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让学”以“致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让学”以“致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让学”是新课标中一个新的教学理念,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这种理念。在自主学习、小组预习、自然过渡、学以致用中,教师可以以“问题”为核心点,和学生一起解决问题。

[关键词]让学;致用;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15-0066-03[作者简介]王宏进(1980―),男,本科,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小学教师,小学高级。

数学国标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在学生学习完长方形和正方体的知识以后,教材安排了一节表面积的变化一课内容。面对此课,教师是让学生自主学习,课堂上自由发挥,就教材的内容去上课,还是联系生活,让学生不但“学了”,还要“用了”知识呢?

课前,教师布置预习作业,让同学们预习课本内容,并收集观察,生活中有哪些用到表面积知识解决是案例,例如长正方体的一些包装、涂色等。

一、自主预习 引出问题

课堂上,有学生带来了超市出售的3块装肥皂和10包装的餐巾纸(如下图)。

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样的商品包装是否最节省材料呢?

教师趁机引出问题:同学们,长方体的肥皂和餐巾纸,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那么从包装的角度考虑,其中有没有蕴含数学的知识呢?这样包装是不是最节省材料呢?

学生众说纷纭,有的认为肯定是最节省材料的,不然商家不会这样包装;也有的学生持否定的态度,但是到底是不是最节省,也不能确定;还有一些“心急”的学生认为,干脆还是算一算,看看表面积到底是多大。一时间,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一下子就关注到物体的表面积这一知识点上。

反思:对于学习,重要的是先点燃学习知识的兴趣,然后学会学习的方法,而不是去教什么知识。利用生活中的素材,由学生的视角去发掘,引出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让学生自主地融入到数学学习中。学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情境中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当由学生自主将问题抛出后,能获得绝大多学生的共鸣,同时问题又是最贴近书本与生活的,是否那样的包装最节省,只有少数学生持怀疑态度,但是又没有确实的把握,心里很想获知答案。

二、小组学习 探究问题

师:我们知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那么我们能不能先研究特殊的情况,再研究普遍的现象呢?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正方体的表面积变化情况。

生:把两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拼成一个长方体,我们发现体积没有变化。还是两个小正方体体积之和。

生:但是它们的表面积有了变化。我们发现表面积比原来两个正方体表面积之和减少了。

师:具体减少的是哪几个面的面积呢?(请学生指指摸摸)明确表面积减少了原来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即减少了2平方厘米。

师:如果用3个、4个正方体拼成长方体,表面积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排法要求是排成一排)

学生小组内自己猜想、操作、探究、验证。

师:谁来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吗?

生1:2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2个面,3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4(2×2)个面,4个正方体拼在一起少6(3×2)个面……

生2:把正方体每拼一次,表面积就减少2个正方形面的面积,等等。

师:当正方体增加到5个、6个时,表面积会怎么变化呢?你能根据前面的实验猜一猜吗,然后再验证。

反思:教学活动要提供有利于建立新、旧知识之间联系的学习材料。学生能自己获取的知识,教师还是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获取。要研究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就从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入手。而正方体的表面积变化是有一定的特殊规律的,便于学生的研究与发现。正方体的面积变化,学生是可以预习时在小组内完成的,教师只是学生小组学习的一个旁观者,是学生小组学习的一个“见证者”。长方体表面积的变化与正方体表面积的变化的关联程度密切,能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正方体表面积变化的规律探索得越深刻,激活程度越高,越容易实现对长方体表面积变化的个性化学习。

三、自然过渡 回归问题

师:刚才我们用小正方体研究表面积变化的情况,那么长方体表面积呢?它的变化有什么规律呢?你想怎么研究?

生:可以先用两包餐巾纸代替两个相同的长方体拼一拼,看看表面积是怎样变化的。然后再研究三个长方体拼在一起的情况。

师:用两个相同长方体拼成图上的三种大长方体,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操作探究讨论。

生1:体积没有变,表面积变了。

生2:都比原来减少了2个面的面积,但不同的拼法减少的面积就不同。

师:你能看出哪个大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吗?

学生交流讨论后汇报。

师:怎么验证你的发现呢?

生出示。

反思:“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两个长方体拼在一起所蕴含的规律,并不要教师指定着去研究,不需要学生在教师的布置下,按部就班地去学习思考。在探究过程中,只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极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能产生超出教师教学设计预设的新情境、新问题、新想法,产生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的资源。学生在与同座的合作交流中,利用手中的长方体,拼一拼,发现表面积的变化规律,慢慢解决课前提出的数学问题,并能主动去深究。只是学习需要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新知识、新方法相互作用才能不断生成,这个过程不是速成的,只有学生自己亲身的体会才最真实。因而,长方体表面的变化,可以从正方体入手,可以从少的数量开始研究,逐步发展更多的拼接。

四、学以致用 解决问题

师:10包餐巾纸,商家这样包装是最合理的吗?你能和小组同学一起研究吗?

学生分组操作讨论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具体分析每一种包装方法,并适当说明理由。

“怎样包装最省纸”就是什么最少?(拼成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最小)

怎样拼最少呢?(5盒叠一起,并排两叠)

反思:首先,学习过程中,学生有不完善、会有错误想法,但其中包含了学生的思考,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思考中的合理成分,帮助其完善思考结论。需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只有真正经历体验,才能真正理解,教学过程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和调整。其次,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建立数学学习和生活的有机结合,整合可以体现数学应用的宽泛,增强数学的文化意味,体验数学的价值,是学生数学素养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找到应用数学的例子,让学生感受数学的丰富内涵。学习之余,教师还要让学生能主动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再一次反思解决问题的合理性。教师提出,我们研究的10包餐巾纸包装最节省的情况和实际生活是不一致的,那从商家的角度考虑,这会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引导学生去反思,虽然生活中的面巾纸包装不是最节省的,但是却依然存在。解决一个问题,要从多个方面去思考。我们解决问题的时候,只是单纯地从包装材料的节省程度上考虑,而商家也许还要从其他方面考虑。学习数学,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以内的知识上,局限于课本的教学,只能束缚学生发展的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所授知识、现象或者一些原理,让学生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同时,把生活中所蕴含的一些数学知识,抽象到课堂学习中,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进行思考。

参考文献:

[1] 刘正松.让学:凸显学生主体地位的有效路径――《认识百分数》教学思考[J].教育观察,2014(3)

[2] 杨娟.让学――我的数学教学主张[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3).

[3] 宋熠.对课堂教学中教师“让学”的几点思考[J].教育观察,201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