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心理学中的责任扩散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心理学中的责任扩散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由于美国的“吉诺维斯”事件的发生,心理学家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调查后发现:这种现象不能仅仅说是众人的冷酷无情,或道德日益沦丧的表现。因为在不同的场合,人们的援助行为确实是不同的。当一个人遇到紧急情境时,如果只有他一个人能提供帮助,他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对受难者给予帮助。而如果有许多人在场的话,帮助求助者的责任就由大家来分担,造成责任扩散,每个人分担的责任很少,旁观者甚至可能连他自己的那一份责任也意识不到,从而产生一种“我不去救,由别人去救”的心理。人们开始接触“责任扩散”这一个新词!而后并将责任扩散引入生活中,并结合中国的具体案例和事件进行了更进一步的分析和了解。

关键词:责任扩散效应;旁观者效应;营造精神家园

一、什么是旁观者效应

(一)中国生活中的事件

2009年4月27日夜,在平顶山宝丰县建筑公司附近,一歹徒将一名23岁的女青年摁倒在地,实施。女青年大声呼救,然而令人痛心的是闻声而来的10多名“好事者”竟然没有一人出手制止。直到从此路过的林先生打电话报警,民警赶到现场后,暴行才被制止……当然,类似的报道如今不少。显然,受到社会齐声谴责的这10多名案围观者,正是社会心理学“旁观者效应”中的典型表现者。有一种暴力叫围观 发人深省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旁观者效应”的发生呢?就总体而言,实质并不一定就是所有旁观者都存在心理缺陷,鄙人以为,而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正是“三个和尚没水吃”效应的再版!

(二)对旁观效应的理解

旁观者现象指在紧急情况是由于有他人在场而没有对受害者提供帮助的情况。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与在场旁观人数成反比,即旁观人数越多,救助行为出现的可能性就越小。

它是由John Darley和Bibb Latane首先在实验室进行研究的。在实验中,试验者或是一个人进行实验,或者同多个试验者一起进行。实验包括从房间的排气口排出烟,一个女人摔倒并受伤,一个女生突然抽搐等。研究者记录下在这些情况下试验者是否干预,如果干预,要花多长时间才行动。实验表明在有他人在场时,救助行为都会受到抑制。这便是所谓的旁观者效应。

可以从国内外的案例中看出责任扩散与旁观者效应紧密相连!都是在以一个“外人”的角度对发生事件的理解和行为。

(二)两者的关系

1.达利和拉塔内的研究

人们通常以为,发生紧急危难事件时,旁观者越多,事件中的受害者得到救助的机会就越大,但凯蒂一案却表明事实并非如此。经过研究,达利和拉塔内发现,公众愤怒情绪所指向的“旁观这一事件的人竟然有38 位之多”正是导致众人围观、无人救助的真正缘故。

2.社会学理论观点

是因为突发事件中,旁观者们共同承担了某种社会救济责任。具体而言,如果现场只有一位旁观者,那么他或她就会承担全部责任。如果现场有两位旁观者,那么每人各自承担50%的责任。如果现场有100位旁观者,那么每人仅承担1%的责任。总之,旁观者的数量越多,每个人所承担的责任就越少, ①即多个旁观者在场时,所有人都相信别人会采取积极的干预行动。这种心理依赖导致了他们的见危不助。

3.两者的影响因素

(1)在诸多直接或间接影响人们是否实施救助行为的因素中,个体因素首当其冲。

(2)群体因素

个体在紧急状态下的行为决策还受旁观者的态度、意向或行为的影响。个体冷漠行为的倾向性与旁观者的人数呈正比相关,即在有人需要紧急救助时,在场人数越多,单个人出面救助的可能性就越小。他人在场时个体心理有如下特点:第一,匿名性。许多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临时性群体,个体之间互不认识,陌生人与匿名者的身份可以有效地帮助个体屏蔽掉因不实施救助而承受公众否定评价的压力。第二,丧失责任感。个体单独面对紧急状态时,在责无旁贷的责任感的驱使下反而会表现出利他行为。但在临时群体中,个体在心理上很容易与别人实施责任分摊,从而减弱自己不救助他人的内疚感和负罪感。这就是达利他们所说的“责任扩散”效应。第三,群体淹没性。在群体中个体的个性往往被群体性淹没,其活动作为群体行为的组成部分而具有群体性意义。这种情况下,个体的情绪、思想和活动易与群体统一,喜欢观察别人的反应,参照效仿他人的行为模式,主动放弃个体性的独立存在。

结论:

是该全民德育教育了,很简单的例子,在公交车上,位置已满,但你是坐着,且靠前门较远,接着一位老大爷(总之是老、弱、病、残、孕、幼之一)上车了,你是马上站起来,还是坐着看看前面乘客的反应,静观其变,有人起身,我不起;前面的人都不起身,老大爷走到你身边了,这时你是想为什么大家都不让座,还是马上起身让座?如果这时你是选择想想,当你想通了“哦,这是责任扩散现象,车上的人都认为别人会让座给这位老大爷”,旁边的一位小女孩已经起身让座了……当然最好是老大爷上车,大伙马上让座,别让老大爷走那么多路,此所谓“礼之用,和为贵”。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试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其实很难,每个人都习惯了“以自我为中心”……从更大范围上看,“勿施于人”是不够的,其他动物呢?“清华大学生硫酸泼熊”“虐待流浪猫”等事件曾在一段时间频繁在网络热点中出现,我们这时候为08年北京奥运,才评选这五句精华,那如果奥运不在北京开,这五句何时会出现?德育教育一直在进行,其他相关教育也在宣传或已经实施,这我都知道,但效果一直不见好,这大家都知道,哪儿出现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