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青年糖尿病患者200例心理状态分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青年糖尿病患者200例心理状态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2720(2009)07-0290-01

【关键词】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心理状态

2008年1月~2008年12月,笔者对200例中青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心理状态分析,并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200例,1型糖尿病51例,男28例,女23例,年龄18~26岁;2型糖尿病149例,男93例,女56例,年龄28~50岁。病史1~18年,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心理反应。

2 心理状态分析

2.1 我行我素,满不在乎型:此类患者多数比较年轻,平素身体健康,症状轻微,不影响生活,认为医护人员是危言耸听,对疾病没有充分的认识,此种患者潜在的危险更大,更易发生并发症。

2.2 自暴自弃,精神颓废型:此类患者多为青年患者,一旦被确诊为糖尿病,将终生依赖外源胰岛素治疗,如果离开了外源胰岛素替代治疗,将会危及生命或代谢紊乱,加之终生控制饮食,且其正处于求学、创业、恋爱成家的时候。感到被剥夺了生活的权利与自由,对生活失去信心,情绪低落,对治疗、预防不积极。

2.3 焦虑恐惧型:此类患者多为中年患者,患者过于注意自身疾病,感到自己患了不治之症,担心会发病死去,而同时身兼多重角色,思想负担重,顾虑重重。

3 心理治疗

3.1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针对不同的年龄,不同知识层次的患者施予不同的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取得患者的信任,进行双向交流。共同建立一种指导、合作、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

3.2 针对患者不良心态,实施有效的心理治疗

3.2.1 满不在乎型:要讲解糖尿病的发生、发展及并发症对健康的危害,引起患者对疾病的足够重视。向他们详细讲解有关糖尿病的知识,使其转变观点,主动接受治疗。

3.2.2 自暴自弃型:要提醒患者对父母、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向其讲明现代医学发展和糖尿病治疗的先进技术,适时进行糖尿病知识教育,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使其明白只要积极有效地进行饮食、运动、药物治疗,有效地控制血糖,控制并发症,同样可以达到正常人的生活质量。

3.2.3 焦虑恐惧型:首先要做好亲属、同事的教育工作,请他们积极配合,共同关心开导患者,使其感到温暖与被尊重。在做健康教育时,要尽量避免使用过激的词句,可以介绍一些血糖控制较好的患者和他们交流,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3.3 因人而异的教育形式

3.3.1 对中青年糖尿病患者,可以采取书面、图片、录像、公休座谈会及集体讲座等多种形式,避免简单枯燥的讲解和单调的书面标准教育计划,以患者乐于接受的方式达到教育的目的,责任护士应以患者亲友的身份,在交流中融入教育容,达到教育患者提高自身保健意识的目的。

3.3.2 青年糖尿病患者一旦承认自己有病,主观感觉异常敏锐,担心疾病耽误自己的学习和工作,对自己的恋爱、婚姻、生活和前途有不利的影响。不愿意把病情告诉同事和同学,针对这类患者,采取一对一的健康教育方式,给他们发放糖尿病健康教育手册,出院后电话随访,保护患者的隐私。

4 讨论

由于现代生活节奏加速,人们生活方式的变迁,使糖尿病这一心身疾病逐年增加。心身疾病又与情绪因素、社会因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情绪已成为躯体致病的主要原因,而躯体疾病又会加重情绪反应,如此行成恶性循环。对糖尿病患者的心理治疗要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一般的认知。就目前的医疗水平,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糖尿病也是可控制的疾病,糖尿病并发症是可防可治的。大多数患者能像健康人一样工作、学习,享受正常的家庭生活和寿命。我国现有几千万糖尿病患者,患者只是其中一个。认识到这一点,患者可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祛除过多的忧虑,接受患病的事实。认识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糖尿病的无知和不能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经常性的复查和适当的治疗。因此,心身疾病的防治单纯依赖药物治疗是不够的,必须结合积极有效的行为干预与心理治疗,帮助患者合理地使用其适应、应对行为,使之有利于向机体康复的方向转化。

[收稿 200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