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人生有常,天算不如数据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人生有常,天算不如数据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个叫巴拉巴西的家伙说,根据他的研究,93%的人类行为都在预料之中,“人生无常”的感叹并不准确。93%这个数据来自“美元之旅”网络实验。实验历时数年,通过追踪钞票的去向得出结论:看似随机的钞票流动其实是有规律的,93%的钞票都有相似的漫游历程,只有7%例外。

在新作《爆发》中,巴拉巴西把这种看似纷杂、实则有序的人类行为模式命名为“爆发”:人们的工作、娱乐和其他种种活动都具有间歇性,会在短期内突然爆发,然后又几乎陷入沉寂。

这几乎是个人尽皆知的真理:如果哥们你背了一个星期单词,周末十有八九要打一场电脑游戏;如果姑娘你在长假前加了一个月班,一旦放假你基本上立刻要去逛街;如果年终奖金额可观,大部分人都会有一笔短期内的大额开销:要么还债,要么消费。更容易预测的是你的女朋友,如果你忘了她的生日或者各种节假纪念日,那么……

当然,这一切是以既有数据为参考的:你连续在淘宝上买了好几条棉毛裤,系统才会自动给你推荐各种保暖衣物;你在豆瓣上登记了不少动作片,那么系统才会把更多动作片放进“猜你喜欢”这个模块里。

巴拉巴西的重点是,既然我们能够预测这些生活琐事甚至从中找到商机,那么在数据充足的情况下,我们就能在更大尺度上预测人类的行为。预测的范围从“这位丈夫是否会有婚外情”到“敌国新总统发动核战争的可能性多大”。

在互联网时代,数据恰恰是最不缺少的资源。街旁、摇一摇、百度地图等软件可以采集我们在地球上的运动轨迹,网络银行可以记录收支情况和花钱习惯,社交网站掌握朋友圈,而邮件、微博、文档等等无所不在的软件可以记录下我们的几乎全部言行。

身处“大数据时代”,人们的行为、观点、言论、喜好、习惯都被数据化记载,为预测人类行为提供了大量参考。如果我们能从这个庞大的数据库中有效提出所有信息、建立靠谱的分析模型,那么,你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看,有93%的可能符合系统的推断。

从这个意义上说,谁掌握了数据,谁就掌握了未来,人们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系统的预测。这个结论有些吓人。不过好在我们还有剩下的7%—尽管93%都是举止靠谱的正常人,但谁说历史不是由那7%的天才和疯子推动的呢?

银行靠什么赚钱

银行里永远有人在排队。

看起来,它的每一笔业务都很微利,有时还要付钱给你当利息。你是不是好奇过,银行是怎么赚钱养活自己的?

首先,你要知道,我们日常所接触的银行,基本上只是“商业银行”。此外,还有央行和政策性专业银行,比如人民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

然后回答问题:商业银行赚钱靠负债业务、资产类业务和中间业务。

翻译成“人话”,回答是这样的:银行接受客户的存钱称之为负债业务,而贷款则是所谓的资产类业务。商业银行做事是有原则的:收取的利息永远要比付出的要高。中间的价差就成了银行的主要利润。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各家银行都不断怂恿你办信用卡,非要借钱给你花,还求你分期还钱了吧?

除此之外,商业银行还会提供各种金融服务,代缴暖气费、兑换外币或者工资等。这些银行“中间业务”,赚的都是辛苦钱—积少成多的手续费。近年来,商业银行还能买点债券做投资。

听起来很简单。但你不知道的是,商业银行能用来赚钱的资金远远大于人们存进去的数量。

假设富二代在银行里存了1000元,那么银行在按规定留下一部分准备金后(准备金是国家规定银行必须自己留着的钱,假设是10%),可以借出的就是900元。然后银行把900元贷款给了希望用资金为公司购买设备的创业者,这笔钱会落入设备生产公司的手中,而设备生产公司会把这900元再次存入银行。此时,银行可以在留下准备金后,把810元借给希望贷款买房的中产男。而中产男的810元又会被房地产公司存入银行。一次次周而复始后,银行实际上借出去的钱远比最初的1000元要多。

所以,商业银行除了放“高利贷”和收“中介费”外,还可以在资金方面以小博大,怎么看也是个一本万利、万无一失的买卖。

但事实上,商业银行也有风险。

如果不幸出现所有储户同时要取出存款的情况,那么已经将大多数资金用于周转的银行就不能满足要求,只能选择破产了。而一家商业银行的信用发生危机时,这种专业术语叫“挤兑”的情况很可能会发生。

而另一种风险是商行经常不能很好地评估自己贷款质量。如果总有人借钱不还,银行最后也会崩溃。比如,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这么发生的。

越不设防越安全

12月初,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一纸诉状,向德勤、普华永道、毕马威、安永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中国分所提讼,理由是这些事务所拒绝协助SEC对在美上市的中国概念股公司(以下简称中概股)进行调查。SEC认为,部分中概股之所以会出问题、甚至退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四大没能尽职尽责对它们进行充分调查。

如果SEC听说过“不限速安全悖论”,会不会改变看法呢?

1998年,美国的蒙大拿州取消了当地高速路的限速。在2000年,蒙大拿州的法律再次开始对高速路限速。有学者对这两年蒙大拿州高速路上事故的数量进行了统计,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对驾驶员没有限速的时期远比有限速的时期更为安全,这一现象也被称为“不限速安全悖论”。

事实上,这并非第一次数据显示限速以及其他交通规则其实对安全是有害无益的。一直以来,没有限速的德国高速路比有限速的美国高速路要更安全。

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产生“不限速安全悖论”是因为人们在限速的高速路和有诸多交通规定的街道上会假设自己是安全的,因此会变得十分不小心,结果这反而使事故更容易发生。在没有限速和交通规定的路上,所有的驾驶员都会小心翼翼,危险的场景反而变得安全,交通也更流畅。

入手某些中概股的美国投资者为什么容易蒙受损失?他们显然假设四大已经把这些公司调查清楚,买他们的股票,就像开车走在限速并有诸多交规的马路上,盲目的信心与安全感自然使得他们倾向于对中概股的一些问题视而不见。如果投资者一开始就知道四大没有对这些公司“打包票”,“马路”是不设防的,他们就会立马变得小心谨慎起来,四大也许就不会被SEC了。