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摭议语文教学中学生新型意识的培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摭议语文教学中学生新型意识的培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时代的发展、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复兴离不开新型的人才,而教育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培养什么样的人,是教育工作者长期以来研究的重要课题。只有培养有强烈进取精神,有新型思想的学生,才能适应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因此作为教学就要有新的突破,就要站在培养新型人才的战略高度,来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培育新型人才的国家战略的需要。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新型能力的独特优势。因此要通过日常的教学,也即激发兴致,唤醒新型意识;正确评价;激励新型意识;激励鼓励质疑,培植新型萌芽;启迪想象,发掘新型之路等一系列方式,加以有效引导,才能培育具有真才实学的有用人才。

【关键词】人才新型评价质疑想象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3-0030-02

新型意识是一个民族进步,国家兴旺昌盛的动力源泉。素质教育体现了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趋势,其核心内容是培养学生的新型能力,最终目的是造就新型人才。当今世界,知识的更新周期缩短。高新技术发展迅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各国都急需涌现一批又一批新型科技人才。因此,增强学生的新型意识,培养学生的新型能力,越来越受到有识之士的共同重视。作为基础工具课的语文教学,具有培养学生新型能力的独特优势。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新型意识呢?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些有益的尝试。

一、激发兴致,唤醒新型意识。作为教师,要在课堂上不断创设富有变化的能够激发学生兴致的学习情境,才能推动其求知欲,发展其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形成为科技进步作贡献的兴致和志向。新型意识不能只靠教师的讲述来启发,而要在课堂上要注意知行结合,营造兴致氛围,并且精讲多练,激励学生的新型思维,培养能干巧干的动手能力,进而鼓励学生进行小发明、小创造。如在教学《死海不死》一课时,师生先共同讨论死海不死的原因,从中进行了科学的分析,然后要求学生在课后做一些有关的浮力试验,看看水中盐分增多后,浮力有何变化。学生兴致大增,纷纷跃跃欲试,实验后学生提出了不少有趣的新的问题。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上展示试验的不同结果,培养了学生的新型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为寻求真理而标新立异的浓厚兴趣。

二、正确评价,激励新型意识。得到别人的赏识能产生一种向上的动力。教师应采取激励的评价机制,做到赏识学生、尊重学生、鼓励学生,注意保护和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教师首先应给予以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则是第二位的,是可以经由学生集体讨论逐步澄清的。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态度和新型意识的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做到不只是评价学生的做法正确与否,更要注意评价他们的学习态度,参与程度,交往状态,评价学生自身的发展水平及探索新型知识的过程。在评价方式上,要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包括书面的、口头的、奖励的)。学生作业包括习作是他们辛勤劳动的成果。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成果的激励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完善他们的新型精神。如在班中开辟习作园地,为学生的作文"发表"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利用评讲课让小作者读自己的有新意的作文,读后及时在班中鼓励。同时表扬汇编个人、班级的出新的优秀作文集,再配上学生自用电脑绘制出的封面,家长写上序言,进行评比等等。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使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甜头,有利于他们再度增强新型的意识和能力。

三、鼓励质疑,培植新型萌芽。新型意识很大程度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新型意识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所蕴含的新型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末知的心理触角,是新型意识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在教学中对课文思想内容的分析,就要启发引导学生各抒已见,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不要有什么标准答案。只要言之成理,自圆其说,有新型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新型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新型积极性。

例如对于《孔乙己》的主旨,一般教参都认为小说"揭示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是不是一定要这样理解才算对呢?那不一定,其实鲁迅自己只说,《孔乙己》"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定尊于一说,别无他议,数以千计的教师这样教,莘莘学子这样学,再也没有什么新说了。应该说在封建社会,爬上去的知识分子毕竟只是凤毛麟角,没有爬上去的是大量的,但为什么其他人没有成为孔乙己呢?这存在着一个自身因素的问题。孔乙己自身缺乏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学会自下而上的认识才是从学习这篇小说中应获得的启迪。其二,小说中的人们,对孔乙己这样的苦命人是这样冷漠,这样此嘲讽。今天,我们要予以同情与温暖,不能那样冷漠,我们要让世界充满爱,充满人情味。如果这样理解,学习这篇课文才有现实意义。

四、启迪想象,发掘新型之路。思维能力离不开想象力,它能够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而发散正是新型的基础,也是一切发现和发明的基石。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提供机会,精心选择一些发散点,培养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如对有些充满活力诗情画意的诗文,就可让学生在读诗文的基础上充分展开想象,画一幅能够表达出诗意的图画。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然而,从文字到图象,需要进行思维的加工过程。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让学生通过文字表现出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鉴于学生的能力水平问题,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例如,在教学古诗《天净沙・秋思》时,学生就如何在画中表现"小桥流水人家"一句的诗意展开了讨论,各执一词,争执不已。有的学生认为要在房子旁边画一座桥,再画一条小溪绕屋而过,有的认为小溪不应绕屋而过……所有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无关联,怎么画都无所谓。但可贵的是,它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像能力和新型性的思维能力。

教材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内容,可表演性强。这样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如,学生表演《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诗人询问苍天的场面时,他们运用已有生活经验,充分展开想象,创造性的表演。不同个性的学生对作者当时的神态、动作的设计都有所不同:有摸着后脑,一片茫然的,有仰天长叹的,有举双手情真意切抒情的……学生种种表现,不正是新型的表现吗?求新、求异,就是新型精神的所在。在学生学习了古诗,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让他们学习诗中的写作手法,对古诗进行改写。例如,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教学的最后,进行这样的启发:诗中送别的场面是如此感人,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遇到离别的场面,同学转学、亲人远行……在依依惜别之时,大家一定会有许多心里话想说,让我们都来学学作者,把心里的话写成一首送别诗,赠给自己最不舍的人。

在不断鼓励下,学生的灵感得到激发,兴趣盎然,跃跃欲试,纷纷模仿古诗书写出自己的诗篇。我们不强求学生的诗作是否工整漂亮,但是,这样的学习过程,不正是他们一个自超越、自我创新的过程吗?只要有这样的土壤,孩子们新型思想之花必定灿烂缩放。

总而言之,在教学的全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学生新型精神的培养,要能形成有利于发展学生新型思维的教学方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具有新型性意识的精神,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才能成为真才实学的人,才能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