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雪乡旅游之言他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年刚刚崭露头角,受《数码摄影》杂志的邀请,有幸来到摄影圈内赞不绝口的黑龙江雪乡采访拍摄。听说要去的是白雪皑皑的山村,那里有足以没过膝盖的雪地,满山高大而挺拔的松树林,脑海里顿时出现了种种的景象,心中不由得几分兴奋、不时也流露出片刻的心慌。兴奋的是那里曾是少年时期看过的电影《林海雪原》故事的模本地,那里有戴着狗皮帽的村民,袅袅升起的炊烟,行走在雪地里从脚下传来的吱吱的声响……或许那里正是久居都市的人群都向往的田园圣地;心慌的是那里零下二十多摄氏度的低温,会让人从头到脚冻得冰凉。临行前,为了初步了解雪乡,在网上搜索了许多关于雪乡的相关资料和图片,花时0.001 秒百度搜出了948000条关于雪乡的文章,0.06 秒谷歌给出了752000 条关于雪乡的介绍。
由此可见雪乡在黑龙江乃至全国著名的程度。带着兴奋和忧虑,带着加厚的毛衣毛裤,准备一览传说中的雪乡。
一早飞机降落在了哈尔滨太平机场,安全抵达了冬季酷冷的城市――哈尔滨。好在有“哈药摄影俱乐部” 两位热情的老师带路,我们一行四人快速登上了直接开往雪乡的四驱越野车。“在天黑之前,我们必须进到山里去。因为进山的一段路程路面积雪严重,天黑后开车是非常危险的。”听着王冰老师开场白的介绍,心中窃喜,久违的乡村情怀油然而生,想尽快走入松林中的这块净土。在我们的追问下王冰开始讲述雪乡的历史和他与雪乡的十年情缘。方知,早在十年前,他就带着相机每年冬天到雪乡拍摄那里的景色,甚至一年中进入三四次之多,每有摄影友人来黑龙江,他都会介绍来此一游,拍摄那里特别的雪景。因此他的作品也屡屡被各大杂志媒体收录其中。在他的镜头里,雪乡是个田园般诗画的地方,有着淳朴的当地风情,让人有回归自然的洒脱。闲聊中经过四个半小时路程,我们到达了目的地――雪乡。事后从当地老乡口中得知,一般进到山里来最快也要五个半小时。方知此行得益于驾驶四轮驱动越野车经常来雪乡拍摄的李显国老师。他不仅是执着的拍摄人,还是雪地开车的好手。为了安全到达和能让我们领略到雪乡的夕阳美景,平时好聊天的他在车上几乎一言发。
摄影与当地旅游
摄影和旅游本身是很平常的两个词,联系起来看似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到了雪乡,这却成了至关重要的一件事。对于摄影人来讲,正是因为雪乡的独特地理位置,所形成的独特的雪景,吸引了众多的摄影人慕名而来,形成了当地特别的旅游风格。前来雪乡旅游的人大多是手持专业摄影器材的摄影人,他们以拍摄雪景为目的在雪乡暂住,短则一两天,多则半个月,吃住消费成了当地村户主要的经济收入。雪乡里,一位当年较早从事接待生意的刘嫂,如今已经是拥有数十间客房的老板娘,据王冰老师介绍,十年前初来雪乡的时候,村里大多农户还没有做生意的意识,唯有这位刘嫂善于和人打交道,五块钱管吃住,既解决了前来拍照的摄影人住宿吃饭的问题,自己也赚到了补贴家用的零花钱。让王冰记忆犹新的是,晚上睡觉要盖上一大堆的被子,头还要用帽子包起来睡,清晨还是会被逼人寒气冻醒。
如今,雪乡已经成为全国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这里不仅吸引了当地人前来,北京人也经常自行驾车到此领略独有的北国风光。乃至王冰所在的“哈药摄影俱乐部”与韩国摄影人的摄影交流,也来雪乡开展活动,雪乡也越来越国际化,好摄影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商业化与摄影人
这次雪乡之行,虽然今年已经多次来雪乡的王冰依然带上了自己的哈苏120 相机,不时出没在已经非常熟悉的雪乡村舍之中。时不时抱怨一下:“这里的雪已经被踩得不成样子了,拍出来不太好看”,随着雪乡越来越出名,林场特意为通往雪乡修出了一条高质快速路,伴随着交通的便捷,前来拍摄旅游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雪乡已经不是一个乡村了,游客的步伐渐渐使这里走向商业化的经营。它因美景吸引了摄影人,也因摄影人拍摄大量的美景图片而闻名全国,旅游的发展改善了当地村民的生活质量。正因为此,当地人也渐渐习惯了商业化的操作模式,“此地取景收费10元”的简易牌子挂上了村头一处摄影人常聚集的地方。为有更好的角度拍摄到日出前的雪乡,他们欣然接受了在全国著名景点位子都会交拍摄费的惯例。“进院随便拍,20 元管拍够”,当地一家农户特意做起了卖雪景的生意,因为他们家特意保护了自家院内的雪景,为影友归置了美景前来拍摄。用在院里交钱拍摄的王冰的话来说“好歹他有心保护雪景,这个钱也花得值了,总比没人保护来的好吧”。不过据他回忆,当年很多农户都会拽着他要求去自己院中拍摄,目的是带来更多的游客。
如今雪乡的商业化带来了条件更好的住宿条件,吃喝都很方便,晚上农家旅店屋内,既有乡气十足的土炕,也有不用费太多电的热水散热型的环保空调,让前来体验乡土氛围的旅客有宾至如归的感受。听说过年时,很多的城里人都举家前来,在现代化的乡村过上一个娴静的春节。
雪乡因雪而变,雪乡的农户也在变,道路两旁是各色的当地特色特产店,村中三岔口,数名当地农户驾驶着雪地摩托车在招揽着生意。还有东北“二人转”演出馆,以文化旅游招揽着各色的游客。
随着游客的增加,当地居民越来越重视和依赖冰雪所带来的财富,不时也会有雪景雪雕的制作,为村中增添了不少美景,加大冰雪经济的力度,有意识地对雪景环境进行经营和保护。但旅游的人数的增长往往比保护意识增长的更快,雪乡固有的原生态景色保护的难度也越来越大,保持雪乡原有的人文风情也更是难上加难。或许这是人与环境和经济不可调和的十字路口吧。
寻找下一个雪乡
在雪乡最耐不住寂寞的首属背着大包小包的摄影人,清晨,数十台相机和三脚架被架在村中道路两旁,有为拍摄到极佳美景而兴奋不已的南方游客;也有感慨万分,抱怨雪地被无数人踩踏后,画面不成型的常年拍摄雪乡的执着摄影人。顶着清晨的寒风,身体好似被冰水浇铸的寒冷,他们不停地按动着快门,记录下心中所勾勒的田园风光。
在雪乡短暂的逗留后,我们决定驱车踏雪赶往一百多公里外,林海深处一个叫二浪河的地方,
听说那里的雪保留了最原始的自然状态,很少有人涉足此地。果不然,进村后被老乡们问东问西的热情所包围,介绍最美的雪景拍摄地,还有当地村民问是否能为他们拍点雪地留影。所有的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十年前的雪乡。在这里我们都表现得有些贪婪,不停地按下快门。彻底感受着拒绝刻意打动的美景。
由雪乡想到
虽然身处这个洁白纯净的世界,但我突然不合时宜地联想到了另一个地点,而且这个地点正好与雪乡的洁白相反――阜新煤矿。
我的思维为什么这么跳跃,阜新与雪乡又有什么可以联系的共同点呢?大家听我说说想法。以前我到阜新报道过一则新闻,由于当地的煤矿资源逐渐枯竭,整个城市的经济命脉受到强烈冲击,摆在市领导面前的是一个严峻、残酷的现实问题。怎么解决,怎样开发新的经济产业?经过漫长的艰难思考和调整,当地政府思酿了一个极前卫、极大胆的想法――工业旅游。以前大家只知道阜新出产煤炭,但很少有人知道煤炭资源是怎样从煤矿中一步一步演变成工业用煤、生活用煤,以及通过不同的开发手段怎样让煤炭资源得到最充分的利用,还有一个想法就是让大家重视环境保护,让旅游者身临其境感受绿色环保的重要性。没想到黑黑的煤炭居然成为宣传绿色生活的道具。阜新市政府及相关部门反其道而行之的思维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可。曾一度因为被掏空而落寞的阜新海州露天矿――阜新人用50 年的时间挖出的“世界第一大矿坑”,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全球投资的“冬季”,却迎来了自己的“春天”。国土资源部投资3.5 亿元的海州露天矿灾害治理和生态恢复项目正在进行;投资2.5 亿元的矸石山体育主题公园项目开工建设;投资5 亿元的矿坑体验项目已达成协议;分别投资1.5 亿元的狩猎场项目和国际马术俱乐部项目以及五星级酒店等项目都在进行细节洽谈;最近又有国家发改委旅游基础设施专项资金注入……
阜新的今天是当年极端工业开采后引起的被逼无奈的思维震荡,我们很欣慰能看到阜新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而像雪乡这样世外桃源式的旅游景点是否也正在被急速、极端地开发利用,当有一天旅游者把雪乡当做一块“食之无味”的鸡肋,那么它是不是也要面临新的思维震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