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招标中的评标方法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招标中的评标方法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4202(2011)11-000-02

摘 要 文章结合笔者实际工作经验,探究出了一套电力建设工程项目专用的评标方法,通过确定各种评标指标,综合比较分析出最优中标人。不只可以为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节约成本,还可以保证电力建设工程质量,以提高电力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 电力建设工程 招标 评标

电力作为国民经济的一项基础性产业,时刻对我国的工业、农业、交通、生产生活等各方面产生着重要的影响,可以说,电力工业的发展水平是我国经济发达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电力工业在我国发展已经有了较长的历程,电力专业理论知识及实践技巧也不断走向成熟,电力招标作为电力工程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知识结构、技术体系已经迈向了规范化、标准化,得到了广大学者及电力专业人员深入研究。但是就目前的研究现状来看,招标中的评标且是一个薄弱环节,评标方式的合理性、先进性、全面性将直接影响着电力招标的结果,从而对电力建设工程的质量造成影响,所以对电力建设工程项目评标方法的研究具有深远的意义,不只是针对电力行业,还将间接的对其它行业产生影响。加电力建设项目的特殊性,一般建设项目的评价体系很难满足评标要求,因此需要结合电力工程实际情况研究出规范的招标评价方法。

文章就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招标中所涉及到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物资四个方面的评标指标进行分类分析,并通过“初步评审”和“详细评审”这样阶段性的方法分别制定评标标准,只有通过“初步评审”的投标单位,才可以进入“详细评审”,然后结合具体报价通过综合分析的方法来确定最优的电力建设工程中标人。

一、概述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招标“初步评审”的评审项目是根据《评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工程建设项目施工招标投标办法》、关于《全面推行电力工程施工、监理招投标工作》的通知、《工程建设项目勘察设计招标投标方法》、《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工程建设项目货物招标投标办法》等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及具体评审项目中相关技术规范的要求确定的,是投标单位必须满足的项目,只有满足“初步评审”标准的投标人,才是合格的投标人,才能进入“详细评审”。“详细评审”是通过“初步评审”后更加细化的评审各个具体的项目。

如上所述,初步评审的内容都是针对实质性的招标文件而提出的,因此不进行详细分析说明在此主要注意以下事项:当发现投标人以他人的名义投标、串通投标、以行贿手段谋取中标或者以其他弄虚作假方式投标的,该投标人的投标应作废标处理。当发现投标人的报价明显低于其他投标报价或者在设有标底时明显低于标底,使得其投标报价可能低于其个别成本的,应当要求该投标人作出书面说明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投标人不能合理说明或者不能提供相关证明材料的,由评标委员会认定该投标人以低于成本报价竞标,其投标应作废标处理。投标人资格条件不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招标文件要求的,或者拒不按照要求对投标文件进行澄清、说明或者补正的,评标委员会可以否决其投标。评标委员会应当审查每一投标文件是否对招标文件提出的所有实质性要求和条件作出响应。未能在实质上响应的投标,应作废标处理。

详细评审是根据与评审项目直接相关的工作而设定的,所以在此较为详细的阐述。

二、勘察设计招标评标

(1)初步评审。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勘察设计阶段对于不同类型的电力工程其招标初评方法基本上是一致的。初评标准包括:投标人资质、投标保证金、资格证明文件、投标文件承诺的工期等相关招标文件所规定的指标。

(2)详细评审。在此阶段具体可以从商务评审和技术评审两个阶段加以实施,因为勘察设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极强的工作,所以首先需要从商务方面考核众多的指标。主要包括投标企业业绩、信誉、获奖,质量管理与保证,人员配备,设计软硬件,报价质量评价,对标书的响应程度,以往工程控制造价措施评价,本工程控制造价措施等。

以上各项指标中,对本工程控制造价措施是非常重要的,以往的获奖情况及信誉和业绩可以说明企业的实力,报价和人员配备重要性相当,其余的几项指标重要性相对较低。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勘察设计技术含量要求较高,所以需要制定技术评标标准,由于不同类型的工程其相关技术不同,在此只介绍主要的技术指标。

1)气象条件:考核所有的投标资料是否按照招标文件给定的气象条件进行设计。

2)规划及布置:审查工程的规划及布置是否适应工程条件与环境,相关指标是否与使用条件一致。

3)基础型式:审查基础选型、基面处理是否与工程条件、环境相适应。

4)专题研究及工程全寿命管理,新技术、新材料的应用:审查招标文件中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论述、专题研究内容,对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5)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钢材量、混凝土量、土石方量、基础、排水沟等。

6)环保水保措施:审查标书中关于环保和水保的内容。

7)工程现场协调经验和能力:通过招标文件内容,审查设计单位工程项目所在地各方面的综合协调能力和协调经验。

8)本项目可研设计:通过投标文件了解设计单位在本项目可行性研究阶段的工作情况。

9)典型性设计:审查投标文件中典型性设计的内容,对有典型性设计的尽量采用。

10)设计进度安排及技术服务保障措施:审查设计进度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满足里程碑计划的要求,技术服务保障措施是否得力,是否有针对性。

对以上各项指,专题研究及工程全寿命管理,新技术、新材料应用相对来说很重要,其它次之。

(3)综合评价。在通过详细评审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对通过的各个投标进行报价计算,

然后根据电力工程勘察设计招标的特点,主要考虑的是技术方案是否可行,所以技术部分所占的权重较高,其为70%,商务部分及报价各占15%,可以通过打分的形式,评出最优投标人。

三、施工招标评标

(1)初步评审。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招标的初评,是将实质上不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的投标按废标处理。其相应标准大部分和勘察设计阶段的一样,只是添加了施工专业相关指标,如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施工工期、工程质量、已标价工程量清单等。

(2)详细评审。其商务评审和上述勘察设计阶段大致相同,施工招标的商务评标,一项重要的内容是考核施工单位的经营状况,通过审查经审计的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了解企业的综合实力;其次是对合同条款的相应程度、报价格式是否符合要求、报价内容是否完整、单项费用比较是否合理;其他的指标,如营业执照、荣誉证书、银行资信证明、重和同守信用证书、企业信用证、主要材料用量、保修服务承诺及对招标文件的响应程度等在评标时重要性较轻,所占权重较低。施工招标的技术评标,重要的内容是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它是指导整个施工的综合性文件;其次是施工总平面布置是否合理,施工网络进度计划是否满足整个工程的里程碑计划目标,主要的施工设备能否满足工程施工的要求,同时还要考核施工队伍同容量工程的施工经历;其他考核内容,如项目经理的能力、技术负责人情况、主要劳动力计划等指标重要性次之。

(3)综合评价。其方法一样,但各个部分的比重有所不同,技术部分缩减至40%,商务和报价部分分别为30%。

四、监理招标评标

监理招标评标的初审部分与上述两个阶段是相似的,通过初评,将实质上不响应招标文件要求的投标按废标处理,在此不再重述,主要对详细评审部分进行阐述,其商务评审重点考核一年内监理项目的安全事故指标、质量事故指标、近三年监理的同类工程获奖情况、相似工程的监理业绩,这些指标的重要性基本相当;其次考核的是企业的质量认证和对招标文件的整体响应程度。技术评审则重点考核总监的资格业绩和项目团队的资质业绩,各项监理目标的控制体系与措施、监理的方法与程序、服务规划,监理各阶段的工作建议次之。根据监理招标的特点,重点考核技术部分,其比例占到了80%,技术和报价分别为5%和15%。

五、物资招标评标

电力建设工程项目物资招标可以细分为设备类(如变压器、断路器、隔离开关等)和材料类(如电力电缆、钢芯铝绞线、OPGW光缆等)两种,其在初审、详审部分的方法和上述各个阶段的方法相似,物资招标的商务评标,首先考核投标人的经营状况,通过经审计的近三年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了解其综合实力;其次检查对合同条款的响应程度、获得的荣誉,检查报价格式是否符合招标文件的要求,报价内容是否完整,单项费用比较是否合理,是否有售后服务体系;其他项目重要性相对较轻。物资招标的技术评标,重点考核生产技术、制造工艺、质量水平、单项费用、售后服务、供货范围、产品能耗等内容。但在综合评价时,需要根据物资招标的类别,在确定各个部分不同的比重,设备类技术部分为40%,商务和报价都为30%,而材料类技术部分为30%,商务和报价分别为30%和40%,设备侧重于技术,材料侧重于价格。

六、结语

不同的电力建设工程项目,其评标细节会有所不同,但其总体评标方法的相似的,文章综合电力建设工程项目招标和评标具体实践,论证了综合性的评标方法,为电力招标工作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但在我们实际运用过程中,随着国家新的管理文件的出台,还需要不断完善评标指标体系,达到节约资金、保证质量、确保工期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程志贤.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理论与实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2]张茂群.电力项目设备采购招标评标研究.北京:华北电力大学.2008.

[3]杜栋,庞庆华,吴炎.现代综合评价方法与案例精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戴益文.工程项目招投标评标方法研究.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3.3:83-84

[5]郝丽萍,梁春艳,谭庆美.招标工程评价方法及应用研究.天津大学学报.2001.34(4):515-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