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融水县中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融水县中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介绍融水县山区气候及稻曲病发生概况,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地稻曲病严重发生及流行的因素,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以为当地稻曲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 稻曲病;中稻;发生;防治;广西融水;2012年

中图分类号 S435.12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06-0123-02

20多年来,稻曲病[(Ustilagnoidea virens(corke)Tak)]一直是融水县中稻生产的主要病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高产优质杂交稻感病品种(组合)增多,稻曲病危害中稻逐年加重。稻曲病危害水稻穗部谷粒,一般每穗病谷一至数粒,多的十几粒以上,造成病穗空秕粒增多,千粒重降低,影响产量[1]。此外,稻曲病还污染粮食,造成米质变劣,人食粮食存在安全隐患,病稻谷饲喂动物还影响其生长发育,甚至出现致畸、致死的现象。2012年,融水县山区中稻稻曲病发生普遍,轻重不同,一些乡镇损失较严重,为了摸清各乡镇主要种植品种(组合)发病情况,分析影响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为今后稻曲病防治提供依据,特对中稻稻曲病发生危害情况、流行因素及防治对策进行了调查分析。

1 融水县山区气候概况

融水县地处广西东北部、柳州市北部,是南方9省(区)重点林业县之一,海拔2 018 m高的元宝山被列为国家级森林公园。融水县辖20个乡(镇),其中17个为山区乡镇,水稻种植在海拔300~850 m的生态区域中,稻田四周山高林密,云雾缭绕,早晚雾多,露水大,昼夜温差大,8—9月大多年份阴雨日数多,与中稻大胎破口期至齐穗期相吻合,有效日照时数3~5 h,气温在20~30 ℃,该区域的空气相对湿度常年饱和为90%~97%(融水县气象局资料)。山区水源充足,农田灌溉所用的水均属低温山泉水串灌,农民又有稻田养鱼的习惯,无法晒田,形成空气中适温高湿,加上日照少、光照短等气候因素,均成为引发稻曲病严重发生及流行的有利条件[2-3]。

2 稻曲病发生概况

全县山区稻曲病发生呈点多、区域广特点。不同海拔发生程度有差异,山区发病重于平原。融水县种植中稻面积常年保持在7 350 hm2左右。近几年来,稻曲病发生面积5 000~6 500 hm2,发生面积占中稻面积的70%~90%,个别严重田块几乎无法收割,造成中稻粮食产量较大损失,粮食产量损失常年在10%~30%(2 630~9 450 t),直接经济损失在526万~1 890万元。

2012年中稻种植面积6 970 hm2,稻曲病不同程度发生面积有4 900 hm2,占中稻种植面积的70.30%,稻曲病发生严重的山区乡镇有杆洞乡、滚贝乡、白云乡、安太乡,局部严重田块病丛率93%、病穗率56.7%、病情指数6.27,其他山区乡(镇)发病地块病丛率75%,病穗率12.68%,病情指数4.97,低发生病丛率35.6%、病穗率3.33%、病情指数0.98。造成粮食损失645 kg/hm2,总计粮食损失3 160.5 t,直接经济损失在632.1万元。

3 稻曲病严重发生及流行的因素分析

3.1 发病和感病品种(组合)多

据调查统计,近年来山区中稻种植品种(组合)30多个(包括当地常规品种),在众多品种中以杂交稻发病重于常规稻,杂交稻中又以高产优质品种(组合)发病受害最重。稻曲病的生与品种抗性关系密切,品种抗性不同发生程度有差异。2011—2012年据各乡镇调查,以中浙优系列品种(组合)、Y两优系列品种(组合)、宜香优系列品种(组合)等高产优质品种(组合)发生普遍严重,病丛率高达60%~93%,病穗率高达40%~90%以上。病原生理小种变异复杂、品种(组合)抗病能力减退,特别是优质稻谷。较抗病品种(组合)有Ⅱ优系列品种(组合)、汕优系列品种(组合)、特优系列品种(组合)、金优系列等品种(组合),病丛率33.33%~35.00%、病穗率4.25%~6.94%,病情指数1.19~1.90[4]。

3.2 气候条件与水稻大胎破口期至齐穗期和灌浆期相吻合[1]

稻曲病的发生流行与水稻抽穗前后一段时期的降雨日数和气温关系密切,据有关研究表明,稻曲病主要在水稻抽穗扬花期开始发病,病菌厚垣孢子萌发适宜湿度为85%~95%,适温为20~30 ℃,以25 ℃最为有利。在气温适宜,雨日、雨量多、日照少、光照短、田间相对温度大的适温高湿气候条件下病菌滋生繁殖较快,通过气流传播途径侵染稻穗谷粒,造成稻曲病蔓延,稻曲病一般发生较重,该病一旦发生就很难控制。2012年融水县山区乡(镇)调查(融水县气象局资料),8月11—31日雨日11 d,9月1—10日雨日6 d,出现连续阴雨天气,8月11日至9月10日有效日照时数6 h,日照少,光照短,早晚雾多,露水大,气温在18~27 ℃,山区中稻地区大部分处于大胎破口期至齐穗期和灌浆期,与这一气候相吻合,造成稻曲病不同程度大面积发生流行。同一品种(组合)、不同播种期田间稻曲病发生也有差异,在大胎破口期至齐穗期能避过连续阴雨高湿气候的发生稻曲病相对较轻,如中浙优1号品种在8月3—11日破口抽穗,避过了高湿气候,调查发现平均病丛率51.67%、病穗率6.35%,病情指数1.7。

3.3 水肥管理因素[2]

山区乡(镇)农田灌溉均用低温山泉水串灌,加之当地农民有稻田养鱼的习惯,无法晒田,形成空气中适温高湿。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传统的牛栏猪栏粪等有机肥数量锐减,种田农户所用肥料以化学肥料为主,特别是偏施氮肥已是普遍现象,导致作物叶片面积过大,通风性差,茎、秆、叶片和稻穗谷粒细胞组织疏松、硅化程度低,极易诱发各种病害。可见长期冷水串灌和偏施氮肥的不科学水肥管理,均是导致稻曲病发生及流行的重要原因。加之山区乡(镇)普遍对土壤(稻田、田基)消毒工作松懈,也未翻土过冬晒田灭菌,冬种作物极少,造成病源菌在田间田基残留多,造成次年大面积流行[5-6]。

3.4 防治因素的影响

稻曲病的防治要适时,孕穗期至破口期是控制稻曲病发生的关键时期。第1次用药必须掌握在水稻大胎破口期,第2次用药在齐穗期,如用药后当天遇雨应该及时选择晴好天气喷药进行补治。生产中,即使使用对口药剂防治,若错过防治适期,防治效果也会明显下降。各乡镇对主栽品种(组合)的抗病性缺乏了解,在防治上处于被动地位。多数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及农资经销商与农户未及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和采用对口药剂进行防治。2012年8月中下旬、9月上旬正是防治适期,出现连续阴雨天气,增加了防治难度,影响了防治效果。

综上所述,稻曲病的发生及流行是由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所引起的,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中稻品种(组合)抗病能力减退。二是中稻始穗期晴天少、阴雨日数多,形成适温高湿的特殊自然气候及山区农田所处独特地理环境所致。三是水肥管理不科学,专治稻曲病的药剂稀缺,农户对“统防统治”技术认识淡薄,造成水肥管理和防治失当等,客观上也加重了稻曲病发生流行。

4 防治对策

4.1 将中稻稻曲病防治纳入综合防治技术体系

山区各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与行政部门(主管农业领导)要达成共识、协调配合,形成合力,将稻曲病防治纳入灾情监测的体系中,适时搞好中稻稻曲病监测,及时防控信息,落实综合防治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

4.2 适时防治

山区乡镇稻曲病的发生因素很复杂,在防控策略上应以农业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抓住病害发生初期薄弱环节,运用各种有效的综合措施进行防治。一是消灭病菌来源,水稻收割后要及时翻土过冬晒田,次年做好土壤消毒工作,如用生石灰750 kg/hm2,或敌克松7.5 kg/hm2施撒田面进行耙田,可消灭多种病菌及越冬害虫;二是选用适宜当地的抗病性种子(组合),做好种子消毒工作。可以选用50%多菌灵50 g或者70%托布津50 g对水5~10 kg浸种消毒6 h;三是运用现代先进的栽培和水肥管理技术,适时播种,合理密植,施足基肥,多施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早施追肥,切忌迟施和偏施氮肥,避免后期氮肥用量过多造成水稻贪青晚熟,引发各种病害。适时适度晒田,以增强稻株根系活力,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水稻的抗病性。在水稻孕穗期可用磷酸二氢钾4.5 kg/hm2对水750 kg/hm2进行叶面追肥,可提高水稻的抗性,创造有利于水稻生长、不利于病菌活动繁殖的环境;四是选择对口药剂,如可以选用25%丙环唑500倍液,或30%苯甲丙环唑300 mL/hm2,或33%戊唑醇3 000倍液,或25%咪鲜胺250倍液中的任何一种药剂在水稻大胎破口期和齐穗期各施1次药,都能有效地控制和降低稻曲病的发生及流行。

5 参考文献

[1] 王金辉,陈越华.湖南省2004年中、晚稻稻曲病流行情况调查[J].中国植保导刊,2005,25(8)14-15.

[2] 蓝继新,覃金绪,罗新元.2009年融水县早、中稻稻瘟病大发生及流行分析[J].中国植保导刊,2010,30(5)22-24.

[3] 刘晓忠,严明强,刘春蓉,等.浅议稻曲病上升为水稻主要病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汉中科技,2012(5):34,33.

[4] 拱国庆,齐颖.水稻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技术[J].农村科学实验,2012(7):12.

[5] 赵玲.豫南稻区稻曲病的发生与防治[J].中国农技推广,2012,28(8):42-43.

[6] 赢志华,陈廷弟.黎平县水稻稻曲病的发生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J].农技服务,2012,29(5):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