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怎样识辨古玉的沁色?(3)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怎样识辨古玉的沁色?(3)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吴树:张先生,前两期我们就古玉沁色及相关识别方法进行了对话。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本期谈话是否可以着重谈谈作假古玉在沁色方面的手法和表现呢?

张慧:好的。沁色看似复杂,但却是鉴别古玉真伪的重要方法。在实践中,要心细如发,并配合一定的工具。

吴树:哪些工具?

张慧:也很简单,一般条件的,有一支强光灯、一定倍数的放大镜就行。关键是心要静,而且观察谨慎入微,还要结合古玉器的玉质、器形、纹饰、雕工等综合鉴定。

吴树:说起来简单,操作起来还要较丰富的经验与理论常识吧。

张慧:是的,玉器接地气,其各色之沁,皆由外而纳于内。无论作伪的皮色还是作伪的沁色,与天然皮色的特征比较是明显的,用肉眼鉴别或辅以放大镜、显微镜并不难区别。

所谓“钙化”、“白沁”、“鸡骨白”现象的产生原因主要是透闪石晶体中的结构水,蛇纹石晶体中的结构水和结晶水,以及阳离子钙、镁的部分流失,导致堆集密度降低、显微结构变松。有时在玉器表面形成膜状的氧化钙、氧化硅(呈现玻璃光现象)、褐铁矿、叶蜡石、高岭石等,初上手时,具有以一定程度的滑腻感。

有的收藏家偏爱鸡骨白、牛毛沁等特殊的沁色,认为这些是不可仿的特征,殊不知现代科技手段作伪“沁”已经达到很高水平,没有绝对不能仿制的情况,特别是一些老玉新作或残器改制的所谓“古玉精品”。

吴树:您所学专业是化学,这对于识辨玉石及沁色的化学反应来说有一定的优势,能就这方面具体谈谈各种真假沁色的不同区分吗?

张慧:行,那我们分5重沁色的表象来谈吧。

1.仿“牛毛纹”:将雕刻、抛光好的玉件经“白灰皮”处理后,加热产生像“牛毛”、“血管”等一样的细小裂纹、裂隙,再放入调有一定浓度的溶液里(牛毛纹用氧化铁溶液、血丝纹用氧化锰溶液)淬浸。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裂纹深浅大小均匀,裂隙中的颜料沉淀物深浅大小也均匀,较大裂隙中透光观察,里、外部位颜色没有过渡变化。如果将整个物件放入二碘甲烷溶液里观察,则牛毛纹、血丝纹现象更为清晰。牛毛纹、血丝纹现象很强的玉件,折射率也会明显增大。

2.仿“玻璃光”:天然透闪石抛光后应是油脂光泽或玻璃光泽,古玉受沁出土时,表层有的有一些“钙化膜”或“玉髓膜”,在瞬时与空气接触后失水氧化为一层具有“玻璃光泽”的薄膜,玉件呈现出温润晶莹之感。仿旧作伪者为了模仿此效果,往往在作伪处理过的玉件上用环氧树脂、“水玻璃”、二丁脂、硅酸铝溶液、磷苯二甲酸、乙二胺等配制后涂抹,再用中温烘干,打磨、抛光,使之产生“玻璃光”。有经验的鉴定者用放大镜、显微镜细致观察时可见:“玻璃光”属于假玻璃光泽,应为树脂光泽或蜡状光泽;有流纹状效应,涂料涂抹时厚薄不均;有“毛细管”状或龟纹状浅裂纹,而这些裂纹浮于表面,不与晶体交接;与“玉肉”晶粒间有一定的色差;由于硬度低,表面划痕常见。有些“玻璃光”是用蜡涂抹的,上述现象更明显。

3.仿“铁锈黄”:是用铁锈水浸泡玉器,使其表面有铁锈颜色,现代染玉方法奇特,多样,又多为保密,识别时一是要想办法多看一些染玉作品,一是要记住出土玉器的颜色特点。

4.伪造“桔皮纹”:雕刻、抛光后的产品,放入酸性液体中浸泡若干时间,使之表面腐蚀,产生“白灰皮”――“鸡骨白”。由于透闪石的纤维状变晶交织结构,其断口呈参差状,经细磨、抛光后,表面光洁、圆润、平整。但经酸腐蚀处理后,由于表面颗粒不均匀,溶解速度不一,因而形成凹凸不均的“桔皮状”,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很容易看见,而且表面颗粒边界模糊。特别在有些颗粒较粗的部位,由雕刻引起的崩裂,断面已没有了光泽,棱线也不挺拔、锋利。

5.作“斑癣”:将雕刻、抛光好的产品,涂上氢氧化钠,包裹上石灰(氧化钙)等碱性物质,再放入锯末或其他介质中焖烧若干时间,使玉件在还原条件下表面失水疏松,从而产生“白灰皮”――“鸡骨白”。这种玉件,由于受热不均匀,导致腐蚀程度不均匀,用放大镜、显微镜观察,很容易看见“癣状、斑状”色差明显的“鸡骨白”,雕刻轨迹随着受腐蚀程度的不同而显得时明时暗,受腐蚀程度越强的部位,颜色越浅,质地越疏松。

吴树:“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看来对于每个古玉爱好者来说,具备分辨真假玉沁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交易时迅速判断皮色、沁色、作旧之间的区别,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是现代仿制的古玉,采用留皮、巧色工艺越来越多见,这就给人们在鉴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您怎么看待这些问题?

张慧:您说的情况的确存在,但藏者若认真加以审视,综合加工工艺、刻痕工具的特征、形制纹饰、皮壳氧化痕迹、沁色在工痕处是否延续等现象作出整体判断,应该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打眼。

吴树:就是说,要准确判断真假玉沁,还必须具备综合知识。

张慧:是的。古玉鉴赏,需将材质、器形、纹饰、雕工和沁色这几个方面的信息加以综合评定,这种组合必须是十分和谐的组合,不应该出现互相矛盾的现象。即所有的信息都明确无误的告诉你,这件玉器只应该是某个时代的产品,而不是其他。如果出现互相矛盾的现象,就是“信息紊乱”,出现“信息紊乱”的“古玉”很有可能就是伪古玉!因此,建议古玉爱好者和民间收藏家不断熟悉古玉各方面的特征,从偏执的理念和不健康的审美观中解脱出来。从美学的角度,传统工艺的角度,文化的角度,历史的视角,对古玉所蕴含的丰富信息作全面、细致的研究,才能感受到古玉收藏的真正乐趣。

吴树:欣赏古玉五彩缤纷的沁色,的确是藏者一件赏心悦目的美事。很多朋友在收藏古玉时,经常碰上沁色发生变化甚至褪色的现象,留下遗憾。您在这方面有何经验之谈?

张慧:您说的现象很多,在此我提醒藏友们注意,古玉有几怕,一定要严加防范:

1.古玉怕火:长与火近,色浆即退。如果古玉用火熏或烤,玉质就会受损,颜色变暗,甚至褪色,商代和元代都出现过大量的火烧玉,玉质不自然白化,表面枯槁,包浆全无。虽经长时间盘玩,仍然无法恢复,成为死玉。

2.古玉怕煮:有人认为用开水煮古玉,可以消毒去秽,很多人只佩戴煮过的古玉。其实不然,如果古玉在热水中煮沸,会影响到古玉的包浆和沁色的层次,表面会变得黯淡无光,老包浆消失后,还会在表面留下一层粉状的矿物质沉积,难以恢复往日熟旧颜色,这也是伤玉。

吴树:哈哈,我就经常干这种蠢事!

张慧:何止先生一人!我遇到很多民间藏友,均有此不良习惯,毁玉无数,特此提示,切莫再犯。

3.古玉怕油:有人爱玉,常用油脂涂擦玉表,有人用鼻油,有人甚至用“大宝”,认为玉质会更润,这种观点实为大谬。会封闭玉器表面自然的缝隙,让内外物质无法交换,玉里的灰土就难以退出,时间久了会令古玉黯淡无光。真正盘玉的方法是使用柔软的白布轻轻擦拭,避免直接接触皮肤,减少汗水和油脂对古玉的影响。

古玉历经了时代的变迁,在内外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玉质结构和物理特性都已经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变化,更要注意保养,才能长期收藏鉴赏。在盘玩过程中,不断观察玉质和沁色的外在变化,也是古玉收藏的乐趣之一。假以时日,定能精光内蕴,恢复往日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