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我国蔬菜价格波动的经济学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蔬菜价格波动符合蛛网理论,受供求影响较大,不健全的蔬菜市场流通机制,导致“批发价极低,而零售价高涨”的极端现象。采取有效措施平衡稳定菜价,走出“卖菜难、买菜贵”的怪圈,保障菜农和居民的双向利益。需通过细分市场需求,实现信息对称,疏通流通体系,降低成本,深化产销对接模式,提高政府宏观调控水平。
【关键词】蔬菜价格蛛网模型流通体系
生鲜蔬菜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蔬菜业具有其自身的天然弱势:生产环节,生鲜蔬菜生产的区域性、季节性、分散性等特点十分突出,生产过程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性比较明显;批发环节,菜农竞争力弱,没有有效的竞价机制和能力,往往是价格下跌的直接承担者;消费环节,生鲜蔬菜作为生活必需品,消费弹性小,存在消费普遍性和生产分散性的矛盾,消费者往往是价格上涨的直接承担者,从而导致产生“菜贵伤民、菜贱伤农”的矛盾。农产品价格的波动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变数,对通货膨胀有着重大影响。生鲜蔬菜的价格从2010年末的暴涨到2011年4月份的暴跌,经历了“过山车”式的波动。如何采取有效措施平衡稳定菜价,走出“卖菜难、买菜贵”的怪圈,保障菜农和市民的双向利益,是本文着重考虑的问题。
文献综述及理论模型的建立
国内关于蔬菜价格波动的研究多从农产品价格与经济增长、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以及供应链、物流配送等角度展开分析。有的学者采用VaR方法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农产品价格上涨对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的影响甚微,建议政府稳步推进提高农产品价格的措施。也有学者侧重于从农产品销售环节分析,分别提出实现农产品销地批发市场物流配送和农产品社区营销等策略,降低物流成本,从而达到稳定农产品价格的目的。基于上述分析,本文在蛛网模型、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理论基础上,通过分析蔬菜产业的销售情况和流通体系进行研究。
蛛网模型。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如果供给量和价格的均衡被打破,经过竞争,均衡状态会自动恢复。而在新古典经济学中,蛛网理论则通过对属于不同时期的需求量、供给量和价格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考察,用动态分析的方法,论述了生产周期长品的产量和价格在偏离均衡状态后的实际波动过程及其结果。蛛网理论假设在完全竞争下,商品的价格由供给量决定,而商品本期的供给量取决于上期的市场价格,商品是生产周期较长的非耐用品。
政府宏观政策调控理论。政府宏观调控目标之一就是稳定物价。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指出,要把稳定物价总水平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稳定物价是指避免物价出现连续的、普遍的大幅度上涨。西方发达国家一般认为物价上涨在3%以下可视为物价稳定。物价稳定不是说物价总水平越低越好,物价持续走低,同样会给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面对菜价的“大起伏”波动,以及“卖菜难、买菜贵”的极端变化情况,政府应及时出台调控措施。在政策手段上,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加强物价监控和监管。
实证研究
一是我国现有生鲜蔬菜供应情况现状分析。我国现有蔬菜生产基地,其中山东寿光是全国最大蔬菜生产基地,河北张北是全国最大夏季蔬菜生产基地,广西荔浦是水生蔬菜生产基地。商务部数据显示,2009年我国年蔬菜需求量约为6.02亿吨;农业部统计显示,2010年,我国人均蔬菜占有量达470多公斤,比世界平均水平多200多公斤,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总体上讲,我国蔬菜生产基本上实现了周年平衡供应。现实数据反映,生鲜蔬菜的零售价格居高不下,但批发价格频繁波动。2011年4月,山东、河南等地的蔬菜批发价格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大幅度降价,出现了“卖菜难、买菜贵”的极端现象。
二是用蛛网模型分析生鲜蔬菜的价格波动。我国生鲜蔬菜价格波动轨迹符合蛛网模型现象。一方面,生鲜蔬菜的生产周期长,生产规模不易改变,且市场信息不对称,使得农户本期的生产决策往往是依据前期市场价格;另一方面农产品供求弹性较小,所以无论源于供给还是需求方的变化,都会引起农产品价格较大幅度变化。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性,实质上反映了农业收益的不稳定性。
具体来看,导致供给增加的因素主要有:第一,由于缺乏市场导向,信息不对称,菜农盲目跟风,扩大生产。由于前两年蔬菜价格持续走高,加上2010年“千年极寒”和韩国泡菜危机的影响,刺激了菜农种菜的积极性,导致2011年大棚数量较往年明显增加,产量提高。第二,低温天气导致原有一定上市时间差的南北方蔬菜上市时间重叠,各品种蔬菜集中上市造成市场供应饱和。第三,年前涨价舆论的影响引发不少供应商集中扩大库存,盲目投机,2010年的库存在2011年集中出库,进一步增加了供应量。第四,部分菜农的“惜售心理”助长了菜价的暴跌。据调研显示,陕西云阳蔬菜市场上圆白菜在1个月内经历了“过山车式”的价格暴跌。2011年4月上旬,当地圆白菜单价为1元/斤,月末仅为0.08元/斤。圆白菜4月初即可上市,但菜农观望待涨心理延误了销售时机,造成大规模的市场崩盘现象。与此相对,在需求方面,居民蔬菜消费弹性小。金融危机对餐饮业的冲击以及日本地震所引发的核辐射担忧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市场蔬菜消费量。
三是从我国蔬菜流通体系角度看蔬菜零售价格居高不下的原因。目前我国农产品流通体系仍以各地的“农副产品批发市场”为主,不健全的蔬菜流通体系使农产品产销两地之间出现近乎“断裂”的现状,在中间商的支配下,最终导致菜价下跌,造成的损失大部分由菜农承担,上涨则转嫁给市民。
首先,流通环节过多。从菜农到消费者之间包括收购商、批发商、零售商等环节,涉及运输费、燃油税费、摊位费、管理费等层层加价,每道加价10%至15%,价格必然翻番,甚至上涨数倍。其次,油价攀升导致运输成本提高。城市化使城市周围菜地减少,蔬菜运输距离扩大,油价的不断提高直接增加了运输成本。第三,销售环节成本再加价。路途损耗、包装成本、各种检测成本以及去泥、挑拣等人工成本,都会使蔬菜的销售成本提高,导致售价提高。第四,由于我国农产品物流经营分散、技术落后、管理水平低下,导致农产品在途时间长、在途损耗严重。据统计,我国水果、蔬菜的在途损耗率在25%至30%,而发达国家一般控制在5%以下,美国更是控制在1%至2%。居高不下的在途损耗必然会提高物流成本。第五,我国现有的农超对接发展规模远落后于发达国家。2003年,法国农超对接的农业生产量就已达生产总量的60%;2010年在美国该数字是80%,日韩为50%,而中国仅为15%。
四是从政策调控角度看当今菜价。由于信息有限,政府对蔬菜种植难以实施有效的政策调控和指导。首先,调控方向不成熟。政府部门更多致力于农产品种植和农产品价格的调控,未充分考虑到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导致农副产品产业、品种结构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结构,不能基于不同收入状况对市场进行细分,使蔬菜产销结合、适销对路。其次,地方政府出于地方保护设置的壁垒,导致的信息不充分流通。同时,目前蔬菜种植方面的竞争主要集中在全国各大蔬菜基地之间,对于基层政府来说,具体引导的能力有限。再次,政府对农民议价能力和销售渠道缺乏有力支持。菜农缺乏议价能力,在蔬菜生产、批发、销售等环节中,处于最弱势的地位,收购价格往往由菜贩子决定,因此蔬菜价格暴跌时,所有损失往往由菜农承担。同时,我国现有的蔬菜来源,大部分为散户生产,在预防和应对风险方面劣势明显,缺乏良好的避险保障机制。
政策建议
要合理稳定蔬菜价格、做好政府宏观调控工作,应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要正视蔬菜生产者的弱势地位,保证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比如可以比照粮食收购的最低保护价,在兼顾市民消费承受力的同时,对一些基本的蔬菜品种进行必要的生产性补贴和最低价格保护。
二是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信息帮扶,合理引导生产。打破信息不对称机制,建立统一的蔬菜信息平台,及时蔬菜市场行情,提高农民对市场的把握能力。蔬菜产销地政府应完善蔬菜产业链的信息披露制度,定期完整、权威的产销信息,引导农民种植适销对路的农产品,尽量减少因盲目种植造成的供需不平衡现象。
三是健全菜农保险机制,支持菜农投保,建立补救助机制。政府可适当引入能对菜市进行规避风险分析的专业机构,建立一套完善的农业风险保障体系。鼓励和支持农业保险公司为农户提供适当的险种,比如蔬菜价格供应险、大灾险等。设立蔬菜风险基金,以调节短期内滞销带来的价格波动。鼓励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提高种植的科学性和抗风险能力。
四是建立完善的农产品流通体系,取消不合理的中间收费,降低流通成本。相关部门应通过调查分析菜价构成和农民生产成本,并采取措施减轻产销各环节的成本压力,如降低过路费、开办公益性菜市场、免收入场费、减免相关税费等。严厉打击投机炒作、哄抬物价的行为。此外,还应创新物流管理,在大型城市建立农产品物流交易中心,降低在途损耗。
五是疏通产销环节,建立产地直通零售的产销对接模式,继续深化农超对接、农餐对接、农企对接、农校对接。同时,加大执行农产品增值税抵扣政策,减轻对接企业的税收负担,为第三产业反哺农业预留空间。支持菜农与农产品加工企业对接,增加深加工的比例,发展订单式农业。
(作者单位:山东大学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