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代大学生厌学成因及对策探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代大学生厌学成因及对策探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大学生厌学已成为影响高等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有学习需要的匮乏、学校或专业认同度较低、自我效能感下降、抱负水平不高等。采取相应对策克服大学生厌学对高等学校教育教学的有效开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厌学;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戴汉冬(1989-),男,湖北黄冈人,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本科生;张相乐(1966-),男,河南淅川人,长江大学教育科学系,副教授。(湖北 荆州 434023)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2-0125-02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到大众化阶段,越来越多的适龄青年圆了自己的大学梦。然而,伴随高等院校办学规模扩张而来的是大学生厌学现象的日益突出。根据笔者在一所综合性大学的调查,有17.5%的大学生缺乏学习的需要与动机,对学习有严重的回避或厌恶心理。鉴于此,探析当代大学生产生厌学的原因,以及寻求有助于大学生克服其厌学的策略,对于高等院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大学生厌学的主要表现

1.身在教室,心行万千

严肃认真、生动活泼的大学课堂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不和谐音符的干扰。尽管按时到课,认真听讲,专心学习的学生占多数,但是,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已司空见惯;课堂上,讲小话、玩手机、看杂书等现象屡见不鲜;打瞌睡、直发呆、“裸身”进教室、不动笔、没书翻的也大有人在。大学神圣的课堂常常被QQ的“嘟嘟声”所侵犯。真是身在教室,心游万里,有的学生一门课结业了,却道不出授课教师姓甚名谁

2.情人湖畔,风花雪月

德国诗人歌德说过,“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少女不怀春。”大学生谈恋爱本无可厚非,然而,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习的关系。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是求知识,长才智。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知“大学何为、人生若何、学习何用”,纯粹是为了缓解心灵的空虚,打发寂寞与无聊,或者是为了补偿自己的“学”,情人湖畔,花前月下,卿卿我我。不雅的搂搂抱抱不仅发生在树荫下、草坪上及校园的各个隐蔽角落里,而且在教室、图书馆、公交车等校内外公共场所也频频上演。

3.心有旁骛,荒废正业

大学之于大学生当然意味着要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遨游,然而部分学生并没有树立正确的知识观、成才观。调查显示,40.7%的大学生认同“学习的终极目的就是为了赚钱”这一观点,以致忽略了学习之于学生的真正意义。他们从少数低学历人士的成功故事中产生错觉,盲目的认为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比理论知识的学习更为重要,却不知实际工作能力的提升也应当建立在相应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之上;此外,从某些大学毕业生的入职工资低于农民工的收入等少数现象中产生误解,以为读书真的无用,错误地牺牲宝贵的学习时间专注于发营销传单、“练摊”等商业活动,乃至于把上课学习当副业,把各种各样的商业经营当主业。

4.与世隔绝,宅中“为王”

随着数字技术的深化发展,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化信息,越来越依赖于数字化信息。数字信息网络在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在逐渐占据着人们的心灵。极具诱惑的视频、网络进级游戏在不断地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变成自己的俘虏,而功能强大的聊天工具又在千方百计地让一个个的大学生成为自己的主人。校园周边日益繁荣的网吧已远远无法满足大学生的旺盛需求,寝室逐渐成为主战场。与世隔绝,宅在寝室里玩网络游戏、QQ农场等以满足自己虚拟需要的现象,正在大学生中拓展着自己的市场。

二、大学生厌学的成因分析

1.学习需要的匮乏

从“炼狱”般的高中走进大学这座“象牙塔”,大学生们或感到“解放了”、“自由了”,或带着美好的希冀,憧憬着五彩缤纷的大学生活。大学本来是人生的一个崭新起点,是大学生规划自己七彩人生的开端,然而,总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大学的生活学习茫然不适,既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又没有自觉且客观地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涯。“脑体倒挂”,“知识贬值”等“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也造成了部分学生价值观的偏离。考试背笔记、考前划重点、考场夹带、“挂科”属正常的考试文化正腐蚀着神圣的大学教育,窒息着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刺激着大学生的内部心理组织系统,加剧着部分学生心理的不平衡,造成了学生的学习需要不断地下降为次级需要并表现出越来越匮乏的态势。调查显示,39.5%的学生认为自己对学习的兴趣和欲求逐渐下降,相反,诸如网游等诱惑在学生定力不足的情况下将逐渐地上升为优势需要而得到首先满足。[1]

2.学校或专业认同度较低

调查显示,仅有40.7%的大学生表示“我喜欢自己的专业”,这与我们想象中的数字表现出巨大的差别。一方面,部分学生由于高考成绩不理想等因素未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或感兴趣的专业,在怀抱遗憾的情况下进入了与高考分数“量身定做”的高校,学了因不太了解而盲目填报或被调剂的专业,由于无法认同自己所读的学校或所学的专业,很容易形成一种较为刻板的厌学心理,这在地方高校尤为突出。另一方面,部分专业就业前景比较黯淡,课程设置不甚合理,专业教育教学模式相对保守与落后,这进一步加剧了部分学生对所在专业乃至学校的认同度的下滑。此外,缺乏对所在学校或专业足够的认同度会像传染病一样漫延,造成更多的学生生活在对学校或专业的否定之中,甚至生活在自我否定之中,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3.自我效能感下降

经过刻苦努力进入大学之后,由于大学学习生活与中学迥异,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的自信心降低,自我效能感下降,甚至出现了习得性无助。[2]调查显示,有41.1%的学生表示“我常常有莫名的无助和失败感”。之所以如此,一是大学校园里高手如云,竞争激烈,高中时学习成绩位居年级的前几名很可能成为大学班级里的倒数。这种情况会极大刺激部分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他们也会因此有越来越强的失败感而无法树立起应有的自信。二是以教材为中心,以啃教材、背教材、考教材为原则的单一的教学模式,比较倾向于测试学生的短时记忆能力,很难反映出一个学生真实的学习水平和综合素质,必然造成部分学生对那些擅长于死记硬背型的学生望尘莫及,自叹弗如。三是考试舞弊现象已司空见惯,有27.5%的学生表示“我不反对大学生考试作弊”,通过舞弊自然可以避免“挂科”乃至重修,但也往往于不经意间使其考试成绩超越了那些平时勤奋好学的学生。这种“好学者不如作弊者”现象无疑是对好学者的沉重打击,一定程度上也会造成这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