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李渤的寻觅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李渤的寻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古人说,风景得遇文人,若士之遇知己。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之于滁州,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之于永州,其意义不言自明。如此说来,桂林有幸。这个风光宜人的地方,总是有懂得赏识她并能不断发现她深藏着的美的人前来与之为伴。唐宝历元年(公元825年),与柳宗元同时代的大诗人李渤出任桂州刺史,兼桂管都防御观察使,集行政军事长官于一身。

李渤年轻时励志诗文,博学多才,有“李万卷”之称。李渤兄长李涉也是名重一时的大诗人。时兄弟二人隐居于庐山,他们养着一头白鹿,十分驯顺,出入讲学游玩皆随其后,人皆以为奇。后人在庐山南麓当年二李讲学之处办起了白鹿洞书院。书院后来名望日隆,成为与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齐名的中国四大书院之一。元和初年,李渤的大名传到京师,宪宗下诏,授李渤左拾遗,无意功名的李渤竟坚辞不就。后来,是洛阳令韩愈致书李渤,盛情敦请,他才应诏出山。韩愈在信中言辞恳切,其情甚殷:“朝廷士引领东望,若景星凤凰争先睹之为快。”由此可见李渤名气之大。出仕之后,李渤历任著作郎、库部员外郎、江州刺史、谏议大夫等职。

李渤所处的朝代,皇帝昏庸,政纲混乱,宦官为所欲为,朝臣不敢置一词。宝历元年正月某日,雩县县令崔发在大街上抓得当街行凶打人的歹徒一人,一经审讯,方知是个太监。崔发不敢怠慢,立即放人,可是太监们却不肯与他干休,反将崔发抓捕,关在御史台,由一群太监手持大棒,直打得崔发“破面折齿”。遇到如此丧天理无王法的事情,朝中官员竟畏于宦官不敢发声,唯独李渤忍不下这口气,上书朝廷,为崔发鸣不平,亦想借此打击宦官气焰。谁知昏庸的敬宗皇帝不仅不伸张正义,反而认为李渤与崔发同党,加上宦官趁机进言,罗织一个“擅越本职,沽名钓誉”的打击文人最常见也最奏效的罪名,遂将李渤排挤出长安,左迁桂州刺史。

李渤离开都城南下途中,写了一首《叹雁》:“三朝四黜倦遐征,往复皆愁万里程。尔解分飞却回去,我方从此向南行。”身为贬官,触景生情,可以看出其心情之悒郁。但他到职之后,鞠躬尽瘁,恪尽职守,公余时间与友人吴武陵等辈徜徉于奇山秀水之间,却也自得其乐。吴武陵也是柳宗元的朋友,与柳宗元同游永州,《小石潭记》末尾提到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估计李渤与近在永州的柳宗元也有交往。

在桂林两年多,李渤以诗人的敏锐寻寻觅觅,有所发现,有所作为。

上任伊始,李渤立即发现桂林水旱灾害频仍,人民生活困苦,乃设“常平仓”,作用是“调节粮价,备荒赈恤”。这种起源于汉代的做法,意义一直延续至今。

兴安的灵渠自秦始皇三十三年凿成后,沟通长江珠江水系,漕运及灌溉上,起到了前所未有的作用。到李渤出任桂州刺史时,这条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运河已历千年。眼前的景况是,堤防尽坏,渠岸崩溃,河浅流细,行船困难。附近的青壮农民都被征为纤夫,造成田地荒芜,民不聊生。李渤见此,决心对灵渠“重为疏引,乃增旧迹,以利行舟。”李渤不辞辛劳,组织民夫,疏浚渠道,重修陡门,“以扼旁流,以级直注”,于是几近干涸的渠道,一时绿水悠悠,千年古灵渠又恢复了它的勃勃生机。为了解决行船和农田用水的矛盾,李渤还与灵渠两岸的农民约法三章,即夜晚可以用渠水灌田,白天保证行船。兴安百姓感恩戴德,在灵渠旁建四贤祠,祭祀历代对灵渠贡献卓著的大贤,他们是史禄、马援、李渤和鱼孟威。

李渤的寻觅,当然主要还是在风光如画的桂林。当时,独秀峰、虞山等处,已成游览胜地。而隐山、南溪山仍然是“养在深闺人未识”。是李渤的慧眼与魄力,它们才得以一展其绮丽的姿容,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奇美景观。

隐山位于桂林市西端,其峰峦奇异,洞穴多而奇诡,幽曲难测。李渤发现之后,极为兴奋,修路搭挢,还为洞穴一一取名,六洞分别名为北牖、南华、朝阳、夕阳、白雀、嘉莲。后又在此设置道观,遂使隐山成为一处道家文化圣地。如此盛事,好友吴武陵写了《新开隐山记》,韦宗卿写了《隐山六洞记》,对李渤不遗余力开发桂林风景资源,造福后人的精神,予以了高度评价。

南溪山的发现及开发,李渤则亲自撰写《南溪诗并序》以记之:“桂水过漓江,右汇阳江,又里余,得南溪口……右连幽野,园田鸡犬,疑非人间……以溪在郡南,因曰为南溪。”南溪山的名字,也是李渤取的。李渤开发南溪山,的确费尽心力,沿山凿石取道,建置亭阁,广植松竹,以宜游人。事后他写下一首长诗,前八句为“玄岩丽南溪,新泉发幽色。岩泉孕灵秀,云烟纷崖壁。斜峰信天插,奇洞固神辟。窈窕去未穷,环徊势难极”。今天我们游览南溪山,当年李渤描写的景致仍历历在目。山峰险峻,气势非凡,山下小桥流水,极为雅致,尤其新雨过后,山峦映隐于岚气之中,如同鼓饱风力的巨帆迎面徐徐驶来,令人顿生奇幻之感。“南溪新霁”是今天游客最为喜爱的“桂林八景”之一。

至今,隐山和南溪山分别刻有李渤在桂林写下的三首诗,其中《留别南溪》诗云:“常叹春泉去不回,我今此去更难来。欲知别后留情处,手种岩花次第开。”

刻于隐山北牖洞口的《留别隐山》诗云:“如云不厌苍梧远,似雁逢春又北归。惟有隐山溪上月,年年相望两依依。”

两首诗都是诗人即将离桂北归之际所作。诗人一定是想起了两年前南下时的《叹雁》,“尔解分飞却回去,我方从此向南行”,而如今是“似雁逢春又北归”。李渤沉醉于山光水色之中,流连于漓江月色之下,深知从此一别,更难再来。于是诗人手种岩花,别后留情,年年相望,两情依依。我们可以想见他的复杂心情。离开桂林三年后,李渤病故,时年五十八岁。

李渤之于桂林,实功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