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唐胥铁路:“头胎”却是“私生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唐胥铁路:“头胎”却是“私生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京山线上从唐山至胥各庄间不到10公里长的一段铁路,当年叫唐胥铁路,是由中国人主持建造的第一条准轨铁路,从时间上来说,它比上海的吴淞铁路晚了5年,但那是外国人“擅筑”的,建成后又很快被清廷拆除了。唐胥铁路“活”了下来,逐步向两端延伸,建成了现今的京山、沈山干线。

然而,中国铁路的这个“头胎宝宝”,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是“私生子”――李鸿章背着朝廷“私筑”的。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批地方实力派官僚掀起了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接二连三向朝廷上奏,请求“试办”铁路。而清朝最高统治者把铁路视作洪水猛兽,坚决不准。1880年8月,李鸿章亲信刘铭传上书,请求修筑清江浦(属今淮阴市)通达北京的铁路,顽固派群起反对,洋务派坚决支持,这场激烈争论在第二年春天被清廷叫停,上谕:“刘铭传所奏,著无庸议。将此各谕令知之。”意思是,关于刘铭传奏请修筑铁路之事不用再讨论了,还要把这个谕令传达各地。

洋务派修筑铁路的尝试再度受阻。然而此时,李鸿章们筹建的开平煤矿(在今唐山市),却要求立即修筑起一段铁路来,否则,这个煤矿将出现危机。

李鸿章1878年奏准成立了开平矿务局,进口的采煤机也于1879年运到矿区,井下和井上的基建工程同步进行,进展顺利,1881年即可投产出煤。这是中国第一个新式煤矿。该矿“总办”唐廷枢给他的上司李鸿章算过这样一笔账:开平矿挖出的煤,每吨成本2两7钱,如果用牲口车从矿区把煤运到芦台,每吨运费合2两2钱,由芦台用船运到天津,再搬到岸上,每吨约需1两,加上税金,1吨煤到天津市场上,1分钱不赚,已经6两4钱了。这样的价格是竞争不过进口洋煤的,那样,开平煤矿就生存不下去。但如果从唐山修一条铁路到芦台,煤炭从这里下船走水路运到天津或上海,每吨尚有5钱的利润,能与洋煤竞争。他得出的结论是:开平煤矿“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也”。能否建造这条铁路成了开平煤矿成败的关键。

根据唐廷枢的报告,李鸿章于1879年“专折具奏”,请求朝廷允许他在唐山至北塘河岸边的芦台间筑造一条45公里长的运煤铁路。两个对立的政治集团的首领恭亲王奕、醇亲王奕,在这件事上都支持李鸿章,认为这条铁路筑在矿山之中,不会造成什么不良影响。这两票很起作用,慈禧太后居然“奏旨依议”,同意了李鸿章的请求。

唐山要修筑铁路的消息很快传出,顽固派们气坏了,“群臣阻谏”,奏章一封接着一封往上递,认为铁路“利小而害大,利近而害远,利显而害隐”,恳求最高统治者“恪守祖宗成法”,“立予停止”。“老佛爷”突然醒悟,立即收回成命。

铁路不准造了,可是煤矿眼看就要出煤,运煤通道必须解决,唐廷枢们没有别的办法,决定从芦台把运河一直挖到唐山,矿井出来的煤,直接下河装船。挖了一阵,又碰到难题:唐山至胥各庄一段,“地势陡峻,不宜于河”。于是又提出一个“变通办法”:在胥各庄至唐山间修一条“快车路”。

此时朝廷刚下达“刘铭传所奏,著无庸议”的谕旨,唐廷枢不敢提铁路,谎称修“快车路”。李鸿章也不敢顶风上,在向朝廷写的奏折里,连“快车路”也回避了,只说修一条“马路”,并保证建成后用骡马拉车。朝廷这才放了心,下旨批准。

但李鸿章让唐廷枢筑造的,却是一条地地道道的铁路。在封建时代,这可是“欺君罔上”,李鸿章怎敢如此胆大妄为?原来,主持朝政的恭亲王奕是他的后台;李与另一位亲王奕(光绪帝生父、慈禧妹夫),也在修筑这条铁路上达成了共识。因此他有恃无恐。

主持唐胥铁路施工的是英藉工程师金达,1881年6月9日开建,使用的是每码重30磅的钢轨,枕木是产自当地的半圆形榆木,用附近采集的石灰石铺成路基。铁路全长9.7公里,没有隧道和桥梁,5个月就建成了。在采用多宽的轨距问题上发生过争论,唐廷枢等出于降低造价考虑,主张建762毫米的窄轨,金达主张采用英国铁路1435毫米的轨距。李鸿章权衡再三,接受了金达的意见。这使中国铁路在与世界铁路“接轨”问题上少走了弯路。

1881年11月8日,唐胥铁路举行通车典礼,颇为隆重,一辆空平车被改造成一个“高雅车厢”,应邀前来观礼的地方官吏绅商登车试乘,在鞭炮声里开车。“花车”由一台叫做“中国火箭”号的简易蒸汽机车牵引,它是在筑路过程中由金达设计、中国工人以矿用机械零部件拼装而成的,尽管是悄悄地偷着干,还是让朝廷知道了,曾被勒令立即停止,幸而李鸿章暗中支持,终于搞成了。“中国火箭”号拉着观礼车以每小时30多公里的速度开了一个来回,引起轰动。

小火车在唐胥铁路上开行的消息很快传到京城,顽固派立即大闹起来,说是“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于是“奉旨查办”,简易蒸汽机车“旋被勒令禁驶”。其实,葬着清朝14座帝、后、妃陵墓的东陵,远在唐山以北遵化县长城脚下的马兰峪,离唐胥铁路近百公里呢。对于这件事,英国人肯德在他的《中国铁路发展史》中写道:“凡是人的才智所能设想出来的种种可笑的理由,都在清政府的权贵的看法下产生了,他们以此来反对这个(修铁路的)计划。”

小火车被禁驶后,用骡马拉的运煤大车再次行驶于唐胥铁路的轨道上。

唐山煤矿的产量上升很快,靠畜力拉运显然不行。李鸿章只得去向清廷疏通。这时法国侵略者“帮”了他的忙:它正加紧向中国寻衅,中法战争即将爆发,清政府的兵工厂、军舰、轮船急需用煤。这种形势有利于李鸿章说明运用火车头与增加煤产量的关系,以及铁路对加强国防的重要性。清廷终于作出让步,解除对火车头的禁令,并同意从英国购买2台3轴的水柜蒸汽机车,这样,唐胥铁路才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营业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