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语文教学中解题的必要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语文教学中解题的必要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多数教案上所讲的解题是包括题目介绍及作者介绍在内的,而我讲的解题是专指对文章题目的解释。作为教师要上好一篇文章,自己得先理解,再设计好一定的程序,分步骤的介绍给学生,也就是让学生有步骤、有条理、有效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掌握这篇文章的主旨。

关键词:语文 解题 题目

语文教学一般是以课本教学为主,但在教学过程中,一般都是有一定步骤的,大多数都是先了解课文标题所表达的意思,再介绍作者生平及作品风格,接下来才是对文本主体进行细微的分析,最后是综合,总体评价。大多数教案上所讲的解题是包括题目介绍及作者介绍在内的,而我讲的解题是专指对文章题目的解释。解题的必要性:我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进行解说分析,首先进行正面阐述,这里暂且拿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的所有篇目来进行分析,看从这些题目中能产生怎样的思考。

1、 词二首《沁园春・长沙》《采桑子・重阳》

这两首词的标题是大多数老师都会进行介绍的,因为词的标题包括词牌及词题在内的,这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已经将其放进了教学目的之中的,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这里我就不再做详细的阐述。

2、 中国现代诗三首《再别康桥》《死水》《赞美》

“再别康桥”顾名思义是第二次离开康桥,康桥是什么呢?这里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第二次与第一次离开又有什么不同呢?“死水”一词,现实生活中的死水,无非就是不流动的水,因为不流动或者没有人清理,里面会盛满一些残渣败叶,最腐朽的势力会在这里滋生,如苍蝇、臭虫、尖嘴蚊等,常给人恶心的感觉,作者闻一多却以此为题,有何深意呢?“赞美”一词是个动词,那么,它赞美的对象是什么呢?它赞美对象的什么品质呢?这些都是读者在一看见题目之后就会产生的思考。

3、 中国现当代诗三首《错误》《致橡树》《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错误”,是谁错了呢?为什么错?是否真的错了?错在所做的事情,还是错在心灵的理解能力?“致橡树”,“致”字很显然是一个动词,是“给”的意思,“橡树”是“给”的对象,那么,给橡树什么呢?是谁给橡树呢?橡树代表的是什么呢?“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大海就会春暖花开吗?“春暖花开”是季节的实际反映,还是一种生活的境界?还是一种梦想?

4、 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致大海》一诗,其结构与《致橡树》有很大的相似之处,这里就不再重复;“篱笆那边”,篱笆那边有什么呢?是人、是事,还是物?还是一种梦想?“我愿意是急流”,在什么情况下,我愿意是急流呢?它的条件是什么呢?我为什么愿意是急流,而不是其他的事物呢?

以上这些都是由题目所引发出的思考,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往往能够从这些思考中渐渐进入对诗文的主题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把握。当然,从训诂学来解“题目”二字,“题”是“头”的意思,“目”是“眼睛”的意思,文章的题目就相当于一个人的头和眼睛,看到了一个人的头和眼睛,尤其是眼睛,基本上就知道了这个人神态及内涵,当然,我这些说法是早被不少先贤提出并大力宣扬的,这是无庸质疑的。

下面再从反面来进行解说:要上好一篇文章,自己得先理解,再设计好一定的程序,分步骤的介绍给学生,或者说得科学一点,是让学生有步骤、有条理、有效地理解这篇文章的含义,掌握这篇文章的主旨。但是,我们在设计教学过程的时候,往往不是按照自己的认识过程来设计,有的就直接从文章的主旨出发来导入,如《致橡树》一诗,这是舒婷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平等、自由、独立的爱情观,一些老师就拿一些经典的爱情诗句来导入,相对性地提出舒婷的爱情观,对舒婷作了一个简单的介绍,便直接进入了对诗歌的诵读与解析之中。并不对“致橡树”这个题目进行分析。这相当于在判断一个人的时候,不看他的眼睛,而是看他的服装及肤色这类包装的东西。假如我们要理解一个人的话,光从他的外表,而不从精神来看,是不能正确的判断这个人的。而眼睛就是人的精神的体现。可想而知,解析题目是很重要的。

不解释题目,有时会给不够细心的同学在理解课文时带来一些不便,甚至闹出一些笑话。我清楚的记得在读高中的时候,我写了一篇议论文,其中引用了方仲永的故事,我记得方仲永是来源于王安石的《伤仲永》,但不记得是老师没有给我们讲解题目,还是我的理解能力有限或是我过于粗心,不知道“伤仲永”是动宾结构的短语,却把它理解为一个人,在作文时,我便把它作为一个人名来引用,高中老师给我勾画出来后,我还去找老师算帐,结果老师又慢慢的给我讲解,我才重新认识了那个题目的含义。而今想起来都觉得好笑。

虽然这只是个别现象,但并不代表着只有我一个人才会出这样的笑话,我相信,作为学生,理解能力是有限的,而且是很有限的,视野是狭窄的,况且学生整体也不是一致的,总存在一些差异性,有些理解快点,有些理解慢点;有些理解深点,有些理解浅一点;这些都是属于正常现象。所以,这就需要老师细心地为学生量身制定一套学生容易理解的教案。

所以我赞同,解析课文从一篇文章的眼睛入手,从题目结构到内容进行解析,这很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对文章的把握。况且,现在中考因为没有考语法知识,所以,初中老师已经没有将语法知识作为重点来进行讲解,致使现在的大多数高中生对短语结构、句子成分等语法知识掌握得太少,这就使学生缺乏了学习文言文的基础;同时,我们在学习英语时,也是按照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来进行解析的,但学生连现代汉语的语法知识都没有掌握好,所以学习英语更吃力了。虽然现在已经有不少老师也认识到学生语法知识的有限,尽量给学生补课,解决学生在这一块的不足,但是,由于时间有限,讲解起来也是蜻蜓点水,浅尝则止。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而语文课上,对文章题目的讲解,有时就牵涉到短语结构,这样做,不仅可以对语法知识进行复习巩固,而且更有助于学生对文章的总体理解,既然对文章题目的讲解有这么多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有的题目本身也没有多大的解释意义,比如,有的诗文直接以“无题”作为题目,这当然也没有必要再在文章题目上下工夫了。但是,这只是个别现象,大多数题目都是很值得认真考究一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