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写景的境界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写景的境界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景入画、景入诗、景入文,沁人肺腑;景入目、景入耳、景入心,写景,无非写人。

景可以作为文章的点缀,有时或烘托渲染,或借景抒情,和文章主要内容交相辉映;有时或比喻,或象征,在文中点石成金。景还可独立成文,或写景抒情,或托物言志。人在景中,景是人的参照物,是人的一面镜子,能照见我们的喜怒哀乐、情意志趣,照见我们的思想性灵。

如何练就写景的功夫?功夫当然在“诗”外。

笔者认为,写景有四层境界

第一层境界:“入”的境界――“身体”观察,进入情境。

无论是定点观察还是移步换景,都要求充分发挥视、听、嗅、触、味等的功能。只用眼观察,往往达不到好的效果,你必须全方位地发挥眼耳鼻口舌等的功能,用你的“身体”全方位去采集。静下心来,随意地进入观察的境界。它要求充分发挥右脑的功能,对感兴趣的情境瞬间成像,保存在记忆的镜像站里,需要时再提取出来,按文章主题自如剪辑,按时空顺序写出层次感。观察时用心,写作时进入情境,写景做到生动形象就不难了。比如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读时让你顷刻间会心于春风涂抹出江南底色;会心于春风母亲般温柔的呵护;会猜想春风和江南岸的不期而遇或相约有期。读着这样的诗,春风在你的耳畔,绿意在你的眼前……

细心的观察和注意力的介入,为写景的生动形象提供了保障,接下来的问题就是语言表达方面的历练了。你手中的笔是否能表达你心中所想?你是否能通过文字的媒介来很好地再现心中的情境?要老练到王安石那样“以一当十”的境界,肯定要坐多年的“冷板凳”。

观察和进人情境的功夫是写景的基石,没有这两种功夫,写景就成了无源之水;没有了这两种功夫,写文章只不过是玩玩花拳绣腿而已。

第二层境界:“情”的境界――情景交融,景随情迁。

好的文章写景,似乎是信手拈来,却与文章主题浑然天成。文章剪裁不仅是一种技巧,更依赖于思想和情感的深度来抉择。写什么景,状什么物,大都由“情”择取,不管是缘景生情,还是景随情迁。一切景语皆情语,文章如果没有了情味,就是一潭死水。朱自清的《春》写得绘声绘色,极具感染力,这源于朱自清内心对春深深的喜爱。譬如写野花,“野花遍地是”,此言虽简朴,却有如数家珍般的自豪,作者仿佛置身遍地野花中,尽情地享受野花的无限情趣。“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有人赞叹这两个比喻妙,但如果没有那种对野花的深深眷爱,是造不出这样美妙的比喻来的。即使想出两个喻体,也是生硬的,不可能有“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还眨呀眨的”这般情味。有了情味,野花可人的情状才会在这两个比喻中尽情的绽放。像这样真情自然流露的语句,不是为文造情能够牵强得来的。因此,写景的时候一定要有情的积淀。情积淀越深,景就会越生动感人。

第三层境界:“悟”的境界――形神兼备,参透玄机。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成为默默奉献的生动优美写照,“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概括着人生的某些境地。“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让人联想到新旧事物的交替,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大自然最能启迪人的灵性。景物的意象不仅和人的心境息息相关,而且景物的特征、景物所构成的意境往往和人的品性、形象、精神、气质、胸怀、气度之间常常有着相似的关联,甚至和人的思想之间产生相似性,常常构成某种哲理趣味。品性、形象、精神、气质、胸怀气度、哲理趣味等是人们长期修身养性、博学精思的结果。如诗词的大气磅礴,展现的是一代伟人的襟怀;如《观书有感》展现了朱熹平时对做学问进行的探索。

不可能每个人都成为大家,但一个人成就不了“大我”,还可以成就“真我”;成不了伟人,一样可以心忧天下;成不了思想家,一样可以做一根有思想的芦苇。景可以启迪人们的心智,一个有胸怀有抱负有思想的人,也更能在景中得到陶冶。风景就在身边,不一定要去远方,关键是看有没有一颗能够欣赏风景的心。我们要做的是努力成为一个有志气、有思想、有情趣的人,然后,投身到景的怀抱去体悟、捕捉那些和人情感、性灵、思想息息相关的元素,去做天马行空般的联想和想象,还景以生命,给景以哲理和艺术的升华。

做人,是写作的基石。景的境界,便是做人的境界。“悟”不过是发现表达这种境界的手段。你可以“独善其身”“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你也可以“兼济天下”“到中流击水,流遏飞舟。”总之,景中凸现着人的精、气、神。做人到哪种境界,景就能写到哪种境界。

第四层境界:“忘”的境界――天人合一,物我两忘。

人是自然之子,从自然中来,最终回归到自然中去。人原本就是和大自然合二为一的。人从大自然中独立出来,但在对大自然投入的情感体验中,往往又会产生最原始的皈依,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便是人向自然的皈依,成为大自然一部分的随意、自由、欢愉。陶渊明能够在喧闹的人世全身心地投入到大自然的体验中,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得到心灵的宁静和愉悦。是难能可贵的,所以陶渊明的诗也是难能可贵的。读曹操笔下的《观沧海》,“沧海”分明就是曹操,曹操分明就是“沧海”。沧海能够吞吐日月星辰,曹操也有包容日月星辰般的襟怀壮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于谦是在写“石灰”还是在写自己?连于谦都忘了。李汉荣在《山中访友》中有一段直接写他进入了景物角色:“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忘了我是我,物是物,在和景最专注的礼拜中,会有最灵性的启迪。这时,我们要做的只是让它在笔端自然地流露。忘我的投入,物我两忘,才能更好地借物抒情、托物言志。

由写得生动形象到写出情味,折射理趣,透出性灵之美,四层境界由浅入深,相互影响。了解写景的四层境界,才好去做足“诗外”的功夫。“诗外”的功夫下得深了,“诗内”的功夫如何难得倒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