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青年脑梗死患者56例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青年脑梗死患者56例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目的:探讨导致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中青年脑梗死患者56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病因、危险因素。结果:主要危险因素有吸烟、高血压、血脂异常、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酗酒、心房颤动、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结论:高血压病史、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为青年脑梗死患者的显著危险因素。早期发现和控制这些危险因素是预防脑卒中发生的关键措施。

关键词 中青年 脑梗死 临床特点 危险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1.02.016

近年来脑梗死发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特别是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个趋势日益明显,其临床表现特点和病因也备受重视。探讨45岁以下青年脑梗死发病的危险因素,对明确早期干预目标提供依据。

资料与方法

2006年6月~2009年12月收治的45岁以下经头MRI或CT诊断为脑梗死患者56例,男46例,女10例,男女之比为4.6:1。发病年龄18~45岁,平均年龄38.5岁。21~30岁10例,31~35岁11例,36~45岁35例。占同期收治脑梗死的7.08%(56/791)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并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

症状和体征:安静状态下急性起病21例(37.5%),活动中起病35例(62.5%)。头痛4例,纯感觉障碍5例,言语障碍7例,头昏4例,偏盲1例,偏瘫伴偏身感觉障碍26例,纯运动障碍9例。

回顾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56例存在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①高血压病史;②吸烟史;③高血脂症;④心房颤动;⑤糖尿病病史;⑥脑卒中家族史;⑦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⑧高黏血症;⑨饮酒。患者入院后血糖、血脂、血液动力学数据均为我院检验科检测的结果。

统计分析:将记录的资料输入Foxbase数据库,多因素分析SPSS软件包中的Logistic回归方程。组间差异的显著性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差异的显著性用X【sup】2【/sup】检验。

结 果

本组有明确病因者37例,病因不明者19例。病因明确者动脉粥样硬化27例,心源性脑栓塞9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1例。吸烟34例,高血压23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22例,血脂异常20例,脑血管疾病家族史阳性19例,酗酒13例,风心病9例,糖尿病7例,高黏滞血症1例。34例男性吸烟(57.9%)。将9个危险因素引入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各危险因素对脑梗死发生的影响依次为高血压病史、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脑卒中家族史、饮酒、心房颤动、糖尿病史、高黏血症。其中高血压病史、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脑卒中家族史为脑梗死的显著危险因素(P<0.05)。

讨 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局部脑组织因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而发生的软化坏死。起病前多有前驱症状,表现为头痛、头晕、眩晕、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起病一般较缓慢患者多在安静和睡眠中起病多数患者症状经几小时甚至1~3天达到高峰。脑梗死发病后多数患者意识清醒,少数可有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一般生命体征无明显改变。如果大脑半球较大面积梗死、缺血、水肿,可影响间脑和脑干的功能,起病后不久出现意识障碍甚至脑疝、死亡如果发病后即有意识不清,要考虑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

临床特点:45岁以下脑梗死的发病率国内外报道有显著差异,中青年脑梗死在欧美国家占脑梗死患者的2%~3%,国内报道为4.4%~16.1%【sup】[1]【/sup】。我们根据国际较为流行的年龄界定标准,将18~45岁发病的脑梗死定义为青年人脑梗死。年龄36~45岁者发病35例(62.5%),说明脑梗死的发生逐渐年轻化,预防脑卒中应以45岁前作为预防重点。本组男性多于女性,男性病例数占青年人脑梗死总例数的82.1%(46/56),女性为17.9%(10/56)。绝大多数经急性期治疗后,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可能与年龄、血管功能较完整,脑功能的可塑性更强,病情轻,身体整体素质较好,并发症少等因素有关。

病因:以往认为45岁以上脑梗死多系高血压动脉硬化所致,而45岁以下脑梗死则由多种原因引起。近年来脑梗死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这与青年人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生活方式的改变,社会竞争日益激烈,压力增加,吸烟、酗酒率上升等因素有关【sup】[2]【/sup】。分析发现长期吸烟可导致血管内皮抗氧化能力下降,血管内皮功能失调【sup】[3]【/sup】,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和发展。目前证实【sup】[4]【/sup】,吸烟可使内皮细胞增加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等细胞黏附分子表达,同时降低内皮源血管舒张因子血清一氧化氮(NO)的合成和分泌能力,从而造成血管痉挛、血小板黏附聚集,在此基础上形成血栓,导致脑梗死。发达国家20%的青年脑梗死患者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而且其为青年脑梗死患者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国内文献多认为其为病因之首【sup】[5]【/sup】。本组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占病因之首,支持上述观点。这说明动脉粥样硬化在青年脑梗死的发生中可能仍是最重要的病理机制。故高血压病史、吸烟、饮酒、心脏病史、糖尿病史、高脂血症病史为脑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也是促进脑梗死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早期发现,积极干预这些危险因素,是预防梗死的关键。控制高血压和吸烟、降脂就成为了预防脑梗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侯青.高原地区中青年脑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4,4(5):317-318.

2 周华,范超,王娟.60例中青年脑梗死发病原因调查及预防[J].中国康复,2002,17(3):187.

3 Guthikonda S,Sinkey C,Barenz T,et al.Xanthine oxidase inhibition reverses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heavy smokers[J].Circulation,2003,107:416-421.

4 刘永铭,彭晓,严祥,等.男性吸烟者细胞黏附分子和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观察[J].中国循环杂志,2002,17:50-52.

5 王维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