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教育渗透审美能力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如何培养小学音乐教育渗透审美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音乐是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音乐知识与技能的讲授是音乐教学的基本任务,而审美体验是各门学科的共同目标。新一轮的音乐课程改革,对音乐课程的性质有着明确的定位:音乐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基础教育的一门必修课。把育人作为最终的培养目标,音乐教育不再只是一门技能教育,更为重要的是审美教育,教育方式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通过音乐陶冶情操、丰富情感、完善人格、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审美能力培养

音乐教学,作为艺术传承与发扬的重要途径与方式,它通过学校提供给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的机会,使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之中,使学生获得音乐愉悦的同时,培养起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对音乐鉴赏与表现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然而,目前音乐教学还存在着诸多弊端,音乐教学片面理解了音乐课程的价值与目标,导致音乐教学忽视了其内在和本质的审美价值。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的教学目标,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教学半径,把音乐教育禁锢在固定的区域内,使学生常常处于被动地位,音乐教育不能有效激发学生热爱音乐的本性,缺乏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的培养。为此,音乐教学必须以人文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审美性等为特征,改变过去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加强音乐与生活、音乐与活动、音乐与师生情感、音乐与社会的联系,让学生在音乐实践过程中感受美、欣赏美、领悟美、表现美和创造美,让学生成为学习音乐的主人,让音乐课真正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植音乐家,也不是单纯地学会音乐技能,而是培养小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热爱,培植小学生具备应有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课程标准》中对小学音乐课程的总目标做了明确地阐述:“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热爱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一、培植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没有情感的音乐难以称之为艺术,对音乐的理解和处理不仅仅是要提升演唱技巧,更是要学会怎样来表达和演绎音乐中的情感。它通过人的审美感知,能迅速调节情感,引起共鸣。

审美能力的培植,在于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从中感知音乐所表现的情绪,并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美学角度看,只有形成正确的审美情趣,才能有深刻的审美体验、主动的审美意识,才能提高审美感知力,进而形成创造美的欲望。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让学生亲身实践,充分体验音乐的美感、情感和。选择那些具有优美旋律、富有明快节奏的音乐,让学生深感乐曲之美;选择形象鲜明的音乐去叩动学生的心弦,使他们情感得到满足;创设赏心悦目、轻松愉快的音乐学习环境与艺术氛围。使学生感到快乐。这样,让学生在听、唱、奏、律动等丰富多彩的音乐活动中,培植审美隋趣,获得审美愉悦的体验,提高审美感知能力,从而提高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只有这样,才能逐步培育出学生热爱音乐的种子。例如,歌曲《一支短笛轻轻吹》通过聆听、模仿、想像、创造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感知,从音乐内容中充分展现了牧童吹着短笛牧羊的悠闲、快乐意境。让孩子们在聆听感知的基础上模仿、创造、自选乐器实践。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

二、提高审美表现,培植审美创造能力

音乐本身是一种表现艺术。音乐教育为学生提供了创造性表达个人情感的可能性,是需要当众表达的学科,这种表现的价值对人格的发展作用是不可低估的。“表现”是新课标中提出的重要理念,贯穿了音乐教学的所有过程。在音乐课堂中,应充分凸显“表现”这一理念,培植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力。小学音乐教育就要培植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在培植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音乐课中不仅要培植学生感受音乐、鉴赏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还要培植学生的创造能力,应该引导学生在表现中学会创新,开发音乐创造思维。音乐创造也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各项教学活动中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艺术氛围,利用艺术的魅力吸引、感染学生,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自觉、自愿、积极主动并富有创造性地参与表现艺术活动。通过音乐审美活动,如欣赏、表演、简单的即兴创作等可以丰富儿童的感性经验,丰富的感觉印象无疑会使想象和创造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儿童的思维具有感性的特点,他们往往从感性经验认识事物。这显然是大多数成年人已经丧失的一种能力。我们要积极保护和培养儿童的感性经验,它是创造力的源泉。音乐审美教育的核心就是强调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性认识,强调通过音乐的感性特征传达审美信息,把音乐中的抽象的内容变为可以感知的音的高低、音的强弱、节奏的快慢、音色的明暗等具体可感的知觉的印象。音乐的审美过程不同于逻辑的推理,它是建立在丰富、真实、生动的感知基础之上的富有感彩的体验和理解,它要求儿童充分调动感觉器官对音响材料进行方方面面的感知。丰富的感觉印象会使儿童的创造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例如,欣赏新疆乐曲《新疆舞曲》,当浓郁的新疆特色的音乐响起的时候,鼓励学生模仿新疆舞的动作去感受音乐;当乐曲出现响亮厚实的顿弓、快速灵活的跳弓以及有力的切分音时,让学生模仿弹奏冬不拉、击手鼓和萨巴依的动作,即兴自编一些热烈奔放的舞蹈。师生共舞,营造那种欢快、热烈的氛围。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

三、培植审美品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席勒说过:“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唯一的路径是使他成为审美的人。”音乐是一门很特殊的艺术,一方面它很抽象,另一方面它却又能最深刻、最细腻、最准确地反映人的情感!从这门特殊的艺术中欣赏者感受歌曲(乐曲)的丰富情感和思想内涵,从中获取精神力量,思想得到升华。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快餐文化的影响,高雅的民族音乐文化已不占主导地位,流行音乐被渗透到各个角落。音乐老师应该认识到自己身上的重任,让学生区分流行歌曲中的良莠。同时,在音乐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优秀音乐作品,精心设计音乐教学和课内外活动,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动情的演唱、演奏,生动有趣的讲解,以及直观形象的多媒体课件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让学生体验每一个音乐作品的美感和思想内涵。以达到培植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树立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念的目的,总之,逐步培植学生对高雅艺术的好感、兴趣,从而净化学生心灵、培植高尚情操。

例如,欣赏《儿童团放哨歌》时,启发学生从那雄壮的旋律、铿锵有力的节奏中,联想全国人民万众一心,为争取民族独立、解放,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赴后继与敌人战斗到底的精神以及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坚定信念,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及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让学生在齐唱、轮唱、表演唱多种形式中体会歌曲的意境,从中提高学生审美品位,培植学生高尚情操。

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教师是美的传播者。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带领学生走进音乐的殿堂,去感受美、理解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塑造美的心灵、美的人格,让学生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