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白族传统聚落之生态精神——适应地质地貌的大理白族传统聚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白族传统聚落之生态精神——适应地质地貌的大理白族传统聚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文章以大理白族传统聚落为对象,从地质地貌的视角,研究了聚落整体形态和民居建筑样式受地质地貌的影响。笔者希冀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对大理山水城市的开发提供理论支持,创造出具有本土特征、适应当地地质地貌的符合时代精神的新人居环境。

[关键字] 地质地貌 传统聚落景观 大理 白族

[中图分类号] P56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3)-1-46-1

地质条件是聚落环境存在与稳定的基本因素,是聚落存在与发展的基础。貌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是地球表层系统的固体下垫面,是聚落建设发展的基盆。可以说地质地貌是影响聚落形态和建筑样式的首要因素。

根据当地的地质地貌,因地制宜的建造人居环境是白族传统聚落的精魂。考察这些前人留下的宝贵财富,从历史中汲取经验智慧,是建设新人居环境的必然要求。

1 大理地区地质地貌特征

1.1地质构造背景

大理境内的地质地貌形成于喜马拉雅山造山运动时期,以老君山、点苍山、哀牢山一线的大断裂为界,构成两大部分地质地貌。东部属扬子准地台区,西部属滇藏地槽褶皱区(又称三江地区)。东部扬子准地台区,西以洱海、红河一线断裂为界,往东深入楚雄州境,为扬子准地台西缘的一部分。西部滇藏地槽褶皱区为州境西部和南部广大地区,东以洱海、红河一线断裂为界,西至怒江、澜沧江河谷,呈南北向纵贯州境。【1】

1.2地貌特点

大理市区地貌特征受苍山、玉案山和洱海控制,形成狭长的坝区。坝区呈西北--东南走向,形成高山、缓坡、平坝和水域混合的多种地貌特征。

坝子西面是雄峻的苍山,坝子东面是玉案山,两山之间是形如一弯新月的洱海。由于苍洱之间的地表多为洪积冲积物所覆盖,由西向东缓缓倾斜,是平均海拔约在不到2000米左右的冲积湖积平原,当地人称"坝子"。 【2】

2 地质地貌对大理白族传统聚落的影响

2.1对聚落整体形态的影响

千百年来,智慧的白族人民在狭长的坝区中利用缓坡、平坝和滨水土地各自的优势,因地制宜建立了自己的美丽家园,形成了坝区大规模块面状的平坝城镇,滨水中等规模线性的村镇和山区小规模点状的村落。

洱海水源充足、风光秀丽,海滨土壤肥美,具备良好的耕作和渔猎的条件。利用洱海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白族人民在洱海边上建了许多渔业为主的小渔村。这些小渔村受湖滨地带轮廓线的影响,布局灵活,整个村落呈现出不规则的线性空间形态。双廊镇、海东镇区都是沿滨湖而建,其聚落空间格局都与洱海岸线密切相关。

山麓地带上有树林、下有耕地,非常适宜人居,因此白族人民在山麓上建了许多的聚落,以洱海西岸的聚落居多。因为地质条件的不同,洱海的西岸、南岸和北岸是沙泥质土,而东岸则多为石质土。因此,海东的居住和生产条件稍差。大部分白族村落分布在洱海以西的苍山山麓上,如太和村、观音堂村等。苍山特殊的地形地貌使得山地中的村落也显示出它特有的特征,村落顺从和适应山体的形态,形成背靠苍山,面朝的洱海,散点分布的景观格局。因为土地的缺乏,山地聚落通常规模较小。山地村落的布局随山势的走向、地势的陡缓,形成不规则的自由式布局。

平坝相对山地是两种不同特质的场所。平坝所具有的地景特征,给人们提供了有别于其他地域类型的物性空间,开阔的空间和便利的交通使平坝的聚落发展成为城镇。大理古城,喜州就是位于苍洱之间平坝上的大型聚落。从聚落的布局来看,平坝村落由于地理环境的广阔,发展规模和尺度都相对要大,且在布局上比较严谨工整,讲究对称布局。

2.2对民居样式的影响

大理白族民居有着独树一帜的建筑样式,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被称为"滇西的一颗明珠"。其建筑形式大都为两层楼结构的三合院、四合院和重院。但是,受建筑所处的地貌环境影响,平坝和滨水的民居建筑与山地民居建筑还是有所不同。比起平坝中的白族民居来,山地民居建筑的体量更小,空间组合形式更加灵活,体现出对地形超强的适应性。

大理位于多个断裂带的交汇点、分枝点和拐点等部位,地震活动频繁,而且震级较高,必然对民居建筑提出较高的防震抗震的要求。

白族民居建筑层高低矮,受震动时摆动不大,受地质灾害影响较小。

民居建筑以木材为骨架,屋架形式为穿斗式和抬梁式,构成了富有弹性的框架,可以把巨大的震动能量消解在结点上。柱子的顶部微向内倾,使整个建筑构架上小下大,有较好的稳定性。柱子用柁礅固定在地面,较稳定,更适应风力大,地震多的地区。柱子常用木料的自然形状,下粗上细,增强了结构的稳定性。白族匠师利用天然弯曲的木材做成无中柱举架大梁和多柱短梁的五柱落地式举架,并在接点的卯榫结合方式上创造了"木锁"工艺,比直梁具有更高的抗弯强度,提高了房屋的抗震性能。房屋连接处多用合柱,在两方房屋相交处的柱子合用一根,或互为交叉,相互扶持。

白族民居常用土墙和卵石墙做隔断。土墙厚实并有收分,重心较大,增强了房屋的抗震性能。卵石墙的历史悠久,砌筑好的卵石墙,曾经多次地震考验仍完好。"鹅卵石砌墙不会倒"被称为大理三宝之一。

3 总结

综上所述,大理白族传统聚落在山地、平坝和滨水三重空间特性的影响下,形成了以洱海为中心,向山区辐射,"大分散、小聚居"的聚居格局。坝区的聚落规模较大,呈规则的布局,发展为城镇;滨水的聚落整体呈线性自由布局,发展成村镇;山区的聚落规模较小,呈自由式点状布局。民居建筑的结构和建造技术独具特色,形成了建筑低矮、构架稳固、墙体厚实的建筑特点,以应对多震强震的地质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