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守好科学教学的底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守好科学教学的底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存在的问题

美国华盛顿图书馆墙上有一句话:“听过了我就忘记了,看过了我就记住了,做过了我就理解了。”确实,“实验是科学之父”,没有实验的科学,犹如人失去了灵魂。浙江省小学科学教研员喻伯军老师多次强调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实验的重要性,并提出“实验是科学教学的底线”。

笔者观察现今的小学科学实验教学,发现有很多地方做得不是很到位。

(一)实验走过场

通过教研活动、随机听课观察了解到小学科学教师大多习惯于书面备好课就去上课,在科学课堂教学中仅仅关注科学知识,纸上谈兵式的“讲实验”是平时课堂教学的主要方式。也有部分教师会利用科学教学参考书后的光盘,让学生看看实验,把“看”实验等同于做实验。

(二)操作不规范

许多教师没有把实验材料准备作为备课的一部分,在上课之前往往不提早准备材料,临上课时才找材料,能找多少算多少,也不管够不够用,能不能用,材料的结构性不强,随意现象比较多。

(三)指导不到位

部分教师准备好了材料,没有事先做一遍,教师自己对实验操作的步骤、实验操作的要点不清楚,不能给学生明确的指导和演示,给学生提实验要求提不到点子上,到学生实验时一旦出现实验失败或失真等不尽如人意的现象,就让学生停下来,换一种材料重新做过,或者告诉学生做出来是错的,正确的应该是怎样的。实验仅仅是过一下场,结论与实验似乎毫不相干。

(四)关注不全面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比较关注实验的结果,对于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细节问题往往关注得较少。如,解剖油菜花,在解剖前,师生共同商量解剖的方法与要求,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学生多,有很多同学操作有失误,如镊子拿的方法错误,油菜花解剖后,各部分粘得不准确等等,而我们在学生展示汇报正确答案后,没有给予操作错误的学生再练习一次的机会,学生也就没有纠错的机会。

二、原因分析

科学课堂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种种不和谐、不规范的场景,由此引发了我们对于科学实验教学存在问题的分析与反思。

(一)科学课程意识薄弱,责任感不强

1.兼职教师多

通过调查我区各小学科学教师现状,兼职教师在科学任课教师中占四分之三以上。一些兼职教师往往以自己所教的语数课为“主业”,把科学教学当作“副业”,主观上不重视科学教学。

2.专任教师忙

科学专任教师的课务普遍一周有15节左右,还要兼顾学校科技比赛的辅导等各种工作任务,精力分散导致对实验教学的重视不够,准备不足,显得力不从心。

(二)科学专业素养缺乏,业务不精通

现任的小学科学教师普遍为师范专业出身或大学毕业,没有科学专业的学习经历,且多数小学科学教师为“半路出家”,可以说是边学边教,造成了目前小学科学教师专业知识储备严重不足,

科学素养跟不上教学要求。

鉴于此,我们不得不思考如何落实课程标准中实验教学规范要求,如何让教师能得心应手地开展实验课的教学,如何引导或指导学生做大量的观察实验、动手操作等活动。

三、解决策略

学生实验操作的规范直接影响着科学探究的效率,关系着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如何帮助学生做到实验操作规范,真正提高课堂探究的效率,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充分的实验前准备

1.提高科学素质,深入研究教材

科学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对科学教师的要求比其他教师更高。科学实验很多仪器的使用,比如滴管的使用、放大镜的使用、显微镜的使用中等,需要教师认真地查阅相关的资料,掌握科学常见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自己会规范地加以使用。

同时,教师要深入教材,吃透教材,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书中的每一次实验,教师都要通过研究教材,明白这个实验要达到的目的,同时对于这个实验操作时要注意的地方了如指掌。

2.备好实验器材,做好“下水实验”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实验材料是开展实验教学的有力保证。小学科学课堂教学要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活动,充足的实验材料是自主操作实验的有力保障。

维护好固有的实验器材。要经常性的检查实验室里的酒精灯、测力计等常用工具,及时添加酒精,检查测力计、橡胶管等,保证实验能正常开展。

精选好课时实验材料。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科学问题,获得科学知识、提高探究能力的基本载体,是学生感受科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科学价值的重要资源。材料很多,需要教师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精心选择,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典型的活动材料。比如,《油菜花开了》一课,教师要为学生准备完整的油菜花,保证学生在解剖的时候,不会出现油菜花的各部分不完整的情况。

做好每一次“下水实验”。教师亲身经历了实验的过程,就容易把握学生在课堂上生成怎样的问题,就可以事先控制导致问题产生的因素,从而有效控制某些与课堂无关的问题的产生。有些问题,即使无法避免,也可以事先想好应对的方法,不至于面对问题时措手不及。如五年级下册《摆的研究》一课,教师自己动手做摆,就会发现许多问题,如摆在摆动时会打转,会碰到铁架台等等,教师在反复实验后,就能想出一些方法加以改进,这样在指导学生操作时就可以尽量避免这些问题出现。

(二)有效的实验中指导

课堂是实施科学教学的主阵地,教师自己会做实验,还不足以保证在课堂上能实施。要让实验课高效,考虑的因素还有很多,如学生实验前的指导、实验习惯的培养、小组如何合作、如何组织汇报交流等等。

1.规范学生的实验方案

制订实验方案其实就是从操作角度对探究作出具体化、程序化的假设,对实验的途径和方法作出恰当选择,对收集证据的范围与要求作出正确判断,对所需要的材料、仪器和技术等作出准备,明确探究的目的和已知条件。

学生要能在教学中制定出合理的实验方案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从三年级开始逐渐地指导学生规范地设计实验方案,从而规范实验操作,提高课堂效率。如,在研究“凤仙花的茎”的作用时,教师提供实验设计表格,让学生口头进行设计,对于三年级学生来说,不需要让他们填写,但经常出现实验表格,学生遇到问题就会潜移默化地用这种模式去设计实验方案。到了四五年级,就可以指导学生动笔写一些简单的实验方案。

2.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

(1)学生认识仪器,知道使用方法

科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情况直接影响着实验的成败,影响着探究的效率。很多仪器的使用有着严格的操作方法及要求。例如,温度计的使用与读数有很多要求:液泡不能碰到杯底和杯壁,不能将温度计拿出水面再读数,读数时视线要与液面相平等。点燃酒精灯要用侧面由下而上点燃,点燃后火柴不能随手扔在地上,要放在不锈钢实验盘中,熄灭时要用灯帽盖灭等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在实验前教给学生,并让学生反复练习,逐渐掌握这些技能。

(2)教师规范演示,不做反面示范

一些实验操作要用到一些科学仪器,必须通过教师的演示,让学生明白这些仪器的操作方法,才可以让学生在实验中进行有效探究。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有序,而且语言也要科学规范,不能口语化。特别要注意的是在演示实验时教师切不可故意做出错误的动作,然后再告诫学生:“这样的操作是不正确的,不能这样操作!”这样反而会给学生造成不必要的干扰。

(3)学生明确目的,自觉进行实验

心理学告诉我们,目的是人采取行动的结果,而动机则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动力。学生明确实验目的,自觉地产生动手实验的内部动机,实验效果就会很好。

如,《比较水的多少》学习量筒的方法,教师可以从前面的几次实验结果引出量筒这一种仪器,再追问学生,生活中哪些地方会用到量筒?通过讨论,学生知道量筒的用途非常广泛,在学习它的使用方法时会更加的投入,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提高实验的效率。

(4)教师巡视指导,确保实验有效

学生小组实验并不意味着我们采取了“放羊式”的教学模式,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甚至突发事件,以免造成课堂的混乱。

例如,在讲六年级“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学生在使用显微镜时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就要巡视,不断地帮助学生,指出看不到标本中微小物体的原因,尽量让每个学生都会正确地使用显微镜,都能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微小世界。

3.规范学生的实验记录

实验操作过程的记录是对探究活动成果的积累,记录的过程又能强化学生对实验目的的认识。记录要及时规范,才能保证数据的真实性。因此,教师指导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要及时有效地记录,逐步养成记录的习惯。

科学实验提倡人人记录。当然,相对动手活动来说,记录显得有点枯燥,对于有些发现,学生心里明白,却找不到合适的语句来表达,教师要尽量使记录变得简洁明了。三四年级的学生平时我们可以教学生用一些符号、图画、简单的词语进行记录。五六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完整地填写实验记录单。

(三)理性的实验后交流

实验后的交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其科学素养的发展。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验后,有了自己的数据和想法。教师要给予学生交流的机会和空间,挖掘学生对数据和现象背后的思维过程,知道学生在做什么,想什么。

1.丰富交流形式,让交流多样化

(1)组织科学交流会

学生在实验探究后,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交流的欲望,提高其交流的水平。科学交流会给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当主持人,派出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的发现,其余小组自发地补充意见,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问题,教师只做课堂的协调者即可。

(2)提供多种交流方式

教师不要把交流局限于说和写上,学生可以用手势、画画、讲故事、绘制表格、表演等等方式来展现自己的发现成果。这样的课堂更生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更高。

2.注重提问方式,让交流更活跃

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的提问要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要有开放性,把学生的注意力从学到了什么转到学生怎样学习、怎样思考上。如“你发现了什么?”“你的理由是什么?”“你与他的不同在哪里?”等问题。这样就能让学生以批判的眼光去审视自己的回答。教师通过层层提问,帮助学生构建了自己的概念。

3.给予思考时间,让交流更饱满

学生经过长时间的实验得到的发现和疑问,都是通过交流和讨论来呈现的。在每一次的交流汇报前,应该给学生时间整理和思考自己的发现,因为有时间才能思考,才会有智慧的生成。

总之,只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准备,在课堂上有效指导学生实验,规范实验教学,就有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更有助于课堂探究效率的真正提高。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瓜沥镇坎山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