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标点成为文本理解的实用工具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标点成为文本理解的实用工具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标点符号虽然不是字,但其在文本中所发挥的积极效应同样不容忽视。实际上,每一个标点符号均存在自身独特的内涵,能够准确表示出文本语言里词语性质或作用,如句号,用于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表示某一句话已表达完毕;逗号,主要用于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停顿等。所以,要求语文教师与学生在细读文本时需重视起标点符号的修辞作用,通过标点符号与词语相机结合,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感悟文本语言,由此促使语文教师、学生由传统错误理解文本语言方式逐渐向正确理解文本语言方式转变,由朦胧理解文本语言方式逐渐向清晰理解文本语言方式转变。

因此,怎样理解和应用标点符号,使之真正意义上成为文本语言理解的工具,需要语文教师和学生共同置身于标点符号的“大海”中去探寻、挖掘、理解。

关键词:标点;文本理解;阅读理解

用于标明句读或语气的符号称之为标点符号,标点符号作为书面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辅助阅读者更好的理解书面语言具有重要意义。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之规定,增强阅读者对文本语言的理解是学校开展语文教育的核心目标,所以要求语文教师重视起与文本语言理解与感悟教学,即语文教师授课前事先统筹阅览文本,尽可能挖掘文本中重点、难点、空白点等,之后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开展课堂感悟教学活动。一直以来,国内各学校语文教师进行课堂感悟教学时普遍存在一大弊端:语文教师始终围绕词语细读文本,不惜耗费大量的精力揣摩某些词语的涵义,却忽略了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以致课堂感悟教学活动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一、在停顿长短中体会其阅读工具作用

对文本进行细读时通常会发现,某些标点符号的用法很奇特,个人非常不赞同文本中标点符号的用好,甚至认为文本中标点符号的用法是错误的,实则不然,这种奇特的标点符号用法往往是在传达作者某种特殊的心情、感受。

例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一课时教案中:“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通常情况下,多数人会认为,“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之间应该采用顿号或逗号,而《“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中却连续使用三个句号。通过细细品味,可发现与顿号或逗号相比,句号更能够显示出等待时间之长,更能够映射出作者的焦急心理。同时,“父亲还没有回来”中“还”字的应用更进一步加剧了焦急等待心理,所以,短短一句话中三个连续句号的应用,再加上“还”字的衬托,能够让读者充分感受到作者的心情,对读者更好的理解作者感受起到较好的积极效应。因此,我安排学生细读文本时提出两点要求:(1)走出自“误”,引发自“悟”;(2)再读再悟,亲历提升。

对于前者,语文教师将上述案例以“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的形式出示给学生,让学生自行填写符号,相信多数学生会填写顿号或逗号;待学生填写完毕后,语文教师将原形展现给学生,并向学生提出问题:“原形为什么会连续使用句号”、“你们为什么会使用顿号或逗号”等,如此要求学生对比两种情况细细品味。

对于后者,同一文本语言,采用不同的标点符号,其所表达的效果有所不同。以“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为例,与顿号或逗号相比,使用句号更能够彰显出作者等待时间之长,充分反映出作业焦急等待的心情。通过让学生再读再悟,既能够增加课堂气氛,又有助于学生更深入贴切感受作者的心情。

二、在节奏轻缓中体会其阅读工具作用

实际上,部分标点符号尽管不具备某种特殊含义,但也能够向读者传达出作者当前现状。此形势下,要求我们既要重视起标点符号的停顿,又要关注标点符号所引发的语言节奏调子变化状况,具体内容如下:

“小鹰急促地喘着气,对老鹰说:‘现在……我总算……会飞了吧?’”

——《小鹰学飞》

在这句话中我们不仅要关注“?”,读出小鹰的探问语气,体会小鹰经过老鹰的几次教育变得虚心了,更要关注这其中的两个省略号。这里的“……”并不表示省略了什么话语,而是表示小鹰的呼吸快而短促。因此,在朗读课文时就要指导学生读出小鹰急促地喘着气的样子——

第一步:学生试读。很多学生只给了简单的停顿,读得比较平淡缺乏感情。

第二步:引导体会。引导学生关注前面的提示语“急促地喘着气”,想象小鹰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说话的?经提示后,学生相互间再读,体会到了“……”表示小鹰学飞后喘气的语调。此时,入文入情,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文本中小鹰刻苦学飞时的情景,读起来也就情感充分,语调丰富了。

三、在无点处创造体会其阅读工具作用

我们细读文本时通常能够发现,部分文章题目极富情感性,即简简单单的几个字不仅能够准确概括全文中心思想,而且还能够给人以感悟。同时,若将自身对文本语言的理解转变化标点符号,之后添加其中,更能够进一步增强对文本语言的理解与感悟。所以语文教师可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理解,将相应的标点添加其中,并各自阐述自身的理由。

以《生命 生命》一文为例,首先,语文教师告知学生题目两词重复,之后由学生自主阅读、理解该篇课文,然后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认识,对《生命 生命》这一题目添加标点符号,此时绝大多数学生激情澎湃,纷纷阅读、理解、添加符号,其中部分学生添加逗号,部分学生添加问号,还有学生添加感叹号,可见不同的学生对《生命 生命》题目具有不同的见解。语文教师要求填写感叹号的学生阐述理由,学生对答:“我之所以在两个生命之间添加感叹号,则表示对生命的震撼,即生命如此奇妙;语文教师要求填写逗号的学生阐述理由,学生对答:“我之所以在两个生命之间添加感叹号,则表明生命极其短暂,需要我们珍惜生命;最后教师由要求填写句号的学生阐述理由,学生对答:“我之所以在两个生命之间填写句号,告诫世人要在生命终结之时发挥出无限价值。”

四、感叹抒情处体现其阅读工具作用

《木笛》一文中,朱丹为了纪念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放弃了演奏欢快的曲子,也放弃了可以养家糊口的工作机会,而在南京城寒冷的雪夜,他却拿出木笛演奏着如泣如诉的笛声,最终他感动了主考,被录取了。当学生读到这里,感动、激情涌在心中,此时,引导学生将情化作标点进行释放,将课引向高潮。

师:“是这一曲笛声,一腔倾诉,音乐大师反常录取了朱丹,音乐大师为何录取朱丹?请你把大师录取朱丹的理由化作一个标点,加在朱丹的名字后,你认为加哪个标点最合适,为什么?”

生1:“我加感叹号,感叹朱丹有一颗爱国心!”

生2:“我加句号,因为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

生3:“我加问号,永远责问那些犯下罪恶的人。”

生4:“我加省略号,永远记住朱丹这个人。”

生5:“也可以什么都不加,留下一片空白,此时无声胜有声。”

师:同学们说得太精彩了,的确,每一个标点都可以诉说、诠释大师录取朱丹的理由,一曲笛声泣亡灵,一脉话语诉情怀。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朱丹,聆听这如泣如诉的笛声……

经常细读文本的人可知,标点符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人们仅凭借对词语的理解根本无法准确理解和感悟文本语言内涵,需要借助标点符号才能够更好的予以实现。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师,要密切关注标点符号,在课堂感悟教学时推进标点符号与词语相机结合,从而真正意义上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敏.浅谈提高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1年04期

[2] 张永强.提高小学阅读教学实效性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2011年09期

[3] 陈慧贞.小学阅读教学中的拓展策略[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1年03期

[4] 陈洪芳.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11年09期

[5] 胡春玉.小学阅读教学的现状及对策[J].快乐阅读2012年04期

[6] 龚水琼.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J].广西教育2012年01期

[7] 秦新艳.如何改进小学阅读教学[J].新课程学习(上)2012年01期

[8] 陈逢德,朱发云.浅谈小学阅读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校外教育2012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