工艺比较简单。在经过相关部门的鉴定后,1995年,这款门大量投入使用,刘庆喜一年净赚25万元。

但因为不懂得申请专利,销路很好的“玻璃丝”门引来大批跟风者,不到3年,这个给刘庆喜带来巨大利润的加工厂倒闭了。稍作休整后,刘庆喜又将目光投向了三合板工艺门。但在与南方工艺水平精湛的工厂竞争中,2006年,刘庆喜的三合板工艺门加工厂也面临倒闭。

创业屡屡受挫,刘庆喜也在不断反思。他体会到要想上马一个能挣大钱的项目,首先要与时俱进,甚至要有超前的眼光和头脑,这样产品才不会很快被淘汰。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庆喜在自己的加工厂中发现,用葵花秆皮压的板耐用,不变形,无污染,而且还响应了国家废物利用的号召。可是怎样才能将葵花秆的皮和芯快速分离呢?

通过上网查找,刘庆喜发现,全国各地有很多实干家也有类似想法,只是因为葵花秆皮芯分离造价太高,这一技术一直没有普及,刘庆喜一下子找到了方向。从此之后,发明出一台能将葵花秆皮芯分离的机器一直占据着他的思维,白天想、晚上也想,在得到家人和同学的支持后,他打算在自己的工作车间里研究发明一台葵花秆剥皮去芯机。

于是,刘庆喜又捡起了50年前学习的机械制造技术,测算、画图、制造机器……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整天泡在工作车间里。因为车间里堆放着很多葵花秆,为了安全,这里从不生火炉。冬天冰冷阴暗,刘庆喜的手裂出了好多血口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第一台机器成功造出,但它只能为半个葵花秆剥皮,于是刘庆喜又将机器拆了,重新改进、制作、安装。很快,第二台机器也完成了,只是这台机器需要人在旁边不断地添加葵花秆。要求完美的老刘没有犹豫,继续拆了重造。就这样反复了六次,第七台机器终于可以全自动并完整地为葵花秆剥皮,而且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在此期间,刘庆喜家人的态度也从支持变为不支持。“退休5年,本以为他能多在家待待,享享清福,没想到他还是天天不着家,大事小事一概不管,比上班时更忙。”刘庆喜的老伴说,儿女们不支持的原因是担心他的身体。2011年底,刘庆喜被检查出患上肾癌,那时,正是葵花秆剥皮去芯机研究最关键的时刻。刘庆喜一度在内心感叹,“如果再给我一年的时间,绝对可以拿出一台成熟的机器”。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刘庆喜做完肾切除手术后,只在医院养了9天就出院了。“别人得了癌症吓都吓死了,他倒好,像没事人一样。”刘庆喜的同学周茂森说。刘庆喜这几年的成果离不开这些老同学的支持,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他们这些自发的行为主要是感动于老刘的执著和坚持。

2011年,刘庆喜的剥皮去芯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2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拿到专利证书的刘庆喜在兴奋之余仍觉得美中不足,他的梦想是能将机器用在产业中。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北大学的支持,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院长曹端林称,刘庆喜的这一发明解决了学校的一个难题,要将此作为专门的课题研究。

“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再将葵花秆皮压成板材,这在环保节能方面也是重大的突破。”刘庆喜算了一笔账,国家每年用于工业包装箱生产的木材大约是1000万立方米,每年全国葵花种植面积约1360万亩,保守计算,每亩葵花秆生产半立方米板材,每年葵花秆的利用就可节约500万立方米木材,而小兴安岭活立木总蓄积大约为2.4亿立方米。据此计算,使用葵花秆皮作原材料制作家具、集装箱,四五十年节省一个小兴安岭的木材不是难事。

“当年搞发明可能是为了致富,而现在这个岁数,只是一心想给子孙后代留些什么。”刘庆喜说。 在内蒙古包头市二二厂附近的一个偏僻小院里,坐落着刘庆喜曾经生意红火的厂房,如今,只有院子角落的一片菜地里的嫩芽焕发着生机。然而就是这样一处略显破败的院子,孕育着痴迷发明的刘庆喜的许多梦想。如今,他的梦想因为获得了国家专利就要实现了。

“我的这项发明如果被用于家具和包装箱制造,完全可以取代木材,四五十年可以节省一个小兴安岭。”前不久,刚从山西太原归来的刘庆喜信心十足地介绍着自己的得意之作。这项名为葵花秆剥皮去芯机的发明获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和国家发明专利,他还与山西省太原市中北大学的化工与环境学院达成合作意向。此次去太原,正是中北大学邀请刘庆喜前去考察和洽谈的。

刘庆喜是个爱折腾的人,即使已经68岁,即使被查出患有肾癌,他也没有停止“折腾”。

1964年,已经参加工作的刘庆喜考入包钢技校学习机械制图,只学习了一年,就开始了,但这一年的学习对他来说却受益终身。

改革开放初期,刘庆喜开了一家木器加工厂。一个偶然的机会,他用氧化镁、氯化镁、玻璃丝、混凝土以及添加剂加工制作的一款“玻璃丝”门大受欢迎,这款门的特点是造价低、不易变形,而且生产工艺比较简单。在经过相关部门的鉴定后,1995年,这款门大量投入使用,刘庆喜一年净赚25万元。

但因为不懂得申请专利,销路很好的“玻璃丝”门引来大批跟风者,不到3年,这个给刘庆喜带来巨大利润的加工厂倒闭了。稍作休整后,刘庆喜又将目光投向了三合板工艺门。但在与南方工艺水平精湛的工厂竞争中,2006年,刘庆喜的三合板工艺门加工厂也面临倒闭。

创业屡屡受挫,刘庆喜也在不断反思。他体会到要想上马一个能挣大钱的项目,首先要与时俱进,甚至要有超前的眼光和头脑,这样产品才不会很快被淘汰。

一个偶然的机会,刘庆喜在自己的加工厂中发现,用葵花秆皮压的板耐用,不变形,无污染,而且还响应了国家废物利用的号召。可是怎样才能将葵花秆的皮和芯快速分离呢?

通过上网查找,刘庆喜发现,全国各地有很多实干家也有类似想法,只是因为葵花秆皮芯分离造价太高,这一技术一直没有普及,刘庆喜一下子找到了方向。从此之后,发明出一台能将葵花秆皮芯分离的机器一直占据着他的思维,白天想、晚上也想,在得到家人和同学的支持后,他打算在自己的工作车间里研究发明一台葵花秆剥皮去芯机。

于是,刘庆喜又捡起了50年前学习的机械制造技术,测算、画图、制造机器……这位年过六旬的老人整天泡在工作车间里。因为车间里堆放着很多葵花秆,为了安全,这里从不生火炉。冬天冰冷阴暗,刘庆喜的手裂出了好多血口子。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7年,第一台机器成功造出,但它只能为半个葵花秆剥皮,于是刘庆喜又将机器拆了,重新改进、制作、安装。很快,第二台机器也完成了,只是这台机器需要人在旁边不断地添加葵花秆。要求完美的老刘没有犹豫,继续拆了重造。就这样反复了六次,第七台机器终于可以全自动并完整地为葵花秆剥皮,而且生产成本低、生产效率高。

在此期间,刘庆喜家人的态度也从支持变为不支持。“退休5年,本以为他能多在家待待,享享清福,没想到他还是天天不着家,大事小事一概不管,比上班时更忙。”刘庆喜的老伴说,儿女们不支持的原因是担心他的身体。2011年底,刘庆喜被检查出患上肾癌,那时,正是葵花秆剥皮去芯机研究最关键的时刻。刘庆喜一度在内心感叹,“如果再给我一年的时间,绝对可以拿出一台成熟的机器”。正是凭着这样的信念,刘庆喜做完肾切除手术后,只在医院养了9天就出院了。“别人得了癌症吓都吓死了,他倒好,像没事人一样。”刘庆喜的同学周茂森说。刘庆喜这几年的成果离不开这些老同学的支持,出钱的出钱、出力的出力,他们这些自发的行为主要是感动于老刘的执著和坚持。

2011年,刘庆喜的剥皮去芯机获得国家发明专利,2012年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拿到专利证书的刘庆喜在兴奋之余仍觉得美中不足,他的梦想是能将机器用在产业中。这一想法得到了中北大学的支持,中北大学化工与环境学院院长曹端林称,刘庆喜的这一发明解决了学校的一个难题,要将此作为专门的课题研究。

“解决了这个技术难题,再将葵花秆皮压成板材,这在环保节能方面也是重大的突破。”刘庆喜算了一笔账,国家每年用于工业包装箱生产的木材大约是1000万立方米,每年全国葵花种植面积约1360万亩,保守计算,每亩葵花秆生产半立方米板材,每年葵花秆的利用就可节约500万立方米木材,而小兴安岭活立木总蓄积大约为2.4亿立方米。据此计算,使用葵花秆皮作原材料制作家具、集装箱,四五十年节省一个小兴安岭的木材不是难事。

“当年搞发明可能是为了致富,而现在这个岁数,只是一心想给子孙后代留些什么。”刘庆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