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乡镇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简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乡镇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简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在中学教育改革进程中,历史课程的改革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乡镇中学的历史教育改革尚未正式起步或处于起始阶段。对于改进乡镇中学的历史教学以及教育改革而言,有许多客观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必须寻求相应的办法予以解决。

关键词:乡镇中学;教育改革;历史课程

中图分类号:G633.5?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8-0078-03

在过去或传统的中学教学中,历史一直被看成是一门副科,主要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在偏重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的情况下,历史学科往往不被重视,相应地不少课程教学就逐渐滑入教师照本宣科、学生随性选择听或不听的局面。近年来,在全面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随着高考内容和模式的变化,这一情况才开始发生改变。与以前相比,历史学科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但其教学模式和方法,仍是教师一味灌输知识以提高考试成绩,却不管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消化历史知识。

令人欣慰的是,为了与教育改革相适应,中学历史教育与教学开始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参与课堂和发表自己的观点,注重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和理解历史。不过,全面教育改革背景与过程中的中学历史教育与教学,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下面以乡镇中学为例,对于历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做一简要分析,以期对中学历史教育与教学改革的普及、深化和完善有所帮助。

一、学生学习历史的自主性没有得到切实提高

中学学生自主性的培养和提高一直都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学习自主性的缺乏则是一种常见现象,对于任何学科而言都是如此。就历史学科而言,除了个人成长阶段的因素,即由小学进入中学的学生,其学习的自觉性和自制力均不高以外,还有相对特殊的外部因素,其中有些还与过去或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和方法有关。

其一,历史学科是学生由小学进入中学之后的新课程,学生对其本应充满新鲜感,但这一时期的学生也正进入或开始进入青春期,逆反心理较重,因此对于他们认为没有兴趣或不甚重要的科目,就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和自觉性。

其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应试教育思维和模式还没有得到明显的改变。在学生乃至部分教师眼中,对于考试和升学而言,只有语文、数学、外语等才是头等重要的正科目,而历史则是只有次等重要的副科。因此,在实际的教与学的过程中,对于考试总分占主要比例的科目即语文、数学、外语就成了重心,对于如历史学科等所谓的副科,则并无严格的要求。即使对于高考而言具有相当的重要性,历史学科也没有得到切实的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够重视,学生相对应付的现象基本上是一种常态。结果就是历史这个需要长时间不断积累的科目,就被分解成了零散而不系统的知识点的简单讲述与死记硬背,从而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无助于他们对历史本身的理解和认识。

其三,认识历史需要很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历史既是一门新学科,又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因此,只有在升学压力之下,学生才强迫自己去学习和记忆,以期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尽管如此,学生们还是会基于多学科压力而在事实上偏重于所谓的主科。对于历史这样的副科,力不从心的情况也已是司空见惯,致使学生有意无意地放松了对这一学科的学习。然而,历史是一门需要记忆的科目,而且要反复记忆和练习,学生一旦放松对历史的学习便会导致历史成绩下滑。

要学好历史知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是内部因素。因此,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便成了最核心的问题。“轻初重高”是中学的一贯教学方法。由于中考中历史所占分值比例小,仅75分,对中考的总体影响不大,致使学校老师和学生普遍不重视;在高考中,历史被划分到文综,分值为100,有明显提高,这也引起了老师和学生的充分重视,这在课时安排上也能看出来(初中一般每周两学时,高中一般每周四学时),提高了历史科目在中考中的分值比例,能引起学校老师和学生对历史的充分重视。上述课时安排形成了初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普遍不高,学生对历史的学习显得慵懒和懈怠,这就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丰富课堂内容和形式,活跃课堂气氛,增加课堂趣味性,带动学生参与课堂,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让学生爱学习,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只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了,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此外,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也是很有必要的,教师的个人形象影响着中学生的听课状态,不少学生以个人对授课教师的喜恶来决定是否喜欢授课老师所担任的科目。如果教师在学生当中的形象不够完美或魅力不够,就会让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吸收大打折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特别注意个人形象,让学生喜欢授课教师,对其担任的相应科目产生兴趣,是不可忽视的细节。

相对于学生自身因素,教师的教学能力也是很重要的外部因素。教师的教学设计要完善,要充分利用教学工具,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形象生动。在教学中,老师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当然,智力培养和情感教育也不可忽视。现代教育应该使教出来的学生不仅掌握了理论的知识,还应该具备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就要求新时代的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和文化知识,提高自身素质和道德修养,以求有效地向学生传递先进的、科学的、真实的知识。

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既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1]也就是说,要提高历史教学水平和质量,只有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一方面,学生必须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教师的教学方法简单枯燥,未能给学生以正确指导

中学教育与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首先是教学方法与手段的革新,这一点城市里的中学显然走在了前面。在乡镇中学的历史教学中,教师所用甚至所能用的教学方法仍然是单纯的口头讲述,缺乏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因而无法激起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新课程的开始,关于远古时代的中国历史,基本上都只是简单地介绍元谋人、北京人的大致情况,既缺少相关的故事情节,也几乎没有形象生动的文字和其他材料。那样的教学方法和没有延展性的内容讲授,可以说根本就不能对学生产生吸引力。

其次是教师教学缺乏详细的和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网上资源也丰富了起来,这对任何一门课的教学均属有利因素。有的中学已经开始利用网络资源以增强教学效果,不过,多数教师只是将搜集到的资料给学生作填充式的讲述,而对资料与教材知识的结合和联系并不紧密,故而无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

乡镇中学与城市中学的教育存在差距或差异。比如,乡镇中学的教师基本不会让学生课前或课后收集相关历史资料,也很少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相关讨论和参与教学。学生很少参与课堂,就很难形成发散性思维,历史思维也就难以得到增强和提升,更不能从真正意义上去理解历史。

以四川省达州市渠县某中学的一堂历史课为例。根据课程进度,该堂课讲述“鸦片战争”。据了解,老师没有让学生在课前阅读教材(预习)。在课堂上,老师照本宣科地念完课本内容(考试范围内的内容),却没有向学生提出相关的课堂问题,要求学生作相应的回答;学生也没有主动提出问题向老师寻求解答。整个课堂进程中没有师生之间的互动。在“讲述”完“必要”的内容之后,老师也没有要求学生去进一步了解与鸦片战争有关的其他知识(拓展知识面),只是告诉学生要记住某一部分内容和要点,并强调其属考纲内容。除此之外,老师既没有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也没有讲述教学疑点,甚至几乎没有参照教学大纲进行授课。很明显,通过那堂课,学生只是被动接受了老师传达的“知识点”,对这一段历史,学生可能并没有理解和消化,也没有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该堂课可以说是一堂十足的应试教育课。

这样的课堂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可言,然而这样的现象在乡镇中学中却是屡见不鲜,这就要求教师在今后的教育改革中,要摒弃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在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手段、教学方式,追求创新,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能力。在教学中,不能单纯地只运用讲解法来传授知识,而应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比如在这堂“鸦片战争”的教学中,就可以采用探究型学习法,将探索和讨论相结合,在讨论中达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当然,如此教学就需要教师对课堂进行精心的设计与教师情感的投入,以达到良好的预期课堂效果。每一堂课,教师都必须认真对待,有一个完整的教学设计。课前,让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课堂上,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并寻求解决的方法,以求达到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课堂,拓展思维,对历史事件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课后,布置相关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并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联系的、多维度的思考方式和一分为二、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教具辅助教学。仍以“鸦片战争”的课堂教学为例: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用播放视频的方式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然后提出问题,引发思考,展示地图,让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地理概念,了解当时的世界局势,对历史的发展有一个全局观。同时,教师应注重历史发展的横向与纵向联系进行讲解,[2]使学生明白鸦片战争为什么会在这一时期的中国发生,而不是在其他时间段发生;进而讲解鸦片战争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必然性和偶然性,使学生树立全球史观,而不是片面地理解历史事件,如此即可让学生对学习感到有兴趣、轻松和有效。

应当注意的是,将学生置于学习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并不意味着可以由学生主持课堂,以致忽视了现代教学论的共识,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3]

三、缺乏完善的教学材料和设备

任何学校的教学都离不开教学所需的硬件和软件设备。这方面乡镇中学长期以来都不能与城市里的学校相比,尤其是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和资源。

首先,一般乡镇中学均缺乏图片和图像以及影像设备和资料。比如城市学校早已通行使用的多媒体设备和课件,在乡镇中学中就几乎看不到,因此教师的授课就仍然或不得不采用传统的口授办法。一方面,教学就显得枯燥无味,课堂也变成了教师的课堂,学生只是像录音机一样复制教师所讲的知识内容;另一方面,学生不能对所学的历史知识形成直观的认知,遑论深入的思考;与此相应,学生对历史的兴趣也就打了折扣,最终变成被动记忆,而不是主动地学习和理解。

其次,乡镇中学的图书馆建设基本上都落后于城市里的学校,相关的问题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比如缺乏必要的尤其是教材内容以外的相关图书和资料,以供学生阅读参考,这就导致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仅仅停留在教材和教师课堂上所讲的内容层面。加上学生的学习任务本来就很重,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重视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而轻视历史等所谓副科的现象,因此学生几乎不会主动寻找课外读物,而是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主科的学习上,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隘,对历史问题缺乏见解,这也是学生不能正确对待历史学科和理解历史的重要原因。

政府应对此现象做出相应的措施,比如加大对乡镇中学资金的投放力度,完善教学硬件、软件设施设备。在教学中,为教师提供条件制作课件,采用电教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带动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课堂变得生动、丰富起来。开设图书馆,并大量购置相关课外读物,为学生查阅资料提供有利条件,开阔学生的眼界。

另需提到的是,中学历史课程中的教学内容,特别重视正面宣传爱国主义。于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容易向学生传达错误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而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历史真实的本身,使学生形成不太正确的史观。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既顾及对学生爱国情操的培养,又要让学生了解和理解历史真实现象,这也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意和改进的问题。只有让学生真实认识和了解历史,让他们形成正确的史观,才能培养出具有真正爱国情操的人才。

由于应试教育的缘故,为了追求高分,老师片面要求答案的严密性、标准性,造成学生迷信“标准答案”,遇到问题只是回想老师或教材给出的标准答案,而不积极思考、分析,致使学生的答案如出一辙,全都局限于读死书,背诵考纲、知识点,颇像古代科举中的八股考试,这也会抑制学生思维的拓展和创造性的发挥。

在实施第八次教育改革后,教科书由国定本改为审定本,教材的选择呈现出多样化。这本来是一件好事,但与此同时新的教育改革也对教材的编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如何在历史课程教学与史实之间达到平衡或协调,而不是只偏重于应试教育,这对于客观科学地进行历史教学非常有益。

目前很多学校都在进行教育改革,部分学校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大多数乡镇中学的教育改革,尚停留在起始阶段,有的学校甚至还没有起步。除了部分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或存在不负责的态度之外,其重要原因还是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缺乏相应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前述乡镇中学历史课程教学中存在的诸种问题,或许只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通过这一并不全面的观察和分析,应该可以看到包括历史教育在内的乡镇中学教育的一般状况,以及乡镇中学教育改革所要面对的已经存在的和正在产生的诸多问题。要改变上述状况或解决问题,除了改变教育考试模式与提高教师素质等内在的教学因素以外,还应有相关部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配合,以解决诸如多媒体设备等相对外在的问题。否则,社会期望值非常高的教育改革,就无法普及和深入,或者只会停留在口头或书面上,而不能得到真正有效的实施和实现。

参考文献:

[1]罗建荣.对如何提高初中历史教学的几点思考[J].新课程学习(中),2011,(04).

[2]曾艳.中学历史教育教学创新型培养模式的一点探索――以大河坎中学的改革为例[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15).

[3]郝素华.历史教学中如何正确看待学生的主体地位[J].科学教育研究,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