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对一元训练理论的思考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对一元训练理论的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传统二元训练理论从训练理论的根本理念上分析,茅鹏等专家把其叫做二元训练理论,简称“二元论”。其主要原因是,传统训练理论把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作为构成运动成绩的两个“元因素”,认为只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打好素质基础,才能进行专项技术训练,前者是基础,后者只能在前者的基础之上发展,只有这样,运动成绩才会提高。在此基础之上,茅鹏等专家针对传统训练理论(二元论)提出了一元训练理论的概念,并认为技术和体能本是一元的,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动作技术,也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展。技术与体能,就象形式与内容一样,在客观现实中是无法分离的,只能在概念的指向中,为了思考的需要才认为的给予分离)。

关键词 一元训练理论 二元训练理论 思考

一、一元训练和二元训练理论不同点

(一)训练体系的划分不同

二元训练理论划分为体能训练、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能力和运动智能训练。体能训练又分为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训练。一元训练理论没有进行划分,它认为只有项目本身,体能和技能是不可分的。

(二)理论基础不同

一元训练理论把人体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考察的。它认为运动训练的本质是人体与环境的相互运动中设置和变换种种条件,在生命运动的物质代谢配合下,促使有序状态调整、发展,从现实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而二元训练理论是把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能力的提高作为基础,认为运动负荷总是从量变到质变,由于运动负荷的量的变化导致运动成绩的质的变化,在新的质的基础上进行量变,由新的量变再导致质变的运动成绩不断螺旋式上升。

(三)运动成绩进步的原因不同

一元训练理论认为人体有序状态的调整和发展,是训练致使运动成绩进步的原因。二元训练理论认为超量恢复是运动成绩提高的根本原因。

(四)运动成绩的起落原因不同

一元训练理论认为运动成绩的起落是由“体力波”造成的。由于人体内“体力波”的波动造成运动成绩的波动。二元训练理论认为是由于训练周期性变化引起的。在训练周期的不同阶段,成绩有所变化和波动。不同的训练周期,成绩也有起落。

二、一元训练理论以新的理念,新的思维模式

看待和研究运动训练,尤其是对高水平运动训练方面,一改传统训练理论的基本理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元训练理论为高水平训练找到运动成绩提升的空间

许多教练员认为,运动水平到了极限就不能再提高了。但我们发现,同样一名被认为到了运动水平极限的运动员,调到另外一位教练手中训练,成绩却大幅度地提高。在一个项目上被认为没有希望的运动员,转到另一个项目上,却成为世界级的冠军。这些都表明运动水平极限的概念是相对的,即使到了运动极限的运动员仍然有发展的空间。一元训练理论从根本上找到了运动成绩进步的原因,从而,解放了教练员与运动员的思想。人体是一个大的系统,这个系统的诸多因素中的每一个因素的改变,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系统。因此,人体有序状态的调整和发展,就能影响的运动成绩的发展。如何发现影响运动成绩的因素,如何调整诸因素之间的顺序,是提高运动成绩的关键。

(二)一元训练理论对专项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元训练理论认为体能与技能原本就是一体的,无所谓力量、速度、耐力等素质训练,接近比赛的或超过比赛的训练才是最有意义的。长期的运动训练实践已经证明,随着运动员竞技水平的提高,机体各器官、系统的功能以及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达到了相当水平,而且日趋逼近生理机能的极限,运动员进入高水平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竞技能力的可塑空间逐渐减少,专项成绩的提高日趋缓慢。它导致运动员对训练手段和负荷要求增强,一般的训练负荷和手段已经不能对机体产生作用,因此一元理论更强调直接进行专项训练,其他辅助训练对运动员来讲不但没有益处,更多的起到的是干扰作用。

(三)一元训练理论提倡小周期训练

一元训练理论中的体力波和训练波实际上就是指小周期训练。因为传统的训练理论强调周期训练,这种把全年分为一个或两个周期的训练时间跨度较长,训练效果的好坏要到训练结束后才能评定,很容易使运动员产生动力定型和适应,特别是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可能产生训练效果不佳或产生负面影响。而小周期的训练安排,使得训练效果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发现,及时调整。这种小周期的最大优势是使得运动员竞技水平能够长期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并且使这种高水平能在赛前和赛后不会发生较大的变化,因此能发挥运动员的高水平,使运动员在高水平比赛中失误减少,不至于训练一个样,比赛又一个样情况。

(四)一元训练理论主张以赛促练

1.通过对两种元理论的形成以及理论之间的冲突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运动成绩、体能(身体素质)和专项技术三者之间,并非线性关系,体能(身体素质)作为运动项目的基础具有“个性”,而非“共性”,每个运动项目的体能各不相同,要具体分析具体训练的相互关系.从“二元论”中的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以及全面发展身体素质训练,都不难看出“二元论”追求所谓体能素质基础的共性,因此忽略了体能与技术的统一性:而“一元论”正好弥补“二元论”训练理论的不足,把身体内部的矛盾统一与人体与环境的矛盾统一结合起来,实现了,在生命运动的物质代谢的配合下,促使人体有序状态从现实状态过渡向目标状态,从而支持了运动训练早期专项化。但在其具体的训练过程中,缺乏可操作性(或可操作性不强),难免又会回到传统“二元”运动训练理论中去。可见,二种“元理论”争论的焦点从表面上是体能与技术的分别存在,而其实质在于运动训练的早期专项化认识。

2.运动训练的早期专项化应该从运动选材开始,贯穿于运动员的全部训练过程,在专项化训练下发展的竞技体育,是体能与专项技术的统一体,既要发展符合专项技术所需要的体能又要发展符合运动员个体特征的专项技术。但从实际的运用过程中,一元论提倡运动员的一生,从开始运动实践到退役,都是专项化训练;而二元论却过早地运用在“早期专项化”训练过程中的“专门化”训练阶段,从而割裂了“体能”与“技术”的统一性。

3.无论是传统的二元论,还是一元论,都是从不同的视角对训练理论、训练实践进行理解、分析、归纳和总结,都是为了能够从理论上正确指导训练实践,使之科学化。然而训练理论,已经舍弃了具体训练现象的特殊性、个别性,是对一类运动训练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抽象和概括,因其观察的视角不同,势必会造成训练理论之间在理解上产生偏颇,从而失去了理论的正确指导作用。要解决这一问题,关键不在于“谁的理论发展水平落后于谁”,而在于处理好理论之间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切忌把传统的东西全盘否定,新的思路全部肯定,过分地强调某一方面,这对运动训练理论的发展是不利的。一元论应贯穿到运动员的一生,从始至终,而二元论应解决运动员“专项化训练”过程中的“专门化训练”问题,是为专项化服务的,在实际运动训练过程中,两者应是相辅相成的合作关系。

三、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的构建

现今以“运动训练学”冠名的专著和教材,其体系都是一般训练理论和项群训练理论构成,缺少专项训练理论。但当谈起运动训练理论体系时,多数以一般训练理论、项群训练理论、专项训练理论合称为运动训练理论体系。然而在竞技体育专项训练的过程中,根本就不应该存在一般训练理论和项群训练理论。首先,一般训练理论是对大多数体育项目运动规律的概括和总结,不适用于具体运动项目的专项训练指导,退一步讲,如果在此过程中需要一般训练理论,那么它的定义也不是指带有普遍意义上的理论指导,而是根据专项基础发展需要的,带有专项特征的专项理论。其次,项群训练理论是一个好的方法论,但作为运动训练理论,在具体的运动实践过程中,往往会起误导作用,最后,当前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是全面专项化训练,因此怎样构建专项训练理论,才是运动训练理论体系发展的重中之重。训练由全面化转向专项化、个性化己经成为传统的训练理论创新发展趋势。

四、运动训练的发展趋势

当前的运动训练已经达到全面专项化,即由以前的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运动训练协调发展,或在全面身体训练的基础上进行专项训练的所谓“二元论”,发展到全面专项身体训练的“一元论”。在我们的实践中发现,在一些先进的高水平运动训练中,除了调整训练外,很少采用一般性训练手段。因此,高水平运动训练在于采取与专项相似的手段,全面专项化训练是高水平运动成绩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